前不久,齐鲁医院脊柱二科聂林教授接到了一封来自苏丹驻中国大使馆的感谢信。
聂林是山东省有史以来第一个脊柱外科专业的骨科博士生导师。他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脊柱外科教授,也是山东大学关键技术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故事还要从去年讲起。去年11月份,聂林到苏丹参加骨科学术会议时,偶然接触到正在瘫痪痛苦中挣扎的苏丹人穆罕默德,他受伤后虽已经经历两次手术,伤情仍无好转。
“把他接回中国去,让他在中国重获新生。”当时聂林心中萌发了这样的想法。他自掏腰包垫付入院费,让穆罕默德顺利实现了中国行。而今通过手术,穆罕默德已从原本的下半身完全瘫痪,康复到现在小腿可以摆动。
(穆罕默德)
下半身瘫痪两年 两次手术未见好转
今年46岁的穆罕默德,之前是一名仓库保管员,膝下有年幼的一儿一女。2014年10月,穆罕默德抱着当时年仅9个月的孩子,不慎从3米高的楼梯上滚下,为保护孩子免于伤害,他自己受了重伤,导致胸12椎体骨折。随即,他在苏丹首都一家大型医院接受了手术。
限于当地有限的诊疗技术,在手术中他不但被做错了节段,被切去好的椎段 ,留下坏椎段压迫神经;而且固定脊柱的其中一颗钉子并没打到骨头上,恰好悬浮于他的胸主动脉与椎体之间,每一次活动都可能导致钉子切破主动脉血管而死亡的危险。这颗钉子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让穆罕默德不但没有脱离瘫痪的煎熬,反而让他更加活动受限,不敢做康复训练,只能长期卧床。
求医之路还在继续,穆罕默德将他康复的希望转向了国外。有朋友告诉他中国的脊柱外科技术非常强,推荐他到中国治疗。于是,2016年8月他倾尽家中所有积蓄,且向亲朋好友借钱、向银行贷款,满怀希望地来到北京一家私立“国际医院”治疗。在那家医院,医生只是给他切除了一个椎板,没有处理血管和骨头之间的钉子。术后,他的伤情并没得到任何改善。术后20天,他便回到了苏丹,由于那次手术已让他倾尽所有,所以回国后他从此过上了身负外债艰难生活的日子。
为中国医生正名 接苏丹患者回济治疗
穆罕默德与聂林的因缘际会要从去年11月份说起。
去年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聂林到美国波士顿参加北美脊柱外科年会,碰到了几位非洲的脊柱外科医生。他们在听到聂林关于脊椎外科治疗的见解后,邀请他到非洲讲课。于是去年12月10日,聂林应苏丹国家骨科协会的邀请来到苏丹。偶然的机会,一位当地医生向聂林提起穆罕默德这名病人。
“初见到穆罕默德,他非常痛苦地躺在床上。我还听了他的求医经历,那次到北京治疗,他花去了37000美金,而他作为当地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十美金。我到他家去看过,只有几间土屋子,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唯一的电器是一台洗衣机,最好的家具就是七张大床。”看着他和孩子们含着泪水充满渴望的眼睛,聂林教授更加坚定了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的决心。
“同时我的内心也萌生一种负罪感,因为穆罕默德在中国治疗失败过,无论是哪家医院为他做的,在国外都是代表了中国的医生和技术。所以我要把他再次接回中国治疗,为中国医生正名。”聂林回忆。
随后,聂林还将穆罕默德的资料发到了中国脊椎外科医生群里,经国内多位知名专家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穆罕默德有接受第三次手术的必要。
回国后,聂林先期垫付穆罕默德先期的医疗费,又将这位苏丹兄弟的情况向齐鲁医院领导做了汇报。“也许我不能帮助他创造奇迹,至少能帮助他改善一部分功能,让他重新坐起来。”聂林说。
于是,一场国际援助、跨国医疗就此促成。今年2月12日,已身无分文的穆罕默德带着只够生活费的少量费用,从喀土穆出发,转机上海,飞到了济南。
手术创恢复奇迹 中国人无私帮助
在济南,一见到聂林,穆罕默德便紧紧抱住了他,眼中泛泪。医院党委书记曹宪忠、院长李新钢、副书记张万民也先后到病房探望穆罕默德,并指示医护人员要全力救治,照顾好穆罕默德的生活起居。
在做了一系列的检查后,聂林认为穆罕默德此行至少需解决两项问题:一是将他在胸主动脉与椎体之间的那颗“定时炸弹”钉子安全地取出来,让他生命无忧。二是,他骨折的胸12椎体还在压迫着脊髓神经,且椎体还在错位,需要通过手术来解放神经、矫正错位,可以 达到腰部支撑住,能坐在轮椅上自主行动的治疗目的。至于脊髓神经有没有完全坏死,他还有没有脱离瘫痪的可能,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治愈可能,就要做做看。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2月17日,齐鲁医院脊柱外科、心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多科室联合,为穆罕默德进行了手术。手术分两部分进行,首先进行开胸,为他取出位于胸主动脉附近的钉子。手术存在风险,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动到主动脉引起大出血。但经过1个多小时,这颗困扰了穆罕默德多年的定时炸弹被安全取了出来。随后,医生又为他进行了脊椎修复手术。总共用时五个多小时。
(聂林教授正在为穆罕默德手术)
手术成功。
经过一段时间的术后康复,穆罕默德的恢复情况令聂林感到惊喜,完全超出了他术前的预想:原本穆罕默德下半身完全没有知觉,如今,他已能够在床上坐着,小腿支撑着竖立起来,并做出摆动的动作。因多年卧床腰部和腿部的褥疮面积也已由原来的碗口大小变得越来越小。
“感谢中国人民。”在纸上,穆罕默德用英语由衷地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
穆罕默德的命运终于峰回路转。据悉,为了加强治疗效果,聂林教授还将他的住院周期延长,做康复锻炼,现在每天穆罕默德都运用电动站立床做康复,大概4月初可以出院回国。
(聂林教授与术后的穆罕默德交流)
为了让穆罕穆德治疗进展更加顺利,脊柱二科的护理团队在护士长王霞的带领下,纷纷伸出援手,大家不但自己捐款捐助,还帮助他在轻松筹网络上寻求帮助。目前,捐款金额达到了64000余元。
因为不习惯中国的饮食习惯,护理人员与营养师为他定制了特殊菜谱,每日提供符合他口味的食物。细心的护士们担心来自异国他乡的非洲友人吃不惯中国餐,纷纷从自己家试着做些非洲口味的饭菜带来,给他开小灶。这令穆罕穆德感动不已。
(科室的年轻医生时刻关心着穆罕默德)
刚刚过去的周末,脊柱二科的医生和护士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专门带他去游览了趵突泉和回民小区,增进他对济南的了解,让他以更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
(医护人员利用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带穆罕默德游览趵突泉)
“Thank Qilu Hosptital.Thank all the staffs in Qilu Hosptital. Thank all the friendly people in Shandong Province. 谢谢,谢谢,谢谢!”(感谢齐鲁医院,感谢齐鲁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感谢善良的山东人),这是苏丹患者穆罕默德的最诚挚的谢意。“是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回国后,我会带着这颗感恩的心,让中国人民的爱心传递下去,永生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情。”
(穆罕默德感谢媒体的关心)
他们是被口罩掩去了面容的医疗工作者,遇到过被1.5米钢筋贯穿身体的伤者,遇到过猝死率极高的急性肺栓塞病患,也遇到了四处求医无门的穆罕默德。他们承担着多项国家级医疗课题,日夜不辍地坚守岗位。
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他们的执着,正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最好诠释。纵需披身而过千刀百剑,心中尚留一盏明灯指引前行。
聂林说:“也许我不能帮助他创造奇迹,至少能帮助他改善一部分功能,让他重新坐起来。”
这个世界上或许不存在奇迹,但一定有不断试图创造奇迹的山大人。
内容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宣传部
文/谢静
图/谢静
编辑/张小冰 马新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