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管理智慧
专注商业管理,每日发布管理、职场、互联网转型、社区实践方面的优秀文章,超过116万商业人士订阅。倾力打造的“千禾会”社区——汇聚国内数十位顶尖社区实践先行者,做你的社区实践伙伴,目前已正式上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成长社  ·  离职必签文件.xls ·  7 小时前  
人力资源管理  ·  不是清仓,根本不敢想,高端四件套只要99! ·  23 小时前  
HR成长社  ·  员工礼仪培训.ppt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管理智慧

华为前副总裁邢宪杰:年中述职不是为了填报告,而是排兵布阵的过程

管理智慧  · 公众号  · 职场  · 2024-07-15 07:15

正文

作者|  邢宪杰

来源|  华营管理私塾,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 13699120588

图片来源于pixabay

转眼已至2023年年中,各企业都在纷纷进行年中述职,那么年中述职该如何有效开展呢?是各部门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全部梳理、展示吗?如果是这样,就混淆了年中述职和年终总结。


本篇文章将帮助大家厘清年中述职的真正意义,并附上华营导师、华为公司前高级副总裁邢宪杰老师辅导某企业年中述职时的点评总结,希望能为企业开展年中述职提供一些借鉴。


01

什么是年中述职?


简单来说,年中述职既是对半年度工作情况的汇报,也是一种针对年度目标进行系统总结、确保年度达成的工作部署。


如何看待述职呢?


第一,述职不是为了模板填写报告;第二,述职是全面、彻底地思考自己的工作,过去做的有哪些不足?一方面看过去,一方面看未来,根据这些内容形成看法、策略,然后有行动,这是业务部署、排兵布阵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工作成果梳理一下、展示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从公司的立场来看,年中述职和年终总结在定位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年中述职:是公司确保年度计划及目标能够如期实现的手段,为调整战略提供决策支撑。


◆年终总结:是公司筛选优秀及有潜力员工的手段,为选拔人才提供决策支撑。


02

年中述职的意义


绩效承诺:管理者通过述职完成绩效承诺。


战略规划和解码:管理者通过年中述职再次对齐或调整战略目标,并形成战略的安排、业务单元及职能单元的战略规划。


考察干部:同时通过述职,还能考察干部对战略的理解、自身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执行力。


同时年中述职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年中述职反应出企业在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比如:重点工作未分层管理、面向战略的关键任务缺乏管理机制、能力建设缺乏方法、财务和业务缺乏紧密配合等等,接下来让我们通具体的企业述职辅导总结来看一下。


03

某企业年中述职点评总结


01 

重点工作要分层分类


重点工作要分层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业务活动。比如针对2021年的强支撑目标,要拿下几个大客户、收购什么项目、招聘多少人等,像战役一样,是今年必须要打赢的仗。


另一类是中长期能力建设类工作。既能帮助今年,也是中长期能力建设的工作,比如营销中心的能力建设。

这两类活动在负责人的要求上有所不同,业务活动需要能征善战的人,能力建设工作需要思维逻辑强、善于学习、能建流程制度的人。


02 

注意区分重点工作与例行工作


重点工作是要引起上级和公司重视的工作,是重大的、战略性的、具有提升性的且必须要达到的。


例行工作是自己能够把控的,履行好职责要完成的,有些是例行的工作就不一定要列入重点工作。


避免重点工作条目过多,防止面面俱到,否则每一项都浅尝辄止。一定要确保重点工作是今年一定要重点突破的。


03 

面向战略的关键任务(中长期能力建设类)和2021年重点工作(业务活动类),要建立一套管理机制,不要开完会议就没人管了


要从管理机制上,把战略的关键任务、公司的年度重点工作管理起来。比如在华为有高层管理团队的例会制度,每个月都会雷打不动的开会。主要查看两个方面的工作:

(1)例行的经营分析、经营审视:看业务经营状况,截止上个月底的收入、利润、现金流的情况,重点客户的进展情况,差距和原因是什么,然后立马纠正,每个月调整。每个月改进,每个月督促、推动才能完成业务目标;


(2)例行的重点活动、重点工作的管理:重点工作,每个责任人每1-2个月汇报一次,查看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战略的关键任务频次可以低一些,比如3个月汇报一次;

总体而言,年度重点工作和战略的关键任务都要在公司的例会上,每月进行监督查看,这样才能紧密督、促紧密推动。通过例会机制严密监控经营状况,这样在执行监督上才有力量。


04 

实现既定的营收目标,能力建设很关键


未来企业要想实现既定的营收目标,大客户+大项目运营的战略非常重要,营销能力、客户关系能力特别关键。


只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是不够的,大客户营销的套路和方法有系统的方法论,比如华为打大客户有一整套的客户关系管理方法:

(1)在高中基层建立立体式的沟通体系;

(2)战略匹配:将我们的业务解决方案和客户的需求争取做到很好地咬合和匹配;

(3)基于企业文化的互相交流和认同;

(4)高层互访等;

以“打群架”的方式共同链接大客户,懂解决方案的、懂运营的团队都需要去见客户,在客户界面,形成整体的运维服务体系。比如拿下一个新客户后,邀请去看样板间、来公司参观等,都是有力的办法。


因此,企业在大客户开发上要开放性地学习,把打大客户的方法、流程、套路学过来,这样去建设能力会更加有效。


05 

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将有效提升营销能力


华为做客户关系,其中有一项是研究客户的权力地图,也就是整个决策链中:有哪些角色?谁说了算?影响的比例是多少?谁在哪个环节?谁对价格上有否决权?对哪些人在价格、在技术上的决定权会分析的非常透彻,这样做客户工作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同时还会去看竞争对手在客户的权力地图决策链里的影响。他们和谁的关系好?如何各个击破地去解决相关问题?常规的营销都是靠经验、感觉,如果我们做客户的决策链分析一个个摆出来具体、量化,客户关系一定程度上就像做物理题一样,对提升我们的整体作战能力非常有帮助。


06 

要把运营的质量、成本、安全走向持续改进的轨道上

我们经常会谈到卓越运营,但是卓越运营概念比PMP的范围要广,包括成本管理、交付管理等,每年质量怎么提高?成本怎么降?人均效率怎么提升等都是有规律的。


要从四个方向看:

(1)要有一套指标衡量运营水平;

(2)要有相应的流程方法;

(3)有很好的IT工具;

(4)要不断的对标学习;这样才能把运营的质量、成本、安全走向持续改进的轨道上。


07 

战略审视、年度重点工作和人力资源政策要形成有效的联动


比如,我们的战略项目输出了十项关键任务、十项年度重点工作,都可以每个月查看进展,特别是公司的十项关键任务要有十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一季度汇报一次,保证战略相关的关键任务一定能落地。


除此之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干部任命也都是公司办公会议的例行议题;通过这样很严密的会议制度,每项工作有跟踪、有落实,有闭环,这样才会更严谨。华为是2005年有这样的制度,年末把第二年的会议就排好了,进行很严密的管理。


人员方面:人力资源基础工作要进行规划,比如职位职级、人岗匹配、薪酬、绩效管理、合伙人管理等,人力资源可作为单独的一项在述职中展开,未来几年人员能力建设规划、职位职级、奖惩体系什么时间做、先推广哪些、什么时候大范围推广等,这些都可作为重点工作的一个专项。


关于干部提拔:我们大部分管理者做业务做的好就提拔成干部,但一个好的业务骨干和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不一样的,在华为叫管理者的角色转身,这种角色转身我们很多企业里的干部是没有完全完成的,所以帮助管理者提升技能、角色转身的工作也要引入进来。


一方面引入管理者的管理课程,比如情境领导力等,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技能;一方面内部可学习华为的训战方式,加强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提升管理能力。


总之,人力资源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帮助公司提升管理能力。


08 

财务要与业务相挂钩,通过财务的视角,去促进我们业务的改进和提升


财务要具备多维度核算能力:比如细项的多项目核算能力,针对项目、客户、区域要有及时、准确的核算,让项目经理对经营状况有及时、准确的认识,方便下一步及时改进工作,同时这也是做好经营分析必备的财务基础。


支撑战略方面: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财务要给公司战略、经营提供解决方案,资金资本都是解决方案,进一步展开就是:未来5年怎么样开拓融资来源?比如股权、债券等;怎么样提高和银行的客户关系?怎么样拿到低成本融资等,从战略上为公司提供财务解决方案,帮助公司发展;好的情况是公司要扩张不会被资金约束住,有非常及时的资金来源,包括营销大客户关系、海外、技术要增加投入,始终要让公司的资金处于健康状态;


要阶段性地报告财务健康度:让高管团队对财务的家底有清晰的认识,通俗的叫法财务有三张表:面子(利润)、里子(现金流)、底子(资产),定期做财务健康度的审视,让高管团队对公司的家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定期告诉大家面子、里子、底子的状态,公司例会中要定期讲,从而促进业务的改进和提升。


09 

研发和技术部门的述职要有对客户、业务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并有应用课题和技术研究的路标规划


立项要有很明确的目的,它来自于对行业的理解,对客户需求的认识,对技术演变趋势的判断。通过洞察,我们要发现通过技术应用课题的开发能够提升业务的效率?还是降低成本?还是改进安全?只有对客户、业务本身进行深入分析,我们才能找到技术和应用开发方向,因此研发技术部门也同样要按这个逻辑去做述职。


建议1:要对难题、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形成应用课题和技术研究的路标规划

(1)对客户需求的研究,对行业痛点的了解,我们要找到哪几个点是要优先解决?要对难题、能够解决的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形成应用课题和技术研究的路标规划。


(2)对未来5年,我们要解决哪几个技术难题,哪几个应用课题,它们分别要解决我们业务的哪些痛点?投入是多少?产出是多少?需要能够很清晰的量化。


比如我们今年投两三个亿的研发经费,未来的结果是什么?可能降成本、提效率、省人力或者解决某些重大课题;同时要测算研发的投入产出比:如果我们投两个亿,也许将来为我们带来的效益可能十个亿。如果研发的投入产出比好,又抓住客户、行业痛点,又解决业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研发项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