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着急上火,第一反应就是跺脚。跺上几下,气就消了大半。其实跺脚是人体的自救行为,在跺脚的过程中,“气”就会自然而然的被“震出体外”。
不过,跺脚看似简单,里面的窍门却不少!跺得不对反而会伤身体,跺脚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的?有啥注意事项?
人体中的循环畅通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人体百分之八十的疾病,都是因微循环系统受阻造成的。微循环不通造成血液滞留,无法将毒素排出体外,就容易引发各种病症。跺脚的时候,促进了血液循环,毒素便不会堆积。血液畅通则百病不生。
脚底有着“消气穴”,比如太冲穴。它是肝经上最为重要的穴位,有补虚泻实的双向作用。经常跺脚,可以震动穴位,有助于平息肝阳,跺走身体闷气。
脊椎两侧的肌肉通过膀胱经与脚后跟相连接,通过刺激脚后跟就可以拉伸肌肉,有效的纠正驼背。
小便不畅,可能是由于膀胱气化不利所造成的。而脚背外侧即是膀胱经所循行之处,如果坚持跺脚就可以使膀胱更加健康。
脚与大脑也有很密切的关系,经常跺脚可以有效改善脑部的气血循环。平时感到压力大、心情烦躁的退休族可以趁闲暇的时间,一边跺脚,一边进行深呼吸,就能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
脚跟与人体的肾经关系密切,跺脚实际上是刺激了肾经穴位。随着年龄增大肾气就变得虚弱,往往有怕冷畏寒、足部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跺脚就可以补足肾气,以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
中医中有个词叫阳随阴降,跺脚可以把气往下引,跺完脚后,脚上热乎乎的,气血下行了,血液流动更快,所以手脚冰凉的问题就解决了。
中医认为,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证候。肾经而下归于足底,如果出现面红、头晕、手足发麻、血压升高明显等中风先兆,这时要及时地预防。跺脚可以潜阳,引火下行,有效预防中风。
跺脚是很不错的有氧运动,能让血液可以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有益人的心血管健康,还能锻炼小腿肌肉和脚踝,防止静脉曲张,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抬脚过高:
有的人觉得高抬脚才能使上劲。脚抬得越高,跺下去越有力,效果越好。其实抬脚过高易导致我们下盘不稳,容易摔倒。
●落脚不实:
跺脚落地时劲力只停留在地表面,没有实用价值。正确的跺脚落地后,劲力直透地面,深入地下,声音沉闷、浑厚,听起来声音像是从地下发出的。
●力点不明:
跺脚时脚趾、脚掌、脚跟、脚掌外侧等部位用力不清,或产生错误的局部用力,易造成脚跟、踝等部位损伤。在练习跺脚时,应根据不同的动作需求和用途,而使着力点有所变化。
●劲力不合:
跺脚不应该只是腿脚局部用力的动作,而是整体发力时把腿脚催下去的。腿脚用力与整体劲力、擤气不协调,会致使内气不能下贯,劲力无法下沉。所以跺脚这个简单的小动作也要受整体劲力的支配。
采用坐姿或站姿进行,可选择五种不同的着地方式进行跺脚。
1.前脚掌跺地法;
2.脚外侧跺地法;
3.脚跟跺地法;
4.脚内侧跺地法;
5.全脚跺地法。
动作要点:
将脚抬离地面四五十厘米,跺下来,使全身得到震动。这样左脚跺完,再换右脚,也可以双脚轮流跺。
在走路的过程中,有意跺脚,并用脚的不同着地部位进行。方法同放脚跺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