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网站如Infoseek、Lycos、Infoseek、Alta vista和Inktomi(伯克利大学研发)像雨后的小蘑菇,一个接一个的冒出了脑袋,争着抢着在互联网这块诱人的大蛋糕上分一块。
微软在当时打遍天下没有对手,雅虎一跃成为网络新贵。
这些人成了美国成功人士的标榜,人们对眼前的一切津津乐道。
与此同时,1996年的春天,斯坦福计算机系的“比尔·盖茨大楼”开幕典礼上,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正老实的坐在主席台下,听比尔·盖茨发表演讲。
没有人会知道,台下坐的这两个年轻人,将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让微软与雅虎头疼不已的对手,
而他们的武器,就是谷歌。
拉里·佩奇对技术着有痴迷的热爱
,他在斯坦福大学“数字图书馆倡议”的项目中,研究如何更便捷的搜索到“计算机研究论文”。
有点古灵精怪的谢尔盖·布林
,此时正与他的研究小组,专心研究data mining 技术,主要用于分析大量信息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倾向性与相互关系。
所有人都认为,雅虎已经在搜索引擎的技术上胜出,满足了人们对搜索的要求。
此时还是个学生的拉里·佩奇却不满意,他筹划了一个大部分人想都不敢想的伟大计划......
他找到谢尔盖·布林,分析网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什么信息有用,什么是垃圾信息。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他们花费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开发爬虫算法、下载大量Web网页、运用大量的复杂数学公式来解决以上问题。
这个公式集合就是著名的谷歌前身——PageRank,一种网页排名算法。
这种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网页和所查询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给出最接近用户需求的结果,同时这个算法可以巧妙的避开垃圾网站。
PageRank的试验从1997年初开始,经过了大半年的测试,
在
1997年9月15日,正式注册命名为:
“Google.com”。
这时的谷歌已经初步成形,
但在强者如林的网络世界里,这颗幼苗需要更精心的培育。
当时搜索老大的雅虎与Alta vista在搜索结果上,经常会给出牛头不对马嘴的页面。
但当在谷歌上输入“足球”,显示在搜索结果首位的网页,和用户想查询的结果基本无差别。
谷歌的优势这时开始显现,仅在校园内,网站上的搜索量就以非常快的速度,达到了每天10000条。
但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面临一个严重问题:
长期运行的计算机部件,会经常出现故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拉里·佩奇专门开发了一套复杂的平行处理系统:当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另一台能即时替补,他还用魔术贴将服务器的各个部件固定在软木板上,方便拆卸。
这样一来,Google已经完成了它的初始状态。
不过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并没有兴趣创立公司,对于热爱技术的他们来说,完成博士学业更为重要。
于是,两个年轻人开始寻找愿意买下谷歌搜索技术的公司。
那时正如日中天的雅虎,其创始人之一,同样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大卫·费罗,拒绝了收购谷歌。
他认为谷歌提供的服务虽然可以对雅虎的索引目录进行补充,但在当时,
搜索引擎这一概念,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所有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门户网站”上。
随后AltaVista、Excite等等所有知名的公司均反应冷漠,那些高管认为这种
“高级搜索”不会有太大商业价值。
几家新兴网络公司虽然表现出了兴趣,
但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认为他们出的价钱太低,不值得卖出谷歌。
拉里与谢尔盖,显然有着研究型学者共同的理想主义情怀:
有人认真对待这个工作成果,并且愿意出高价拥有它,那么,他们才会将其卖掉。
但,没有人愿意这么做,于是他们只好对自己说:“那好吧,我们找不到那种人,那就自己来吧。”
他们决定自己为谷歌找一条出路。
那是互联网的狂热达到了巅峰的1998年,还是学生的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在四处寻找可用的资源。
他们用信用卡以15000美元的低价购买了一批硬盘,
以乐高积木为基础制作机箱,放置在两人的宿舍。
但储存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这显然不够,于是他们又从各个部门挪用电脑,把它们组装在一起,有SUN,IBM A / X等各式各样的计算机。
他们还拆下了斯坦福大学的服务器,巨大的流量导致整个斯坦福大学网络瘫痪,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能登录斯坦福的任何一台计算机。
斯坦福大学大怒,要求他们离开。
但盛怒之后的斯坦福,又告诉他们:“如果你们不成功,可以回来完成博士学位。”
此时,拉里与谢尔盖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研究,拥有一个基础运营平台
。
如果离开斯坦福的宿舍,他们需要一个地方,来放置这些存储数据的大量计算机,同时也需要筹集资金购买更多的计算机,来存储更多的信息。
两个年轻的小伙子通过朋友的朋友,以每个月1700美元,租下了苏珊·沃西基家一个车库、三个房间和两个浴室。
(这位在英特尔工作的房东,在后来,成了谷歌产品管理副总裁。)
安置好工作地点,他们开始向身边的人寻求赞助资金。
一位计算机系的教授大卫·谢瑞登,曾经与硅谷的企业家安迪·贝托尔海姆合伙创办过几家公司,身为工程师的安迪·贝赫托尔舍姆也是一位投资人。
在聚精会神的看完谷歌的演示后,安迪只问了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一个问题:
“你如何赚钱?
”
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当时并没有什么商业计划,只有一个想法:“我们将让赞助商为这些链接付费,当你点击一次链接,我们会收到五美分。”
安迪·贝赫托尔舍姆迅速的算了一笔帐,几天后便给
“谷歌公司”
开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
而这时,谷歌公司并没有成立。
于是,为了兑现这张支票,
真正的谷歌公司在1998年9月7日,在车库中诞生了。
第一笔资金有了,他们所需的其他启动资金也很快到手。拿到钱的年轻人招募到五个同样对技术拥有热情的同伴,24小时的呆在车库中忙碌着......
1999年,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发现,整个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商,几乎完全抛弃了搜索服务,注意力都放在了网站张贴广告赚钱上面。
他们认为这是个极大的机遇:
趁其他人忙于赚钱时,把Google的搜索结果做到更高效更准确。
但实施这一行动,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试用PageRank,而手里的资金远远不够。这年春天,他俩开始寻求25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
在当时,大多数硅谷公司都很难获得那么多的资金,起步只有一年的谷歌,在当时去找这样一笔钱,显然很难。
这时,拉里和谢尔盖引起了美国最大风险基金——
红杉资本的迈克尔·莫瑞茨与KPCB约翰·杜尔这两家风投巨人的注意。
在业界,任何一家公司在试图建立自己品牌时,都会因与这两家资本投资中任意一家合伙,而信任度大增。
还有很多创业者能在这两家公司面前兜售一番都感到荣幸,
但拉里和谢尔盖却拒绝了这两家公司。
由于风投资金的2500万美元,需要交出谷歌公司进20%的股权,而拉里和谢尔盖并不愿意谷歌被外来力量掌控,
坚持要求两家分别投入1250万美元,以公司9%的股权作为回报,否则便寻找其他投资人。
这几乎毁了这笔交易。
两家公司当然不希望这种共同投资,况且再此之前,
他们都从未遇见过,像拉里和谢尔盖这样拒绝他们钱的人。
雅虎的两位创始人,也在劝说红衫资本的莫瑞茨对谷歌进行投资。雅虎此时正忙于门户网站的功能,而谷歌可以用来强化他们的搜索引擎服务。
拉里和谢尔盖甚至给中间人打电话,明示如果风投不愿意同意这个方案,他们将寻找别的资本。
终于,在1999年6月7日,红杉资本与KPCB同意各投资1250万美元,各自持有约10%股份。
在面对这两个比他们强大的多的公司,拉里和谢尔盖以惊人的“固执”,保住了对公司的掌控权,拿到了2500万美元投资。
谷歌上市后,每家风险投资公司都发现,自己的股票价值大约高达30亿美元,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高的风险投资回报。
谢尔盖后来谈到这次交易时说:“我觉得我们当时谈了一个好价钱。它们(风投公司)认为要价太高,我们认为要价太低。
天使投资人视(投资)为一种嗜好。
风投公司将它作为生意来做,至少是当作一种竞赛
。
”
拥有技术力量,但在商业领域毫无经验,拉里和谢尔盖却一眼就看明白,硅谷的募资游戏的本质,从而谈到了一个合理的价格。
这是谢尔盖第一次发挥他的商业谈判天赋。
然而很快,互联网泡沫的崩溃,席卷了整个网络。
1999年的夏天,在谷歌公司正式成立后一年,拿到了投资的拉里和谢尔盖,终于拥有了属于谷歌的办公楼,位于山景城,他们将此地命名为Googleplex.
这时其网站日访问量已经达到400万,60余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是工程师,和一个推销搜索服务的营销团队。
从1999年到2000年,整个社会都沉浸在某种狂热的情绪中,
互联网像一个巨大的金矿,被描绘成黄金乐土,人人信心百倍。
那些靠着精妙的设想,
没有一分钱收入的网络公司,其股票价格却不断攀升。
2000年4月14日,纳斯达克突然灾难性大跌,网络经济的泡沫,开始破灭。
无数网络新贵公司倒闭
,那些网络精英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就被时代淹没。
股市的悲剧,却意外的为谷歌带来了巨大的用户:
如果一家网站想要盈利,就要在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因此许多网站纷纷付钱买排名,雅虎在当时的这项收费是199美元。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搜索的结果,居然是网站花钱买来的时候,人们开始转而使用谷歌。
谷歌开始有了大量用户,但两位创始人一直反对将广告引入他们的网站。
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如果没有丰厚的利润回报,也难逃倒下的命运。于是他们开始着手研发一套属于自己的广告系统。
6月26日,对于谷歌来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
雅虎将使用谷歌作为搜索引擎。从这一天开始,谷歌开始获得巨大的流量入口,打下了第一个通向成功的基础。
12月,谷歌的第一套广告系统AdWords发布,这成为了谷歌的第一棵大摇钱树
。AdWords允许企业购买与搜索词相关的广告,有别于其他搜索引擎的是,谷歌的付费广告链接,在页面右侧有专门的区域。
AdWords这一系统的开发,
不仅为谷歌建立了独有的“睡后收入”的赢利模式,也让谷歌安然度过了因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带来的剧烈风暴。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成为了科技行业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无数科技公司失败了,谷歌却大获成功。
但是,此时的谷歌还很脆弱!
面对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商业领域,谷歌需要从头去学会处理根本不熟悉的事务;
他们还需要更多的聪明人,一起完成一个商业帝国的构建。
2000年时,谷歌的准确高效,界面的简洁明快的特征,占据了搜索引擎市场25%的份额。
这时的谷歌内部,却像一个大学校园:.有着严格要求的工程师队伍,对技术创新的专注精神,可以带宠物上班,猫、狗、蜥蜴......
“酷”、“创造”、“技术”是谷歌此时的灵魂。
1999年,在谷歌的两位主要投资人,红衫资本和KPCB,强烈要求两位创始人聘请一位总经理。
但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却不那么乐意。
他们对投资人的要求既不拒绝,但也不回应,
忍无可忍的红衫资本的莫瑞茨大怒,甚至跳出来,威胁要撤出对谷歌的投资。
这事拖了大约一年的时间,直到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两个人,去硅谷那些自己一直尊敬的公司拜访,看到了他们的管理方式后,才同意聘请总经理。
2001年,45岁的埃里克·E·施米特加入谷歌,出任CEO。
从此,谷歌进入了一个由
埃里克带领、拉里·佩奇主管开发、谢尔盖·布林负责商业谈判
的三人组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