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规范不是基于得失,而是基于作为人应走的正道。不要仅仅依照“是得还是失”这一经济的原理,而且要在道义上看“是好还是坏”。——稻盛和夫
所谓利害得失,有个人层面上的利害关系,有科层面上的利害关系,有局层面上的利害关系,有省层面上的利害关系,再到国层面上的利害关系等。
虽然所思考的利害关系者的格局越来越大,但是不管哪个层次,都是依据利害得失进行判断的。
就我们一般的企业而言,也有这样的情况。最坏的例子是,比如把某个议案拿到某位要员面前,他会责问:“这样的议案同我有什么关系?怎能拿到我这样的要员面前?你认为我是谁?”
各位的周围有时会有这样的上司,他们开口闭口我呀我的。
也就是说,他们是以自己的利害得失作为基准的,是以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地位,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基准进行判断的。
即使超越了个人的利害,也只不过是以科的利害作为判断的基准。
不管怎么说,追究这一判断基准的本源,结果就会追到人的本能。
众所周知,人在出生的瞬间就具备本能。人脑的机能非常复杂,人们很迟才弄明白。
据说,在脊髓顶端小脑附近的脑干网状结构中,有支配本能的细胞组织,其在人出生时已发育完成。
正因为有它的存在,人一出生就会吸奶,感觉不舒服就会哭叫,就会按本能行动。
*
摘自《利他的经营哲学》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行动的规范不是基于得失,而是基于作为人应走的正道。
在受命重建日航、出任会长职务后,我所面临的局面,立刻让我再次体会到了这一判断基准的重要性。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在业务上相互联结,形成了被称为“联盟”的协作关系。这样的联盟组织在国际上有三个。
日航加入的是其中规模最小的“寰宇一家”联盟。
在经营重建之际,相关人员中出现了很大的呼声,认为日航应该改换门庭,加入规模更大,也就是优势更大的其他联盟。
相关的某个联盟也频频示好,提出优厚的条件。“我们热烈欢迎日航加入。”他们“频送秋波”,希望我们加入。
一时间,“应该转会”的意见在公司内部成为主流。
从最初听说这件事情开始,我就觉得有些不妥。但我首先做的,就是和接连到访的两家联盟的干部分别会面,倾听他们各自的意见。
在这个基础上,我对公司内部的相关人员这么说:“因为我是航空业的门外汉,所以不懂具体的事务。
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重要的是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为基准对事情做出判断。
联盟中有我们的伙伴航空公司,也有接受我们服务的客户。所以,不单是考虑对我们来说是得还是失,也要把他们的立场和心情考虑进去。
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出判断。是不是应该这么做呢?”
阐述了这个想法后,我要求大家再次郑重考虑。大家考虑的结果、大家得出的结论,我将会遵从,并对其负责。
据说,此后的几天里,相关人员畅所欲言,进行了充分讨论。不久,有以下意见传来。
确实,如果按照眼前的利害得失来考虑,转会到其他联盟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我们长期所在的寰宇联盟就会因此受损,其损失如同飞机失去单侧一翼。至今一直合作的伙伴们,他们没有任何过失,却要被一脚踢开。
追问到底,这是“作为人”的正确行为吗?
此外,一直以来乘坐我们飞机的乘客们,就会因此失去联盟应有的所有优惠。
在日航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依然使用我们公司服务的旅客,让他们受损,这对吗?
结果,经过数天,再次开会讨论时,相关人员得出的意见是:“今后仍然留在寰宇联盟中吧。”
我的主张绝非反对转会本身,而仅仅是督促大家,
不要仅仅依照“是得还是失”这一经济的原理,而且要在道义上看“是好还是坏”,要按照这一基准,再次思考这个问题。
相关人员虚心地接受了我的这个意见,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思考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
摘自《心 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曹岫云 曹寓刚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0年1月1日KDDI诞生了,下面就来回顾事情的来龙去脉。
1984年我们创立了DDI。但是,计划中的NTT的分离分割却迟迟不见动静。这样,出于当初的设想,我们不得不同具备市内线路和长途线路的巨大的NTT展开直接竞争。
战斗异常艰苦,但是,以更便宜的价格向国民提供更良好的服务,就凭这一善良的心愿,我们百折不挠、努力经营。
到了1999年7月NTT总算分离分割了,但一旦盖子揭开,NTT作为单纯的持股公司依然留存,仅仅是形式上分割为东日本、西日本、长途电话等部门。
而且连NTT-DOKOMO也置于集团旗帜之下,还拥有国际通信部门。作为结果而言,NTT集团变得比过去更加庞大,并能够进行全方位的一体经营。
这样下去日本的信息通信产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我对此抱着强烈的危机感。
我认为,这时候必须“舍弃小异、成就大同”,就是说,与NTT对抗的各种势力必须超越各自的利害得失,追求大同,实现大团结。否则就没有出路。
具体来说,在手机领域,为了同NTT-DOKOMO对抗,我们经营的赛罗拉集团必须与IDO合并。
另外在国际长途电话领域,为了同NTT-COMMUNICATINZI对抗,就必须与KDD合并。我这么考虑之后就开始行动。
首先,我同KDD及IDO的头号股东丰田汽车的奥田硕会长、张富士社长会谈,接着又与KDD的中村泰山会长、西木正社长面谈。
我诉说祈愿:为了民众,为了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形成一个足以同NTT对抗的势力。
为此,除了“舍弃小异、成就大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超越一个企业的得失才能成就大义。
因为上述各位都具备卓越的见识,虽然各自的企业有各自的利害得失,但他们都对诉诸大义的我产生了共鸣,这样,KDDI就应运而生了。
企业文化各不相同的3个企业合而为一,一般情况下,公司内部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对立和摩擦,但是,KDDI却不同寻常,它很好地发挥了原来3家公司各自的特长,成长为承担21世纪日本信息通信重任的优秀的企业。
我认为,这也是因为将“为了民众”这一纯粹的愿望作为创业的动机,并让全公司上上下下共同拥有这个愿望带来的结果。
为了克服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具备在更高层次上判断事物的哲学
在阿米巴经营中,根据最终销售价格来决定阿米巴之间的公司内部买卖价格。
如果客户要求电子零部件降价10%,那么为了适应这个要求,阿米巴之间的买卖价格也要向下做出调整。
这时候,如果能够一律下降10%当然最好。但是,因为各个阿米巴的经营状况不同,“再降价10%,我们就不生产了”,有的阿米巴可能会这么说。
如果各个阿米巴都随意提出自己的主张,那么意见就无法统一。
同一个公司内,说话声音高的人会占上风,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性格软弱的人,这是不行的。
为了克服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具备在更高层次上判断事物的哲学。
因此,为了让阿米巴经营正常地发挥功能,
把将“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基准,具备优秀哲学的人物放在领导人的岗位上,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人物就是在拼命提升自己部门的核算效益的同时,能够不用得失,而用善恶判断事物的人物。
*
摘自《卓越企业的经营手法》 过立门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