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李校长
1 学习,使自己变得强大 2 世界,是无序的 3有价值的信息,是要付出代价的--纽约老李校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恶魔奶爸  ·  最近大家千万不要随便在网上买东西了! ·  2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5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036:Why the ... ·  5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1 周前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李校长

创业如何活下去

老李校长  · 公众号  ·  · 2017-05-09 07:59

正文

本文是校长我的枭咖学院导师孙志超所写。孙志超是小米投资经理,前创新工场投资经理,《创业第一年》作者。孙志超在创业方面的见识我非常佩服,很接地气。



以下正文:

 

投资人喜欢讲风口,但我认为创业者不能讲风口,过去的成长经历不是你自己能选择的,所以即使风口存在可能也跟你没有关系,创业者应该从自身出发,从价值出发创造价值。创业者应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对自己的方向有宗教一样的信仰,谁能预测五年之后的市场热点,谁能预测10年后的社会形态呢?

 

如果你要生产一款产品,真正要了解的是:哪些人迫切需要这款产品?如果你自己就是产品的目标用户,那样最好。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就需要非常了解你的目标用户。最主要的考虑在于:产品有没有实质的需求支撑,以及需求以什么方式被满足。这个需求支撑不必是几亿人的广大需求,但是需要有明确的需求。然后,这个需求是不是以全新方式被满足了?这一点很难,世界上聪明人太多,需求很快就会被发现并被填满。

 

举一家户外运动的创业公司作为例子。就户外运动的目的而言,是满足人们向往大自然、体验自然的经验,并由其中获得快乐与健康。这家公司针对客户的需求提出服务内容,包括:明确的服务资讯与服务内容以及流程清楚、品质可供验证,同时满足客户对于多元户外运动需求的服务,比如溯溪、独木舟及帆船等,甚至可以亲子同游。最终这家公司的服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也带来业务的盈利。我们投资过一些看似很有前途但还没有想清楚创业方向的团队,希望他们得到资金支持后可以想出好想法并将其变为现实,但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问题在于,一旦成立了公司,思维就会受限,结果只能提出一个中规中矩的想法,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真正的创业起点,应该是观察哪些领域的效率有提升的空间,对技术变革保持足够的敏锐度,多和聪明有趣的人沟通交流。一旦时机成熟,好想法自然会蹦出来。

创业好玩刺激的地方就在于机会永远都在,等待有心人去发现。比如说你想生产食品,那么从更高的需求层次出发,比如自然原料、生活品味、健康等,应该还有不少创业的商机在里面。

 

即使拥有产业经验,在正式出发之前,还需要想清楚,你创业的方向是否清晰?有的人会提出疑问:经营模式重要吗?当然重要!创业后你会发现最困难的事中,根据调查按比例排名分别是:经营方向或投入产业错误、财务周转不灵、找不到客户、与合伙人意见不合、无创新产品和企业无知名度等。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一旦方向选错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云诺网盘曾经是风云国内的网盘产品,但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落退出公众的视线。在分享中,创始人蒋士揆提到他以为创业只要团队强就一定会成功,但是后来发现方向和路径也非常重要。他们团队从一开始便选择了一个第一天开始就必须做很大的项目——云存储服务,然而这个方向不适合创业团队去做,并且当时云服务在国内也没有适当的支持。当时对“云”的分析很细,云服务分为内容云和效率云。内容云类似于网盘,效率云则用来工作的。由于当时国内用户对于效率云的接受程度较低,选择效率云这个方向行不通。加上内容云的高成本和对法律支持的高需求,蒋士揆最终无奈地选择亲手终结了这款“方向错误”的产品。





 

先假定你只是有个创业的想法,还没有具体的安排。基于这个假设,那么创业最关键的是要把精力放在产品与市场的匹配上,你要找到用户或消费者能很快接受的产品,其他诸如文化、管理之类都是次要的。任何产品或服务,只要它最终能够明确地为人减少痛苦或者增加乐趣,就都是可做的生意。

 

然而很多人常常会背道而驰,可能是因为他们浸淫在自己的领域太久,尤其技术导向的朋友,偶尔读一些市场报道或演讲,但是并没有长年去直接了解他们的市场,直接和客户接触聆听他们的反应,所以他们心中难免认为自己的产品必然会解决大家的问题,立刻横扫千军般地被认可。

 

他们经常会说:“我们的产品或技术是当前最好的。”然而,我并没有碰到过有人告诉过我他们的产品是第二的,也就是说,每一个都是“最好的”。

 

“我们的产品或技术没有竞争对手。”或者“我们相比起来更有优势。”然而,我并没有碰到过有人会在对比图表中把自己放在下风的。

 

“我们的产品或技术正是市场上最缺乏、最需要的。”然而我并没有碰到过有人承认他们还不清楚究竟市场是否会接受他们。

 

进一步追根究底,用户为什么一定非使用/购买不可?有什么具体的差异化?他们大多就无法很清楚明确地说明。

 

创业通常来自内在动机或者外在动机,当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相互结合后,创业就启动了。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理解、位置、工作专长或者某一种专业。而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市场观察,可以纵观社会上什么行业兴盛、什么行业热门,以作为是否要投入的依据。不过这种粗略的行业观察,通常对创业帮助不大,创业选择还需要更细微的观察。更细微的观察需要从具体的行业下手。比如说传统行业,需要先选择一个细分领域,仔细观察其上下游供应链、生产流程、原料来源及供给,看看是否都很流畅顺利。如果有不方便、不便利之处,那就有介入的空间。

 

创业往往是来自于经验、迹象、理解。许多创新都来自同业中的内行人,因为只有同业才知道这个行业可能的需求缺口,也才能找出创新的满足方法,这都是来自于对一个行业的仔细观察及了解。而这样的创业者,如果是来自行业中的专业工作者,这就完全符合内在动机的趋动,结合外在机会的观察,浑然天成形成了创业行动。

 

有的人创业,仅仅是具备条件,但缺乏动机,写出来的BP(商业计划书)非常细致缜密,殊不知毫无实际价值。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市场分析,随便翻开一份BP,刚开始都是洋洋洒洒图文并茂的市场现状或是市场预测。诚然,比起能力、产品,选对市场是创业过程中更重要的功课。但很可惜的,我看到的创业者,多半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研究他瞄准的市场。更糟糕的,很多人只是读两篇研究报告,就认定他已经了解了他的市场。

 

一个产品如果整理不出清晰的定位,一份计划如果归纳不出竞争的优势,那么一切美好幻想就不攻自破。经济学第一堂课教的便是“供给与需求”。作为创业者,必然都是“供给者”,而市场就是“需求者”。首先,你所面向的市场,应该具有高度成长性。每个创业团队的计划书都展示着鲜艳美丽的图表,陈述其产品总市场有多少亿元、多少百亿元,然后常常说保守估计第一年可以取得2%~3%的市场,第二年可以取得大约5%的市场,到第三或第四年应该可以到市场的10%。而且有趣的是,所有创业团队都强调这还只是他们“保守”。估计,他们“相信”将来的情况会更好。然而,许多创业者都没有想到,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既得利益领先者,并不会原地踏步地干耗着,而同时还有许多地方更多的新团队也在谋求同样的掠取计划,每个人都有把握取得市场的10%~20%,加起来早就超过市场的真正容量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绝对需要和用户商谈沟通后,才能真正了解你的市场,这是永远不变永远需要的基本工作。同时,善用资料,但不要只迷信于资料。从需求着手,了解市场上大家有什么缺什么,然后分析这些东西是如何在解决需求,之后分析它们都提供了什么好处与利益给客户,最后则研究有多少人哪些人在竞争。你若能依此逻辑去研究每一个市场,那么基础必定会比别人稳固。

 

反映在你要推出的产品上,至少要能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第一,客户对这个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是多少?第二,需求的成长速度怎样?第三,不同客户群对这个产品需求的异同是什么?产品需求量就是之前提到的市场大小,成长的速度是想象空间。不同用户群说的是指对不同性别、年龄层、收入背景、地区人种、教育程度,对你的产品所产生的不同喜好及需求。有的区别比较小,比如夏天用的空调,不管谁用,功能不会差很多,需求大致相同,只是在纬度不同的地区可能有需求度不同的问题。

 

但是有的就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例如健康食品,老人和年轻人,男人和女人,喜好就有很大的不同。

 

产品受不受欢迎虽然和市场销售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本身是否符合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价值。最早的网络电视台,表面上是让人在海外能够轻松地看到自己家乡的电视节目,但其实卖的是乡愁。最早的网上购物真正吸引你的是买到超便宜商品的爽快感。云存储卖的不是储存空间、影像图片,而是人类的拥有欲。补习班卖的不是名师加课程,而是梦想。现在有很多网上课程,或者教人如何做上流社会的人,或者教你怎么和异性交往,卖的是什么,大家可以想一想。

 

有很多创业者被投资人拒绝的理由是“市场不够大”,因此就拼命想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放进“好像很大”的市场中,然而,创业公司必须要从主宰一个利基市场开始,然后拓展到更大的市场。因此评估早期创业公司时,重点不在于当场看到的市场有多大,或甚至存不存在,而是能否想像该产品从利基市场拓展到大众市场。

 

反过来说,一个看得到的庞大市场其实不是创业公司该追求的市场,因为每个人都看得到,因此一定会有包含大厂和创业公司在内的大量竞争者。就算这个市场真的很大,最终也会因为完全竞争而导致无利可图。尤其当这个庞大市场是由其他创业公司所成功定义培养的,后来者更应该敬而远之。因为成功创造出这个市场的创业公司带着庞大资金和不断更新的技能,在世界各地不断攻城略地,要和它们对抗是比试图对抗产业里既有的迟缓巨人更困难的事情。

 

被所谓市场规模迷惑的创业者特别危险,因为他们很容易假设产品只要设计出来就会卖得出去:“因为市场会成长得很快。”在获取客户需求和市场规模时,绝对不要通过现成的资料来得出结论,这样的工作方式是非常危险的。首先,基于预算、时间的限制,这些研究机构通常只对市场做了少量的抽样调查,再用得到的资料去外插总体的情况。这样的报告只能告诉你个模糊的大概,但实在无法作为策略形成的基础。如果你要去国外旅行,不可能靠着两年前出版的Lonely Planet来安排行程吧?

 

更重要的是,所有你在网上花30分钟找到的资料,基本上都已经是公开资讯了。拿公开的资讯再怎么去演化,基本上也很难产生出任何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所以你必须做自己的市场研究,得到关键的信息,才能做出好的市场决策。

 

你需要大量地与市场真实参与者交流,这是最基本的。与消费者、渠道、平台、合作伙伴、供应链厂商这些市场的参与者聊天,从他们的口中获得真实的情报。这个工作的重点是必须要大量地做,因为每一个市场观察者都会有他的偏差,因此你必须要广泛吸收,才能逐渐得到整只大象的样貌。

 

然后,你需要成为一流的提问者。很快你就会发现,重点不是跟他们聊天,而是提出好的问题。可惜问问题的能力从小不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因此它需要被锻炼。千万不要被初期的挫折打败,龟缩回自己的舒适圈——别怀疑,这是大多数初创业者都会落入的陷阱。请持续地去与人们交流,并且在过程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提问的能力。

 

同时要记住,市场毕竟不是一个静止的系统,因此你今天得到的资讯,明天很有可能就已过期。所以重点是练成有效取得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哪些人是最新市场信息的拥有者。等到你的付出到了一定程度,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比很多人都更广泛的市场资讯。

 

最后,市场终究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不断变动的体系。因此,你将永远无法百分之百地掌握它。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可以对它做出相当准确的假设,再用实际的产品去验证这些假设。

 

你会很惊讶,听起来这么老生常谈的工作,九成以上的创业者都无法确实做到。所以,如果你能够克服想要窝在家里做产品的本能,真的走到人群中,去挖掘关于市场的真实资料,事实上,你很有可能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的竞争对手。

 

在获得了真实市场信息之后,才能得到好的创意点子。好的创意究竟是怎样的?如果有很多想法在脑中徘徊,那就选择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个。好的创意初始阶段切入点要尽可能的小,想法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解释清楚,并且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启航,顺流而上才能真正到达终点的盛宴。我们熟知的伟大画家梵高一直都是在“盒内思考”(thinking inside the box),这和大家常说的跳出框框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恰恰相反,梵高喜欢直接运用手边可以找到的素材以及每天所见的平凡的主题。“心不要太大”,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观念,但多数人却不愿意听进去。

 

随着一个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越来越多需求,产品或者服务总是在不断变复杂。于是,更专精的产品或服务逐步出现或是诞生新的产品形态。总体而言,大趋势一直都是在拆分。比如说,最早互联网几乎约等于Yahoo,之后Google接管了Yahoo的搜索功能,然后Google上找人的功能又被Facebook拆分,而Facebook“分享照片”功能又被更专业的Instagram拆分……通过搜索引擎找餐厅的人,后来会上大众点评;想找专业知识的人,现在可能去知乎……后来O2O出现,打车APP拆分了出租车的调配、管理功能,饿了么拆分了餐厅接订单以及送餐的功能……

 

创业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如果是强调性能,那么就超过一般市面产品的10倍,否则干脆就做出别人没有的。比如说,把现有的渠道、平台、科技做组合,用全新的方式销售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产品;又或者把一些现有的科技整合在一个平凡不过的产品上,让产品脱离原本的定位,让大厂觉得做了没意思,小厂没有技术做这一块。这才是创业者生存空间的所在,也是“从0到1”的精随。不要去想“竞争”、“破坏式创新”,而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利基点,才有机会比走老路的人更快。


薪人薪事创始人常兴龙提到,在创业初期,你的资源会非常有限。可能手头也就几百万人民币的资金,人员也就十几个,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相关的高地中去,这个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协同作战的点,就哪些点必须在关键的时间点内必须攻下来否则的话就会影响战争最后的胜利,这个东西是否能弄下来?所以最好在第一个月内就把这些点想清楚,这比你在初期的时候拉多少人进来、要做多少工作、写多少PPT、做多少WORD要重要得多。总的点在哪些地方,分的点在哪些地方?把这些东西定义清楚,接下来是什么就非常简单了。

 

在微观的战役中,资源的运用是特别讲究的一件事情。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最牛的人或者最硬的人一定要放在这个地方。这决定了你前面东西是否能攻下来,主要兵力放在这条线上,纵深能打多深决定的是你的竞争力。你插入得越深可获取的资源就越多,这个和打井挖矿是一样的。但如果相关业务不够的话,你的可获取壁垒其实是不够的,所以一件事情最多把它拆成三个方向就OK了,不要更多。一般一个战役打下来有这么三条线去走就OK了。

 

但这里面无疑要考虑的一点是什么?就是选择的这两条附线和主线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战线的。比如说我们做的SaaS的HR领域,很多人拿到钱之后就说我们要做HR的全平台所谓的AllinOne,HR所需要的东西我都做。其实是把这个东西同时拉了很多线出来,虽然有可能领头的人很牛,但后续你会发现助力是混乱不堪的,基本上你得不到什么东西。所以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大战分析下来作小战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这几条线要想清楚:你的主力是什么?你要获取的东西是什么?你的第二和第三附线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其实是泛泛的可以应用到各种业务中的。

 




 

创业的方法说来也是非常简单,创业者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大概只有产品、运营、技术架构、团队执行、市场规划,我们不能掌控的东西是运气与机会。但是机遇我们可以选择。小公司能打败大公司的唯一原因就是——新需求。

 

▎适合拿来创业的新需求大概有一些特点:

第一,最好是两年以后才会被媒体关注的新需求。在选择创业方向的时候,如果是从媒体上看到的方向,基本上创业者可以不去考虑。

第二,新需求不要处在大公司的业务延长线上。例如在移动电源市场中小米的碾压。

第三,需求真实有效。需求都不是由创业者创造出来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客观的。我们只是发现,无法臆想。

第四,预测需求的成功率会非常低,而且很困难。

第五,需求会随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就会诞生新需求。

第六,寻找新需求的最好方法就是与普通用户在一起

 

对于一个创业者,视野非常重要。因为视野决定认知,你可以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如果你知道今天的互联网格局,再穿越到十年前,你创业的方向就很可能非常迎合需求。2004年,UC开始做手机浏览器,它在当时预见到了未来手机都可以上网,只要上网都需要一个浏览器,这是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当时大家并没有意识到,也只有UC未雨绸缪。UC长时间专注做这样一件事,并且做到极致,这就是创始人的视野与认知。

 

互联网这个行业中有一句话叫做:回头看,都是机会。因为发展的速度足够快,所以如果以惯性思维决定方法论,在互联网行业中创业失败的概率就会非常高。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叫做认知,认知就是你比别人先懂一个东西,那你就比别人拥有更多优势。

 

但除了商业规则上的探讨,创业真正的成功基础,就要回归到下一个更重要原则,就是创业所产生的感觉,必须是你自己喜欢的、掌握度高的。你在这个领域充满了热情,做再多也不觉得累,而且在这个领域你游刃有余。

 

大公司在进入新领域时,主要是在商业层面的考量,市场分析、SWOT分析、竞争策略拟定……以判断投入资源后,是否能获得足够的回报率。企业用资源打长期战,个人创业则是以热情和初衷作为最大的资源,这和企业以商业分析及策略、执行计划的方式,在出发点就不同,发展逻辑自然会有所不同。

 

再说一个我熟悉的领域——“内容创业”,可能在多数人看来,似乎做一些自媒体,有了流量,然后发广告、卖东西……就叫创业成功。但实际上,过去的门户网站和社交媒体,承载的是传统纸质媒体受众向互联网的迁移,几乎每一个频道、每一个大号,都能对应过去的某种报刊;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无数自媒体人,尤其是偏图文视频的,其创作的形式在传统平台完全没有对应的形式,所以其实并非是内容品质达到垄断,而是先发优势、市场化加上规模效应,迅速占据了这一内容形式的多数受众群体。所以你会发现这些火起来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个人生活形态相关,并且与传统纸媒、电视类似,重视习惯养成,使受众形成订阅喜好,固定在特定时间,选择特定平台,观看特定文、图、视频节目,并且强调对受众流动的掌控,不断扩展内容便捷,希望减少受众流失。

 

目前大部分成型的内容创业者,都有类似的套路,先做主题规划,针对特定受众需求或相关话题,进一步挑选网络上最相关且最好的资讯,组织整理并呈现分享。选材精炼,包括一个特定主题内相关资讯的收集、辨识、过滤及选择,得到最相关且最好的内容后,进行聚合、提升、组织、赋予意义并作风格化的呈现。然后通过分享,提供受众期待的内容,并符合他们的需求,同时与受众保持交流、讨论、回馈等互动,甚至与相同理念者进行合作与宣传。

 

但长久来看,这类采编化的媒体形式是最快被占满的。未来内容的核心价值仍在于原创而非形式。新的内容形式的产生速度终将减慢,人口红利也会日益下滑,最终还是会进入内容形式可分门别类的那一天。到那时候,纯粹的内容创业几乎不会再被提起,而会回归本来的定位——内容创造。

 

在内容爆炸的时代,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能吸引消费者眼球,产出原创内容已经成为产业最根本的挑战,掌握原创内容的源头才是成功的关键。如何有效引导创作能量,提供适当的资源与机制,让这股创作能量成为内容产业的活水,是应该正视的事情。只要是原创内容的创作与发行营销,未来都将会从过去由创作者与出版商、发行商掌握的单向形态,转变为以社群分享、社群共创、利益共享的理念,通过社群参与、直接销售等形式与消费者进行价值交换,从而产生新的服务、新的商业模式。

 

这几年下来,真正重视原创内容创造,并不断发展新的互动形式与商业模式的创业团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许他们并不具备先知先觉的能力,但对行业的清醒认知,推动他们走得更远。

 

很多时候,勇敢冒险比缜密分析更有价值。Amazon旗下有家电视制作公司AmazonStudio曾经利用免费试看功能,监督观众的收视行为与评分,利用大量收集而来的数据,以决定未来电视节目的走向。另一家提供影片服务的公司Netflix,也同样以现有的观众数据,深入了解所有观众的小细节与偏好,以找出下一个顶尖节目。两家公司都有相似的观众数据为分析基础,并且设定了相同的目标:卖座,但结果却不相同。Netflix制作出了人气爆棚的《纸牌屋》,但Amazon却只做出稍高于市场均值的内容。

 

Amazon的做法,正是谨守“这是数据告诉我们的”,全程用数据来制定决策,虽然是个安全的做法(也能制作出中上的节目),但是却不一定能有杰出表现。决策的难处不在于收集大量资料,而在是否在过程中有勇气承担决策的风险,如同电影《Joy》中,女主角坚毅又无畏的创业精神,让她最终以畅销的创新产品,改变了自己与家人的命运。直面“风险”,才有机会引领你走向登峰造极。

 

只有对一个领域足够了解之后,你才能掌握真正的价值链条和发展趋势。基于此,你是否要走上创业路,创“什么”业,其实自己的心就会告诉你答案。







最后,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思维充电。

第一是需要和学术界保持熟悉度,进而能够了解哪些科技的发展已经到了接近商用化的水平;

第二是要能够与快速成长的产业保持高度互动,可以在新产品面世之前就知道其发展脉络,并有能力取得关键的要素——如果当年没有HP让乔布斯得以接触早期的硬件与创业公司发展,恐怕也不会有今日的苹果公司;

第三个要素是问题的抽象化洞察能力,这个要素与创始人本身是否具备多元文化的观点能力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缺乏了跨文化的能力,便需要依靠逻辑去推衍。商业的跨文化能力是必要的素养,通过跨文化的观点切换,能够协助我们看清一个问题解法背后的抽象层次,进而找出跨越文化、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键行为,若能很好的提供这样行为的解决方案,就能够因此获得巨大的扩张潜能。

 

锻炼洞察能力,需要培养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你的眼睛耳朵和每条神经都得张开,然后慢慢的,线索会展现在你眼前。具体来说,当你在高速滑动朋友圈的时候,你是在看八卦呢?还是在感应你所需的东西?当你进入状态时,它们会从“买买买”和自拍图之间浮现出来,即便一张小图,你的大脑还是会突然发出一个声音:“这是相关的话题!”

 

拿我的工作来说,关于科技的资讯来源,国内外加起来大概不到十个。美国的TheVerge、Medium、TechCrunch、TheNextWeb、BusinessInsider等大概囊括了50%以上的消息,国内如36氪之类的来源就更少。虽然它们的报导已经帮你节省很多时间,但你还是需要练就一双慧眼,才能有效率地撷取到你真正想看的或是有价值的内容。然后,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一些创业或是对科技热潮颇有感觉的人,尤其是一些极客、宅男,极宅改变世界,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能够更清楚地看见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另一方面,多阅读,商业的、技术的,甚至科幻的,小说或者电影,并且在阅读或观看过程中保持“意识”。很多人都打着“阅读”的名号进行“放松”或者“娱乐”,而你为了获得启示,需要保留内心里的一小块清醒、思考的意识。于是,当电影画面出现或小说中情节推进时,某些东西也和你的那一小块清醒意识相互敲击互相照映,多半也是你得到新的灵感和想法的时候。即便这样的化学反应不是马上,但相信我,保留思绪里的那一盏无意打扰的探照灯,而不是太纯粹地旁观、阅读,能够带给你数倍于原本只是观看的收获。

 

作者、编剧,或者是导演,总是想呈现一些自己的思考,那些思绪片段的密度、思考素材的丰富度肯定是数百倍于你自己平日的想法和思考,会给你许多新的思考点和很多的可能性。至于前瞻性的方向,科幻小说、电影中对世界的探讨,对想象力的启发,是其他媒体很难及得上的。真正的科幻包含了哲学的思辨、科技的逻辑探讨以及许许多多的道德论证。

 

然后是多认识具有辩证、讨论、筛选、吸收能力的朋友。古人说:“友直,友谅,友多闻。”你再怎么关注世界,也只是管中窥豹。当各个领域的好朋友闲聊或聚餐时候,讨论一下发生的或关注到的事情,就会吸收到很多新的资讯;如果是相同喜好兴趣的好友聚会,那更是精采,经常就是“什么你有没有看过”“你看好它吗”“会成功吗”等的讨论,会让你收获颇多。总之,先不管友直不直(正直),也不管朋友谅不谅(诚实),多闻(见识广博,也对新事物有热诚分享讨论)的朋友,真的是非常重要。

 

很多CEO的眼界和判断力,其实是在多年的相关资讯工作中慢慢锻炼出来的,并在头脑中做筛选和整理,这种积累出来的愿景,才是所谓穿越未来的洞见。若是没积累且是第一次创业,还是不要轻易谈愿景为妙。




以上是孙志超老师的精彩论述,下面是课程广告。这门课是老李重点运作的干货➕社群课程,希望通过这门课结识一些在内容,新媒体,游戏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小伙伴,买完后一定要加我们的社群呀。


▎讲师介绍:

孙志超,前创新工场投资经理,现任小米科技投资经理,36氪专栏作家。


▎课程介绍:

本课程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创业是一个什么事?
为什么要创业?
创业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去创业?
怎么理解创业过程中一些烧钱的行为?
要怎么去选择创业的团队成员?


▎适合人群:

1、想要/已经创业的人;
2、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创业人;
3、想要知道创业流程的人;
4、想进入一个靠谱创业圈子的人。


▎价格

本课程上市特价:49元,满一百人后价格涨到99元。满300人后涨到199元。


购买课程的微信支付二维码

大家扫码通过微信购买,然后用微信绑定网易云课堂APP就可以观看。


购买成功后,加微信d9148500,出示购买截图可入学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