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商业评论
《21世纪商业评论》敏感于一切商业新知、商业产品、商业模式和商业英雄,敏感于新公司的新玩意、老公司的新改造、旧话题的新表达、老商业的新颠覆,为您提供最新鲜实用的商业养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投资家  ·  “赌徒”叶国富,一把赚百亿 ·  昨天  
21世纪商业评论  ·  有内容的线上货架:他们抓住了新风口的力量 ·  昨天  
21世纪商业评论  ·  宁波服装大佬组队,74亿接盘银泰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商业评论

香港回归20年:“超级联系人”的宿命和使命

21世纪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7-07-01 17:12

正文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在过去的20年里,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香港一直以来的定位始终没有更改,“超级联系人”地位依然牢固。


“1997快些到吧,八百伴究竟是什么样;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二十年前,一位东北歌手以一首《我的1997年》唱出内地民众对香港的朴素印象和单纯期望。


那时,我们对香港所代表的现代城市生活是羡慕的。羡慕之余,或许还有些其他复杂的心理,比如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仰视的意味。


1997年,面积仅有1104.43平方公里、人口仅为648.93万的香港却创造了1773亿美元的GDP。这一体量占到了内地GPD总量的18.6%,2.73万美元的人均GDP更是内地的35倍之多。


罗列GDP数据显得粗暴,起码不够全面和立体。这样来描述香港会更具体:香港是避税港,是比肩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也是全球公认最为自由的经济体。说它在经济表现上鹤立鸡群,恰如其分。


那个年代的香港,之于中国内地,代表着更发达、更先进和更开放;之于内地普通民众,难免因陌生产生的神秘感也将它化作了富裕和文明的代名词。


20年后,香港不再神秘。2016年,内地访港人次超过4000万,较之20年前增长了17倍有余;香港GDP总量增长超过八成,人均GDP超4.4万美元。作为发达经济体,香港在20年间保持了年均实质3.2%的增长,这一成绩仍属不易,是事实。


另一个事实是,内地在20年间以更为迅猛的速度在爆发,香港占内地GDP比重下降至3%左右。据预估,广州和深圳最迟将于2018年在经济总量上将赶超香港。微观层面,伴随着内地的经济起飞,一大批内资企业在20年中生根发芽,走向国际。


反观香港,新生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寥寥可数。以李嘉诚为代表的老一辈企业家依旧牢牢占据着香港富豪榜,把持香港经济。而内地更年轻的马云和王健林已经把李嘉诚挤下了华人首富的宝座,甚至在机场书店也开始侵蚀着香港老一代企业家的“显赫位置”。


20年前,《李嘉诚管理智慧》、《华人首富的哲学》等被冠以李嘉诚之名的书籍总是能多卖出些码洋;20年后,这些书只略微与时俱进地做些改动,换上马云、王健林的标签,依然是畅销书。


在平视香港的同时,“香港逐渐二线城市化”的论调开始出现,上述数据也就成了证据。实际上,香港一直以来的定位始终没有更改,“超级联系人”地位依然牢固。


2012年新一届特区政府上任后,“超级联系人”成为了高频词汇。时任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无论会见伦敦市长,访问纽约,还是考察内地,不断对外重申“超级联系人”这一定位。它客观准确地阐明了香港在内地改革开放40年间所承担的角色。


回归前,内地尤其珠三角地区已经开始大量承接香港的制造业,老的“世界车间”退场,新的“世界工厂”登台。香港也得以从制造业中心,转型升级为国际服务业中心,服务业占GDP逾90%。


回归之后,香港成为内地最重要转口港、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重要的离岸集资中心两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交流合作格局,很多开放政策也往往都是率先于香港“先行先试”。尤其CEPA(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补充协议的签订,更为有利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往来,有助于推动投资落地。香港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红利,仍将存在下去。


香港的配套优势,也一如既往。比如,简单税制及低税率一直是香港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据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的《税负环境报告》显示,其税赋环境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卡塔尔、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而内地排名第132位;税率仅为22.8%,内地为67.8%;走完所有报税手续仅需74小时,报税3次,内地则需261小时,报税9次。


在金融领域,香港已构建了完善的金融体系、高效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成熟专业的金融人才结构。上海近年来奋起直追,离其还有一段距离。2016年,香港IPO集资额蝉联全球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的纽交所和第三位的纳斯达克交易所。


对“超级联系人”,梁振英曾亲自撰文介绍。在他的理解中,“一国两制”是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的基础。香港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以至语言和生活习惯,比较容易和外国接轨;同时得益于国家庞大的市场和高速的经济增长。因此,香港自然成为国家与世界各地之间的共同平台和共同管道,有助世界各地联系内地,也有助内地“走出去”。


在某种意义上,香港的“超级联系人”定位,即是由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综合条件决定的历史宿命,也是寄托未来更大的使命。(彭岩锋系《21世纪商业评论》专栏作者,资深财经媒体人)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关注21商评君,每天懂点新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