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写在思想的边上
为潮湿的灵魂寻找方向,包括我们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哪吒2进入全球票房TOP50 唯一非好莱坞影片 ·  11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演员黄晓明发文悼念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写在思想的边上

熊孩子:剑指自缚者

写在思想的边上  · 公众号  ·  · 2017-07-23 12:02

正文

熊孩子:剑指自缚者

7月3日,长沙一名2岁女童从18楼坠落到2楼不幸身亡。事怀缘由起于一名5岁男童玩伴到达9楼后,又将女童抱回电梯,任其独自到达顶层,顶层栏杆又年久失修,最终引发这场悲剧。“熊孩子”的恶作剧竟至于祸及年幼的生命。


在新闻评论中,诸多受害者诉说了饱受“孩子”欺凌的经历。最触目惊心的是,一位评论者说她在动车站候车时,某男孩目光不离她的零食,并告诉了他的母亲,这母亲居然让这个孩子向她讨要。在她拒绝后,这男孩竟然全力把她推向随后驶来的动车。所幸边上乘客及时扶了一把,才幸免于难。然而整个故事细思之余令人后怕,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一种超出社会规范与契约的活动,以致人人自危。


熊孩子恶行有两个原因。 一种是因为恶行自身的目的性,例如恶作剧带来的乐趣,捉弄人让人难堪,以恃强凌弱彰显自己的力量。这是为恶本身而恶,获得心理的快乐,例如被重视和对自己能力的赞美。另一种恶性则仅仅是手段,蕴含着报复和索取等目的。由于未能满足孩子的诉求或者欲望,他们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通过恶行胁迫他人屈从于他。甚至身在其中的孩子也不自觉,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两种心理过程。


恶行来源无知则在于熊孩子们还未能完成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的转化。无知也发生在这两个层面。熊孩子们大多不知道恶行的后果。行为后果一部分无法预测,另一部分则未得告知。例如女童坠楼的悲剧中,男孩只是遵从了某种自然本能,彰显强者的乐趣,坐看弱者挣扎或者受其控制。他必然想不到留女童一人在电梯的危险性,也无法预测女童身死的结局。倘若能够看到结局,这个男孩未必会做出这一选择。然而毁去珍宝的熊孩子固然无法了解它们的价值 家长的无礼、不尊重和不重视也是根本的原因。


无知使社会契约和规范没有烙印在熊孩子身上。他们只凭着本能中的欲望进行索取,并不懂得加以控制。人类本身为了规避战争,已经让度出自己的权利,构建出了社会,以谋求某种共同的利益和价值。不巧的是,熊孩子却游离在这种息战契约之外,享受弱者被照拂的同时,还以此为利刃伤害他人,奉行另一套弱肉强食的法则。照拂弱者原本是为了社会进步和整体利益,熊孩子以此原则为凭借,反使得强弱倒错。成年人被社会规范和伦理绑缚不便出手,而熊孩子持有木剑喊打喊杀。熊孩子的恼人之处正在于此。


对于外地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每年春节回家,“熊孩子”的祸患都令人望而生畏。 “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长” ,说的正是家长对社会伦理法则的背叛。他们处于对孩子的爱,奉行另一套自然法则。这在浇灭孩子德行生长的同时,也使得他永远无法成长为道德伦理成熟的社会人。这种现象的无奈之处就在于,成年人只能被绑缚,孩子天然地受到庇护。熊孩子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收起任性,服从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社会既定规范。要么挥霍宠爱,在伦理上永远处于不完全的幼稚。然而对于后者而言,大家不过是自缚手脚罢了。

如果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他的父母突然觉醒,

既然背负道德压力,

就与他的父母决斗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