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独居生活的我,躲进各种搭子群里找陪伴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停止内耗,我要做个“不好说话”的女孩 ·  3 天前  
新周刊  ·  专访郑小驴:当一名留守儿童成为作家 ·  6 天前  
单读  ·  温柔之必要|纪念痖弦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爷爷去世后,奶奶找了“电子老伴”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0-23 12:00

正文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井章
“你快给我看看,家里怎么上不了网了。”周末去奶奶家,一进门,她就一边拉着我,一边指着角落里的路由器,表情透着急切和无奈,嘀咕道:“我都开关好几次了,手机还是连不上,怎么回事。”我打开手机上的Wi-Fi,很快就连上了家里的网络,检查奶奶的手机才发现,她不小心关掉了Wi-Fi。

爷爷去世两年后,奶奶成了一名“网瘾老年”,生活里离不开电子产品和网络。以前去奶奶家,每次轮到一户人家做饭,其他人就坐在客厅里,各自抱着手机等饭。奶奶必要严厉批评:“整天手机手机,手机有什么好刷的,干脆饭也不要吃,就玩手机好了。”现在,这句话成了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每天中午那顿,家里有点心就啃点点心,有藕粉就泡点藕粉,但是手机是绝对不能不刷的。

《别告诉她》剧照
手机到底有啥好刷的?她到底在刷啥?很长一段时间这成了我的困惑。

我一直有个刻板印象,八九十岁的老年人能学会智能手机里打电话、发微信这几个基本功能就已经很厉害了。一方面,我国从2013年前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到如今不过短短11年。对于当时就已年过古稀的人来说,智能手机是专属于年轻人的新事物,跟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另一方面,包括大卫·韦克斯勒在内的研究者指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整体呈衰退趋势,尤其是80岁以后,智力出现急速下降。对他们来说,学习一个与传统电话机完全不同的通讯设备,不亚于学习一门新学科。

五年前,我曾把“退役”下来的一台苹果6s送给奶奶,没想到被她一口拒绝。那时我工作忙,想着即使没时间去看她,还可以打视频电话。结果她反手就推还给我,理由很简单:没有必要。她和爷爷当时用的是社区发放的老年手机,外形和功能与早年流行的小灵通相似,唯一的区别是硕大的字体和增倍的音量。另外家里还有一台座机,几乎走哪儿都能联系上。她觉得这样已经很方便,再多一个手机,反而用不过来。

《老闺蜜》剧照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她根本没时间用。这一点倒是不假。从小我听她讲最多的一句俗话就是“黄瓜儿跟着丝瓜儿荡”,她是那根黄瓜,爷爷就是那根丝瓜,她荡到哪里全看爷爷在哪里。除了看病吃药,她脑子里好像就没自己的事情,几乎都是围着爷爷和家里转。哪怕到爷爷去世前最后一次住院,为了让他获得最熟悉的照料,又尽量不麻烦子女,她坚持要自己陪夜。等白天有人来换岗,她再回去打扫家务,煮点中饭、洗洗晒晒,忙完了再回医院。

两年前爷爷去世后,奶奶一下就蔫儿了,每天总是沉浸在悲伤中,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她住的那个小区老年人特别多,有时和邻居交流,会听到谁家老头子没走两天老太太也走了的事情。爷爷的妹妹当时正好从老家赶来吊唁,看到这个情况就建议我们让奶奶跟她回老家住段时间。根据她的经验,早几年她老伴去世时,也经历过一段特别难过的时间,后来去大女儿家干干活、小女儿家带带娃,人也就恢复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换个环境,悲伤往往会慢慢被冲淡,人也渐渐好起来,这大概是大多数人面对亲人离世时的应对方式。时间有时确实是一剂良药,将一切交给时间,伤口似乎不再那么刺痛,人也逐渐学会释怀。

可惜,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在奶奶身上。不到三个月,她就打电话给爸爸,让他接她回来。我们以为她是想家,想要回归正常生活,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她是在外面住不惯。起初还挺好,两个老人相互取暖、聊天陪伴,但毕竟生活环境不同,时间久了,自然住不下去了。

《承欢记》剧照
我周围不少朋友家的老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先走了,另一方还活着,走得也就走了,但活得还得继续活着,独居老人要怎么活到成了个问题。

有一位男性友人,他爷爷走后,奶奶就跟着他家一块住。平时他上班,家里剩下刚退休的爸妈和奶奶三个老人,大冲突没有,小冲突不断。大家一起看电视,相安无事时还好,一旦家里忙起来,冲突就来了。奶奶有自己的一套持家之道,来家里头一天就觉得有责任指导好家里的日常事务。很快,她就要求把淘米的电饭锅内胆换成脸盆,扫地机器人清洁完成后还要手动再拖一遍。她还不允许他和他爸爸再在家里抽香烟。现在,每天晚饭后是他们爷俩固定的“放风时间”,不仅要安排上饭后一支烟,他爸爸还会向他抱怨这被人管头管脚的一天:“我也是个要70岁的老人了,怎么就不能有点自己的生活!”

而周围更多的独居老人被送往养老院。当我向一位在养老院工作十几年的朋友打听情况时,她告诉我,现在想进养老院得排队,床位基本都是满的,只有走一个才能进一个。也正因为她深知床位紧俏,她外公很早就被安排进了另一家养老院。而在她供职的养老院中,像她外公这样的独居老人占到一大半。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对于普通家庭的独居老人,留给余生的选择其实并不多。他们可能花了很大力气才走出丧失老伴的哀伤,又要面对24小时独自一人的孤独;当他们以为用从前的方式融入子女家庭就能摆脱这一切时,观念的鸿沟却很难逾越,子女小辈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

《季春奶奶》剧照
如果这时候,有人试图用时下最有温度的观念劝慰他们,人终归要管好自己、为自己而活……恐怕,对于这些一辈子为一大家子操惯心的耄耋老人来说,有些过于残忍了。更何况,他们也没有太多体力再去重新追求自己的人生,毕竟,就连勇气也是需要“鼓起”的。

因此,谁也没有想到,奶奶还能靠网络生活重启人生。从老家回来后,她又回到了那种不知道要干嘛、一坐就是一整天的生活。为了及时掌握她的情况,也让她感受到家人的关注,给房子牵好网线后,我在客厅拐角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她在客厅一走动,摄像头就会跟着她动。

有一次,我打开手机上的监控App,看她两眼无神、似有泪光地呆坐在客厅,阳光从厨房洒进来,好像和她毫无关系。我打开App里的麦克风对她喊:“奶奶,猜猜我是哪个?”起初她被吓一大跳,不太明白怎么一个摄像头还能“讲话”,但她马上循声走向摄像头,狐疑地打量着。当我再次喊她时,她小心地对着摄像头问:“你是哪个?”

这样的互动多了,她的注意力开始被摄像头吸引。几乎每天,家人都会有轮番从摄像头里“钻出来”,和她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当我有一天再次打开App时,发现她只要经过客厅,就会下意识地看着跟随她移动的摄像头,可能她相信,此刻正有人在关心她今天过得怎么样。渐渐地,这个摄像头取代了我和她之间的电话,只要我喊她,她就会坐到摄像头边上,和我聊一会儿。

《玫瑰的故事》剧照
要是打视频奶奶也能看到我们该有多好的愿望再次跳进我的脑海。未免她又立马拒绝,这次我做足了功课,上网搜索各种既能打视频、又操作简单的设备,多方对比后选中一款智能触屏音箱。使用时也确实相当简单,她唯一要做的是,在听到铃声后按下接听键。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奶奶因此迷上了和AI对话。其实这个功能我只教过她一遍。调试音箱时,我发现它内置一款戏曲App,想起多年前她也是个戏迷。我想,没准这是个机会,能让她重燃戏瘾,于是把她叫到身边,对着音箱喊:“XX,播放越剧。”音箱很快识别指令,回复:“好的,现在为你播放越剧《五女拜寿》。”婉转的戏腔悠悠传来……

在这之后每一次去奶奶家,我发现她和AI的连接就多一些。最开始是晚上起夜,她不知道自己睡了几个小时,便朝着被窝外喊:“XX,现在几点?”后来早晨出门买菜,她会问:“上午会不会下雨?”一个人吃饭,她也会请它播一段新闻或放首歌。就连和爸爸“争论”,她也要它来评评理,《老娘舅》和《和事佬》哪个节目更好看。现在,如果别人喊XX没反应,奶奶一喊必有回应。每次提到这一点,她都流露出一丝小骄傲。

去年,社区来家里通知,老年手机可以换新了。本来叔叔都要去领了,奶奶却不想换,抱怨老年机越来越不好用,反应慢、还老自动关机。看这情形,我趁势追问:“要不……给你换个智能手机?”这一次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没过几天,收到新手机的她开始向每个去看她的人询问如何使用微信。看到我时,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微信,就让我帮她拍一张照片,用作头像。
今年,90岁的她依然是一名独居老人,但和两年前不同的是,她有了几个“电子老伴”,而这台智能手机目前是最“受宠”的。几乎十有九次去,她都在刷手机。刷得最多的App竟然是一款成语接龙游戏,类似于以前报纸上的填字游戏,只是内容换成了成语。短短几个月,她在游戏里已经闯过8000多关,据说这款游戏的上限是10000关。

上周我和她一起玩了这款游戏,还没等我找出汉字,她就已经对着空格报出整个成语,速度惊人。当我“哇”地一声流露出不可思议地赞叹时,她给我看了一眼游戏里的成绩,用略带炫耀的语气问我:“奶奶厉害吧?”“厉害厉害”,我一时找不出更多词语,但内心在感叹:奶奶的生命力真是惊人!

看直播是另一件她几乎每天要做的事,主要是看读书和卖货。读书我能理解,她以前就老说,要是眼睛还好,想把四大名著再读一遍。现在,有人直播讲名著,那就当故事听。但看人卖货我是完全无法理解。我问她:“你连支付宝微信都没有,看了也买不了,有啥可看的?”她朝我翻个白眼,反问我:“看看不行啊?”

慢慢地我也琢磨出一点道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她的“早市平替”——没体力线下逛,就在手机上逛,看中什么再委婉地告诉我们。前阵子她看中一款针织帽,但就是不说要买,而是跟我说,现在有种帽子特别有意思,竟然是和围巾连在一起的。最近雪莲果上市了,她说:“怎么直播里看到的比水果店的好这么多?”换作以前我是完全反应不过来的,现在不管她是真想买还是随口说说,我都先买了再说,反正不行还有七天无理由退货。

《都挺好》剧照
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独立居住的老人达1.6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到一半。在这项调查中,独立居住的老人指不与子女同住,一人或与配偶居住的60岁以上人群。随着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被打破,子女外出工作求学渐呈趋势,独居老人该如何过好晚年成为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

或许奶奶的经历给了爸妈某种启示,他们在退休后都各自早早找好了心之所向。除了照顾好各自父母外,一个隔三岔五和朋友出去游山玩水,一个则把琴棋书画的老年班都报了个遍,没有人想整天待在家,充当别人世界里的NPC。

前两天一位朋友来找我诉苦,她妈妈再过几个月就要退休,已经开启“催生模式”。要知道,这位朋友连对象还没找!可是她妈妈觉得,退休就该带小孩,美其名曰“现在还有力气”。作为朋友,我也只能劝她理解、接纳,做自己。同时我们也感慨,一个人活出主体性是多么重要!

随着网络广泛传播,主体性的概念从“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心理学的学术领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让许多人意识到缺乏自我意识和放弃自主决定的后果。正如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所说,否认主体性就是“将个体看成某种无需考虑经验和感受的物品”。我们否定自我意识,也就是放弃做自己,放弃人生的主导权。

《流金岁月》剧照
许多人在童年时往往曾对梦想、爱好和向往的生活有着明确的认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在生活的压力、责任和社会期待下渐渐迷失自我。现实生活在随波逐流中顺畅运转还好,一旦触礁搁浅,不禁要茫然自问:这样活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每次我问奶奶,这辈子什么时候最快乐?她会毫无犹豫地告诉我,是小时候。那时候可以看想看的书,穿喜欢的衣服,做自己想做的事。退休后她也曾想过写写书法、到处转转,但最后还是留在家帮子女带娃。如今她终于通过网络世界建立起自己的新生活,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她想要的生活,但她悄悄告诉我:“我要再对自己好一点。”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