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不谈后市场的事情,原因无他,我前段时间看空这个产业链的未来,但日子还得过,无论淘宝还是汽配城,这么多卖假货的,日子还过得不错,怎么看也不像是夕阳产业的样子啊。所以我回头偶尔也会聊聊后市场的新服务,过年期间把新服务的几个风口抛出来,年内验证下我的判断。
首先,汽车售后服务的第三方顶级供应链价值巨大,那些整合了几个汽配城零售终端的不叫供应链。前两年都是资本瞎起哄,原本都是年交易额几个亿的后市场散户玩家,2017年阿里腾讯阵营都出现了几百亿交易额的平台,2018年依托这些后市场巨头的交易平台可能会推动供应链体系重构。恰恰在这个时候,以往整车企业+4S的供应链开始出现裂隙,4S外采在先,提供供应链的车企很快将开放供应链给独立后市场,这个时候,最有价值的不是零售终端,那显然是腾讯阿里生态的菜,眼下几个自称独角兽的后市场投资标的,如果不能加入腾讯阿里后市场生态,在接下来的金融惊涛骇浪下,恐怕过日子的风险会很大。对阿里腾讯生态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是从制造端到这些零售终端的供应链,这个它们最需要,谁能提供供给呢?
其次,依靠保险公司事故车维修生态的后服务日子会更艰难。随着车险三次费改日渐临近,越大的车险公司,风险越大,当然,越小的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如果消费者感觉车险价格越来越便宜,服务越来越好,那么对整个产业而言前面就都是坑。过去几年,人保、平安都在搞后市场,但总体而言,目的都是整合资源实现理赔减损,但这其中最需要减损的,显然不是从维修企业和汽配供应链企业挤水分,人工理赔的水分才是最大的。那么多人从保险公司业务岗转行代理经纪公司,那么多人从保险公司理赔岗转行维修厂老板,这个行业旋转门问题不解决,任你怎么搞保险高科技,最终都是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越大赔得越多,小保险公司只有当金融白手套一条路可走。所以,围绕保险行业的后市场项目,根本没有能套利的空间,如果有,也只能是保险公司分拆盈利资源给自己的后市场项目,包装上市,等着股民买单,没有这个背景又缺乏AT大腿的创业项目,那只是自嗨而已,别意淫当中国的NAPA了。
第三,新能源车的共享售后服务网络价值巨大。两年前我就呼吁搞共享售后服务,过去一年陆续有车企、保险公司、创业公司开始认同这个概念,但如果仅仅是弄个传统连锁维修就认为是搞成了共享售后服务,那无疑还是要交智商税的。对于分不清楚什么是售后服务,什么是后市场生意的,我认为就别琢磨捕捉后市场风口了。中国当前急需建立类似欧洲的E-call体系,但这个体系又不能照搬欧洲美国的救援救助体系,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个体系和新能源车的共享售后服务体系应当同步建设,这样才能发挥产业互联网的优势,把物联网、车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创新,借助北斗等自主信息技术,打造中国未来出行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
先抛出这三个话题,貌似最近整个社会都很焦虑,有未来才能消除焦虑,是吧?后市场前景不明,身在其中的才有未来,真要是前景光明,在前有整车企业巨头,后有互联网巨头的背景下,你真认为轮得到你来收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