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芬
如果不是亲耳所闻,我不知道,世上还有如此不同寻常的遗嘱。
那是一个平常却又特别的日子。在农行云南楚雄双柏支行,我被一张泛黄的照片惊讶得瞪大了双眼。
这是一张1963年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全体人员时的合影,
边疆少数民族基层优秀金融工作者
杨学平也在其中。把这幅历经60年时光洗礼、装裱完好的老照片送回农行,是已故老员工杨学平生前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人生最后的嘱托。
(▼请横屏观看)
杨学平去世前交代家人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他珍藏了一生,并以此为荣的这张照片交给双柏支行。他说这份荣耀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单位,如果没有农村金融这个平台,他就不会有这张珍贵的照片。
家人遵照杨学平遗愿,把照片送到了双柏支行。在该行的精心保管下,才有了这张照片和我们的相遇。
是怎样的情怀,让一位老同志在去世前留下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遗嘱?我们通过采访双柏支行员工、查阅相关档案资料,了解了一些信息。
杨学平,1930年出生在云南楚雄,是地地道道的彝族人,1954年进入信用社工作,曾在双柏县爱尼山乡等基层营业所任职,后来被调到农行双柏支行(1963年11月,根据统一管理国家支援农业资金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再次建立)。1963年,杨学平以边疆少数民族基层优秀金融工作者的身份参加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杨学平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字迹工整的入党志愿书上,他以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写道:“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我入党的理想就是要更好地工作。我入党后,要密切联系群众,不懂的就向群众学习,不断改正提高自己,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克服工作中的一切困难,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到底。”
他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一张自我鉴定表上,记录着他在工作中多次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从1954年到1964年间,他曾获奖励5次,奖品为口缸3个、水笔2支、毛巾3条和人民币50元。
“我是一名老党员”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双柏支行,提起杨学平,几乎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会肃然起敬。
在已退休员工李如凤的回忆中,杨学平工作中兢兢业业、坚持原则,凡是苦活累活自己带头去干;生活中和蔼可亲、关心员工,用人品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住在支行大院的杨学平经常把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和离家较远的员工邀到家里吃饭做客、聊天谈心。他常常指着挂在堂屋正中的照片,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讲人生的理想信念,讲个人的情怀操守。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坚守原则,对遇到困难的员工悉心关怀,成为大家信赖和敬重的“老革命”“老党员”。对子女教育,他高标准严要求,四个子女在家务农,都有一颗积极向上和懂得感恩的心。
对着照片,
想到这位
老党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心心念念无法割舍的,还是他拼搏奋斗了一生的农行,
一种由衷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在云南这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在金融系统,还有许多像杨学平一样默默耕耘奉献的人。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金融事业的精彩。
站在照片前,我们虔诚地告慰杨学平老前辈:“您留下的这张照片,有了一个最好的归宿。它将向后人讲述您的故事、农行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