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对不起,怪我懒,这本书早就该修订了。评论写作的理论框架和技巧范式虽然是稳定的,但时事是快餐,热点是速朽的,第一版书中很多案例都过时了。作为一门有着很强实操性、必须依附时事案例的课程,一本冠以“时评”之名的讲义,必须跟上时代、时事、时间的节奏,把时事基因融入评论写作的方法论中。
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中的一段话常被社会学家引用:不断联系个人关怀与公共议题,而且任何重大问题都必然放在历史(时间)的视野和全球(空间)的架构中考察。——其实,不仅社会学研究需要这种“想象力”,时评写作更需要这种勾连个人关怀和公共议题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需要时事的激荡和活络。“时事”不仅是评论写作的一个“由头”,因时而论,因势而新,时评写作是一种离不开“热点”的文体,它让“略显笨拙和踌躇”的思维、思想在热点的空气中深呼吸,在大众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半小时,然后写上1500字。
我在北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已有8年,同时在人大开设评论课也进入第二年,春季在北大,秋季在人大,与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年轻人为伍,影响他们的同时,也被他们所感染,每周两小时的课程,是我每个星期最快乐的时光。讲了8年,理论框架已经很成熟,但每次课程的课件我都会重做,必须把新近一周发生的时事融入课件之中,以最新热点为案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几年前发生的事作为案例,学生是无感的,新近发生的事,他们身在热点的舆论场中,了解热点基本面和“讨论点”,但自己又没有深入地想过。这种带着时事温度的案例,是活络学生思想最好的话题,在课堂上形成了一个有感染力的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
在回答“为什么每代人都要重写历史”这个话题时,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另一个史学家希尔说: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因为过去发生的事件本身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改变了,每一代人都会提出关于过去的新的问题。评论写作的方法论没有变,但时事变了,必须基于新问题、新案例去进入评论写作的框架中。此次修订,主要是加入了一些最新的案例,与时俱进,保持案例的新鲜度。
另外修订的内容是加进了北大课堂的一些讨论实录,思想的火花很多时候是在讨论中迸发的,评论写作需要保持着这种思想的活性。理论一总结出来,可能就成了教条,但愿课堂讨论能让梳理出来的理论保持那种能“举一反三”的活性。另外我还加进了一些我与学生的通信,帮学生改评论,为什么这么改,为什么有些内容必须“舍得放弃”,如何找到评论的抓手,标题如何让人眼前一亮,来来回回的邮件,我都保存下来了,这也是带着“课堂活性”的案例。
还有,此次修订删掉了原先批判传统新闻评论教育的内容,也是原来少华老师在第一版序言中觉得不太妥的内容。确实,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发理解了少华老师说的“一本书打不垮现有的评论教学体系,只会帮助它吸收更有生命力的东西”。那时候年少轻狂,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牛,前辈的思想都落后了,现在看来,真的太肤浅了。前段时间看希尔斯的《论传统》,更加意识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也都终将成为自己曾经鄙视的传统,我们都活在传统的掌心中。
想起那个有意思的段子,描述的是写论文过程:定下选题的时候,有一种改写整个学术史的幻觉和冲动;开始写的时候,有一种困难重重在所不惜的坚韧;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写完了之后,终于明白自己就是一个学渣。――说真的,我当年写《时评写作十讲》的时候,真有那种“改写整个评论学术史的幻觉和冲动”,但教了近十年书,读了一些文献后,才知道自己的无知。越读书,越深入到这个专业的知识殿堂,越看到自己的知识欠缺。
修订有变,当然,更多的是不变,《时评写作十讲》的基本框架没有变,毕竟,无论时事和时代如何变,评论写作基本的方法论不会有太多变化。这几年,正是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和传统文体的狂飙突进的几年,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新媒体文风,似乎要改写所有传统新闻写作、评论写作、特稿写作的方法论。结构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一句一段”割裂了传统评论的完整,逻辑被煽情、修辞、带节奏所碾压,标题变得越来越妖艳和狰狞,角度成为“为流量而流量”的婢女。新媒体上那些10万+爆款评论有个共同的特征:情绪化、反逻辑、碎片化、三观不正。文章越写越长,堆砌金句,却经不起推敲,缺乏真正的思想含量。
这时候,评论写作更需要保持不变的能力,尊重逻辑,守卫三观,与流量保持距离,老老实实地写评论,别把读者当“韭菜”,保持事实、知识和思想的诚实。想起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那段充满思想感染力的演讲:一个教师所应当做的,不是去充当学生的精神领袖,不是立场鲜明的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去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关系和数字关系或文化价值的内在结构,因为没有对手和不允许辩论的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待的地方。
讲台如此,笔政也是如此,鼓吹、煽动和带节奏,是在封闭读者和学生的心灵,让人变得愚蠢,让人“韭菜化”。评论应该是一种让人变得开放和聪明的文体,不是灌输读者以教条和结论,而是向读者提供让他们作出明智判断的事实、角度和思维方法。
感谢读者的包容和严谨,对第一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第二版中尽可能作了相应的调整。光阴似箭,我亲爱的同学,本书第一版编辑黄文杰兄,已经离开上海到另一所城市去教授新闻学。感谢他的精心策划和编辑,才有了赢得那么多好评的第一版。感谢第二版编辑刘畅,帮我治好了拖延症,每当我想偷懒时,她总能及时有原则却又不失礼貌地提醒我,让我迷途知返保持修订节奏。感谢我北大、人大、中传、复旦、华科的学生,这群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在课堂上总能给我很多启发。
我的三次公开课,详细讲了评论如何去论证,如何找抓手,如何让观点有说服力,而不是陷入“嘴笨”或“嘴贱”的话语囚笼中,欢迎关注。
第一次评论公开课:评论的基本写作技巧。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一节评论课。
第二次评论课:评论的论点和角度。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二节评论课。
第三次评论课:评论的结构和论证。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直播室可以听第三节评论课。
吐槽青年近期热门文章
高级黑低级红的十种表现及防范应对策略
翟天临人设算个屁,我只在乎招考公平的人设
不要让基层公务员白了头又寒了心
面对人血馒头你才明白,新媒体需要向传统转型
关于性侵,几种不要碧莲的逻辑
西安,一座官员宜居的城市
新华社记者不听社长的,只听事实的
为什么说是高铁害了座霸那货
批评个厕所都给媒体颜色看,舆论监督弱化惯出的臭毛病
昆山反杀案后,人民用咆哮进行正当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