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猎总共服务50+企业,接到的岗位招聘需求400个,(年底统计到岗率,包含内推,自己投递等,整个岗位80%结束,特别是大厂,有的企业可以完成100%空缺岗位招聘,企业招聘是一直在进行的)
销售类第一,也有很多候选人开玩笑说,现在连研发,生产岗位,都写了一些销售职能,因为投融资影响,出现大量同质化产品,并且除NGS甲基化类企业,其他企业已经到拿证周期,需要销售人员。
市场类岗位竞争激励,如果在一线城市,有大量的市场人选求职,比如上海,外资营销中心都在上海,释放出大量候选人,如果市场类候选人选择在上海进行就业,面临很大挑战,同时对于人选要求在变高,销售职能,语言,学历,专业。
国际销售,目前IVD公司国际销售招聘的人才画像,来源于出海做的很不错的IVD公司,并且有近20+公司在深圳设立外贸中心,方便挖掘深圳外贸人才。
研发类10%(分子诊断研发,整个2024年接到10个,其中要求博士,英文好;NGS研发没有接到;)
其他研发,仪器研发大概20个需求(机械,软件,硬件,系统,液路);
另外是免疫试剂-化学发光研发。
Poct,胶体金,免疫比浊等,均未提供核心招聘需求。
2.用人标准:
-
从校招来看,统计了目前上市公司校招情况,2024年校招学校,985已经超过50%,整体公司的研发,营销,人员都进行升级,博士专场,检验专业学校专场,作为人才储备。
-
当这批毕业生入职,对于目前在职的人选也是巨大挑战。
-
拥有海外留学经验不一定能加分:之前更新过留学花费几百万,回国就业月薪一万多,是真实案例和调研。
-
社招的趋势: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基本都是来源于国内外大厂。
-
通过统计对比,2024拿到offer的候选人,
经验非常丰富,学历高,年龄35-40岁
之间。
3.岗位回归总部:
很多岗位(注册,产品经理,市场)等灵活办公的岗位,越来越回归总部,2024年很多灵活岗位取消,对于人选来说有挑战,特别是高薪岗位的人选,远离总部,跟老板的合作信任出现差距,这样会释放一部分候选人需要找工作。
4.
薪酬:企业跟候选人期望
说到薪酬,是2024年的难点,企业能给的,与候选人期望的差距比较大。
但经过年底的复盘,大概给一些参考数据:
销售类,一般区域经理8-12 省区12-15 大区 18-22 总监 4-5
市场类人选,如果是最近2-3年没跳槽的情况下,基本能持平跳槽,如果是自2020-2024多次跳槽的,基本需要降薪,因为当时高位跳槽。
外资市场总监80-120万;经理,高级经理50-70万
内资一般50万算中分位
人选需要放平心态,企业集采以后,成熟项目利润下降,自然降本,薪酬有一定回落是正常现象。
可以有大概参考,50万的候选人,如果企业体量在5000万,勉强,如果企业在1-5个亿,那人选压力小,如果企业体量低于5000万,那对于人选的要求非常高。
销售,有的企业在设置岗位的时候,按照业绩,假设某个省一个亿的销售额,大概10个人,如果只有8000万,那需要裁员,如果1.2个亿需要招聘
所有薪酬背后,是业绩,是营收。
5
求职偏好:
大平台,国企,外资,创新型产品平台,中小厂家(同质化),整体求职状态偏保守和稳定。
6
求职人简历:
①收到的大部分的简历均在2024年出现空窗,问了没有就业的原因:
-
家庭需要照顾,等忙好再找机会
-
研发类,所在城市找不到,外地不能去
-
销售类大部分在跟经销商做一些事情,但没赚到钱
-
薪酬低,还不如不就业
-
实则空窗越长,竞争力越低。
②合并简历的人选越来越多
做了哪些事情:
1.
面试辅导
2024年在约候选人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
-
再晚一天,我去剪个头发,
-
手机联系不上,
-
在家环境嘈杂,
-
体型变化,
-
精神面貌不好等。
因为空窗,对于行业发展最新情况,每家动态,对于政策的认知都有偏差,需要重新去熟悉和了解。
项目经验和工作内容重新复盘和整理。
很多优秀的候选人在面试中,经常建议企业不要去做了,没有任何机会等等,面试角色没有摆正。
2.
整合优秀销售发展比较好的模型:
把销售发展比较好人选的模型整理了一下:
3.谈了一些降薪的offer
4.
帮助一些上市公司进行人才盘点
小结:
在这一年中,辅导了一部分候选人重新回归职场(研发类-从一线城市回到内陆城市,为了在职场),国内转国际,外资落地内资,
这个过程中,虽然很难,想要大家接受落差还是非常难的,但很高兴,最终很多认知清楚的人,拿到offer。
二.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什么类型的企业,在寒冬之下才能活下去
企业和人才都需要改变,目前淘汰是很正常的,不能站在风口。
人才: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们今年招聘的销售人选,还能继续发现,连公司产品还不熟悉,还是按照以前的思维去做业务,还是接受不了考核,打卡,等。
研发类:还是低头做实验,对于行业发生了哪些事情,没有了解,像化学发光,大家还觉得自己有甲功,肿标,传染病项目经验,就能走遍天下,其实我们考核该候选人做出产品的销售业绩,如果没有的话,想拿高工资很难,
所以我们经常说,不要觉得稀缺就有竞争力,要继续不断提升自己。
--很多人性格有问题,不愿意内部沟通等,用稀缺覆盖自己缺陷的。
个人觉得需要具备以下的:
有危机感的:
比如疫情的时候,学生物专业的的可以去医学检验所当实验室经理(基因江湖九哥知道),但疫情结束以后,很多城市开放名额,学生物的也可以考中级职称,有很多人选不去考试,也有的人选自己异地工作,准备考试,拿到职称。类似于这样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付出。
能接受公司的不确定性的:
现在很多企业在不确定性成长,候选人一旦发现,流程乱,很多东西一直调整,就觉得工作没希望,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会一直调整,我们需要在不确定性中活下来。
有可能大家会觉得:大平台,学历,就能留在牌桌。
我自己访谈和研究了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候选人,其实背后逻辑:
拥抱公司
+
敬畏绩效!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
什么样的企业:
什么样的企业,我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看了吴晓波的年度演讲,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60%税收,60%GDP,90.9%技术创新成果,90%就业,96.4%企业数量。
我们要敬畏老板,带来大量的就业,未来的就业趋势,还是在民营企业。
所以企业也需要改变:
-
从教授体系,家族体系转变到职业化体系的企业,
-
有强大人力资源体系的,
-
尊重人才,给人才更大施展的企业。
-
创新型,
三、如果想要个人转型,从猎头的角度,哪些方向以及哪些能力是可以给到建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