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同志、腐女、拉拉这些词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我也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
越来越多的同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但是从去年LGBT电影的高产现象我可以看到,同性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甜了很多人。
而今天的这部高分LGBT,伤了很多人。
尽管全世界都在宣扬同性无罪,反对歧视。
但是我相信,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愿望,不可能达成,全世界的恐同、恐艾人数比例还是占很大一部分的。
这部电影,就能测出你是否恐同、恐艾。
来自导演罗宾·坎皮略的——
每分钟120击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的得主,同时它还拿到了同志棕榈奖。
「每分钟120击」的时间点选在了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艾滋病也逐渐进入到了大家的视野。
然而,当时大众对艾滋病依然知之甚少。
甚至很多人经常把艾滋病和同性恋者的污名化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成立了"ACT UP",一个抗艾组织。
而本片的故事,也就是从"ACT UP"开始说起的。
所有聚在"ACT UP"的艾滋病患者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
引起大众的关注,向大众宣传防治艾滋病传播的基础常识,和反抗制药公司的高价垄断。
90年代的法国。
艾滋病人数逐年递增,相比起英国和德国,法国的艾滋病人数是前者的两倍。
但是让人感到更恐惧的是,政府、医院和民众根本没有意识到艾滋病的严重性。
"污血案"丑闻足以证明这一点。
(污血案:法国输血中心用艾滋血液为血友病患者输血)
"污血案"曝光后引发世界震惊。
而此次案件,代表着法国对艾滋病的管理失控,艾滋病从始至终都没有官方的预防,也没有专门针对同性恋、外国友人的宣传。
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没有意识到整个事态的严重性。
而"ACT UP"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的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他们想要让所有人开始重视艾滋病,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每一次大型的针对艾滋病预防报告会议,都有"ACT UP"的身影。
当然,他们属于不请自来······
他们带着哨子、喇叭吸引住群众的注意力,把他们认为的正确的方式告诉大家。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激进的成员选择采用暴力手段来示威。
用装满血液(假血)的气球仍在负责人的脸上,用手铐把他控制在会场讲台上。
没有类似关于艾滋病报告会的时候。
"ACT UP"也没有闲着。
上街游行、跑到制药公司闹事、去中学宣传艾滋病预防手册。
在过程中,其实我们也能够看出大众对于艾滋病患者以及同性恋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人对他们的行为是支持的。
比如学校中的地理老师。
在"ACT UP"成员提出要求的时候,她选择欣然接受,给这些人一些时间。
并且提醒在场的学生们要认真听他们所说的,这很重要。
但是更多的人,是反对"ACT UP"的这种行为的。
有的老师严厉制止他们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
他们认为艾滋病离这些十多岁的中学生还很远,而且他们反对这些学生过早的接触性。
典型例子就是针对在学校安装避孕套贩卖机的问题。
"ACT UP"表示支持,而校长则极力反对。
如果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分析的话,其实双方观点都没有问题。
法国艾滋病人数逐年上升,"ACT UP"的目的就是控制艾滋病人数增长速度,他们觉得从这些对爱情懵懂的少年抓起比较合适。
因为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懂如何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但是校方,则不愿让学生们过早的了解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很容易被引诱。
他们认为在学校安装避孕套贩卖机,就是变相的鼓励少年进行性行为。
而且在「每分钟120击」中,导演并没有回避一个问题。
那就是正常人对艾滋病男同性恋的敌视态度。
新加入"ACT UP"的成员内森(阿诺德·瓦罗里斯 饰)在学校分发艾滋病预防手册时就遭到了一位女学生的嘲讽。
"我不需要预防手册,我不是玻璃(指男同,贬义)"
"我没有你们的风险,不会得艾滋"
而这位女学生的一番话,也是让"ACT UP"最痛苦和最担心的。
她,代表了当时大部分人的想法。
他们认为只有男同性恋才会得艾滋病,而正常的性行为则不会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