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校园招聘🤗 ·  10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校园招聘🤩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教育

送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的人生故事值得一读再读

第一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2-07 18:03

正文

2月7日,中国船舶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兹定于2025年2月10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黄旭华生于1926年3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




战乱中树立人生理想

黄旭华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原海丰县)的一个小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市。

“我的父母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他们的希望以及我从前的愿望,都是能够子承父业继续从医救人。”黄旭华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聊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高小毕业时,恰逢全面抗战爆发。得知县城聿怀中学搬迁后落脚揭西山沟五经富的消息,黄旭华正月初四跟二哥背起行囊朝新校址进发,徒步山路4天,“脚都磨出了血泡”。爬过最后一个山头,目之所及让他不禁心凉, 几个四面透风的草棚就是他要找的学校。

白天上课,每当日寇飞机响起,老师便拿起小黑板带着大家往外跑, “冬天藏在甘蔗地里,夏天躲在大树底下”,读书上课就像“打游击战”。 学校不断搬迁,经历了两年多初中生活后,黄旭华决定投考桂林中学。北上梅州,因错过考期前行受阻,只好在广益中学栖身一载。

黄旭华在炮火和动荡中走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目睹了国家的积贫积弱,他改变了人生理想。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以造船工程系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成长由此起步。

黄旭华在交大求学时的照片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为国深潜30年

从交大毕业后,黄旭华几番辗转岗位,最终到了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1958年8月的一天,黄旭华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去北京出差一趟。想着忙完任务就可以回家,他连行李都没有带就动身了。到了北京之后,才知道自己要接的任务竟然是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研制!

1958年,出于国防安全形势需要,中国启动了研制导弹核潜艇工程,选拔了29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骨干人才组建研究所开始研制。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成为二十九分之一。

当时,领导对黄旭华提出要求:要严守国家秘密,甘当无名英雄,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还要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了,也只能留在单位打扫卫生。于是, 就地留下的黄旭华,都没有来得及跟家人告别,只是让妻子李世英从家里寄来衣物,就像“人间蒸发”一样突然消失在家人的世界。

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1956年4月29日摄 新华社发)

黄旭华和家人(图源:CCTV4)

此前的1956年底,黄旭华从上海出差到广东,在家乡度过了三天。当他离开广东老家时,黄旭华母亲叮嘱他要常常回家看看,当时他满口答应,但母子二人谁也没想到,再一次相见时,已经是1986年11月。 黄旭华三十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驻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在的渤海湾荒岛,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没人、没钱、没资料、没技术”的研制难题,用算盘、磅秤等“土工具”设计出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突破了水滴 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在建造现场(图源:央视新闻)
1987年,在老家的黄母收到了一本黄旭华寄来的上海《文汇月刊》,其中刊登了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文章并未提及具体名字,但提到了其夫人叫李世英,黄母这才恍然大悟: 3 0 年没回家、被兄弟姐妹们埋怨“不孝”的儿子,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 黄母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三哥(黄旭华在兄弟姐妹中排第三)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黄旭华在远方得知后,不禁落泪。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为黄旭华继续核潜艇事业的动力。
黄旭华(左一)在母亲一百岁大寿时合影(1993年10月23日 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 中国又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1988年年初,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核潜艇迎来了第一场“大考”——进行首次极限深潜试验。极限深潜试验风险巨大,一些参试战士甚至准备好了遗书, 身为总工程师的黄旭华站了出来:“我决定跟你们一道下去,共同完成深潜试验。”

100米,200米……核潜艇不停下潜,巨大的海水压力,让艇体多处发出“嘎嘎”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大家坚守岗位,艇内不断发出艇长下达任务、艇员汇报操作以及测试人员报告数据的声音。 终于,核潜艇达到极限深度,试验成功了!所有人都抑制不住地高兴,在上浮到100米的安全深度时,黄旭华即兴题诗一首: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一“痴”一“乐”,道尽了他献身核潜艇的无怨无悔。

为科教事业捐款2000万元

黄旭华的一生,是成就卓著、熠熠生辉的一生——


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1996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6年,荣获“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2009年,被评为“十大海洋人物”;
2014年,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称号;
2017年,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2018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称号;
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获评“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0年,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旭华院士颁“共和国勋章”(图源:CCTV1)

虽然荣誉等身,但黄旭华始终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始终认为党和国家给予自己的表彰奖励是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只是广大核潜艇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要不断发光发热、回报社会。

他时刻关心国家科技事业、核潜艇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 其中,他捐资1100万元设立的“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他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作科普,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宣讲核潜艇精神,在武昌区中山路小学设立“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勉励青少年爱党爱国、学好本领、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