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人们对大脑运作机制的理解突飞猛进。
我们不再对所谓“掌握人类心灵活动的力量”进行胡乱猜测,而是通过对分子、细胞、环境因素的具体研究,揭示人类心智产生、运作的奥秘。
我们逐渐明白,人类的一切所思所感,都不是源自于非物质的心灵,而是源自于目前已知的最复杂的机器——大脑中的电化学活动。
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进化的机制、过去的经验以及社会施加影响的产物。而这一切对自我心智的科学认识,无一不来自于科学心理学拓荒者们在实验室里、社会田野中的蜗行摸索。
《双脑记》就讲述了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借助裂脑研究揭秘左右脑分工模式的探索之旅。
迈克尔·加扎尼加在大学三年级时受到神经科学生长环路课题的吸引,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在这里,他投身于裂脑研究,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旅。
作为一部
裂脑研究的发展史
,对裂脑实验中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研究的详细记录,无疑是本书中最惊心动魄、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裂脑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胼胝体切断”手术。如我们所知,
人大脑的两个半球在胼胝体的连接沟通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然而,部分癫痫患者却深受胼胝体这座天然的“桥梁”之害。严重癫痫发作时,脑部电流由一侧半球经胼胝体传递袭击另一侧半球,以致病人突然昏倒、全身痉挛。
医生只好切断患者的胼胝体,使大脑两半分家,防止电流在两个脑半球之间扩散。
“裂脑”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既减少了癫痫病人的发病次数,减轻了痉挛程度,又将癫痫控制在一侧大脑半球,保持了病人一半躯体的自由。大脑“一分为二”后,“裂脑人”就有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脑半球各司其职。既如此,何不
分别对两个半球进行独立测试,一探大脑工作的奥秘
?
沿着这个思路,斯佩里等人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切断胼胝体对病人带来重大影响的研究,开启了人类裂脑研究的伟大时代。在此基础上,加扎尼加重新设计了实验,他先让
一位“裂脑人”坐在桌前,左右手分别放在桌上,眼前放一块能映出文字和图像的屏幕,左边是一幅雪景,右边是一只鸡脚
。
大脑的两侧半球分别对其对侧的身体负责,当裂脑人盯着屏幕中线时,他的
左半球接收到的只有右侧视野输入的信息
,而
右半球看到的,也只是左视野中的图片。
现在,裂脑人受试者需要在桌子上的卡片中,左右手各挑选一张与屏幕内容有关联的卡片。我们看到,
受试者由右脑控制的左手挑出的是一个铲雪的铲子,而由左脑控制的右手则挑了一只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