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一女演员,被行拘!曾参演《甄嬛传》 ·  9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特朗普与俄乌总统通话!信息量很大 ·  20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AI赋能,构建智慧生活新图景 ·  21 小时前  
深圳大件事  ·  重要提醒:明起恢复! ·  昨天  
深圳发布  ·  双语深圳 | Italian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这一届深圳打工人“上位”,从简历微整开始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21-03-16 21:14

正文

文 | 林森

编辑 | 不慌

想好了吗?

金三银四跳槽季,你一定在心里演绎过无数次辞职的场景吧,那叫一个痛快。

然而,忍无可忍,却一怂再怂。毕竟,从这个坑跳到另一个坑,不仅仅是跨一步的事。从下定决心、制作简历到面试、入职,层层皆为关卡。

特别是当自己拿着一份“社畜养成记”般的简历,再看看别人的烫金封面、铜版纸内页,瞬间就没了底气。

不过, 这一届打工人的“步步高升”,就是从简历包装开始。




01


求职就像相亲,满满都是套路。

想要在茫茫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博得HR的芳心,就必须有料。如果你不是出身名门世家也得是潜力之才,最起码踏实努力,不然连备胎的机会都没有。而简历,就是你敲开HR心门的第一块砖。

想必,除了论文,当代年轻人修改得最用心、最有耐心的便是这一纸简历。从1.0版到10.0版本,可谓用尽毕生才华来遣词造句,一吹再吹。我们可以称之为:包装美化。

包装美化第一步:最美证件照。

即使这些“好看的皮囊”大多是从流水线修出来的,但并不妨碍让人眼前一亮。穿戴整齐、姿态美好,一个个都是精神小伙和元气小妹,谁不爱?

包装美化第二步:充分发挥中国语言文化的高深莫测。



现实中的你:加班?加个锤子!

简历中的你:身体健壮,吃苦耐劳,996像呼吸一样自然。

现实中的你:经常用word打字,有好多PPT模板。

简历中的你: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现实中的你:前公司负责一个政府外包项目,你提了一丁点儿意见……

简历中的你:曾参与十万级以上用户的中大型项目研发。

相信每个深谙职场的深圳打工人,早已对这些“简历黑话”信手拈来。找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想要被“翻牌”,就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简历包装,也成为了大家默认的骚操作。

美国有一家招聘网站就曾对2000名HR进行调查,其中有56%的HR发现应聘者夸大过去的职位和职责,有63%的求职者在简历夸大了某项技能。对此,美国某教授也指出这是一种“弹性判断”,即人们夸大的一般是很难划清界限的事。

对此,圳长更认为,刚接触应聘者的HR确实难以立马确认对方能力,但每个应聘者对于自己是驴是马,心中自有一把杆秤。



02


简历就是一块敲门砖,有人敲开了门,有人敲碎了砖。

最近,圳长和几位HR聊了聊天,有HR吐槽部分应聘者简历包装“注水”严重,甚至到了造假的程度。我们当然知道,简历包装存在一定水分,但只要基于事实的美化,尚且可以接受,而造假就是另一回事了。

南山某创业公司HR容姐最近就打了一次“假”。这名面试内容总监的应聘者C某有一份相当优秀的简历,荣获省新闻奖、发布过上万篇文章,数篇10万+稿件……但很快,容姐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C某在简历上的学历是本科,在LinkedIn平台上竟是硕士。再来看看这上万篇文章,按照其工作时间5年来算,哪怕天天写007,一个月也要写160+篇,一天写5篇+。敢情“发布上万篇文章”,是一键点“发布”?

后来经过背景调查,确认C某的简历存在夸大、虚假信息的情况。

容姐表示,现在应聘者都很会用数据说话,每一段工作经历看起来都干货满满,但一到面试环节有人就露出了马脚。“特别是对于管理层、总监级别的面试者,我们都会做背景调查。”

也就是说,你自以为包装得“天衣无缝”,其实早就被阅人无数的HR识破了。当然,面试者大多不会把伪造简历的精力投入小公司,对于他们来说,“大厂”才是永远滴神。


▲《令人心动的Offer2》清华学霸简历造假


早年,简历造假界里就有这样一位“大神”,靠着一路造假,所向披靡入职杭州萧山某知名企业高管。北京户口、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拥有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任某凭借这惊艳的条件,成功应聘成为月薪7万的知名企业高管。

当谎言被揭穿,谁也没想到这位高文凭的任某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其相关证书和户口也都是伪造的。

果然, 装逼不可怕,过度最尴尬。 诸如伪造学历、编造工作经验、造假银行流水,这不仅仅是诚信问题,甚至可能构成欺诈行为,损人不利己。




03


深圳不问英雄出处,但所见略同。

在这座由草根参与创造的城市,冒险基因一直是深圳精神的特质之一。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爱拼才会赢”是社会的主旋律。

如果你是高技能人才,你在这里很容易就可以安居乐业。比如在1982年,就有一次来自深圳特区的招聘轰动全国:工程师来深即可分到两房一厅,高级工程师三房一厅,凡招聘来深的人员其家属可举家迁来,同时解决家属的工作,工资待遇高于广州低于香港。


如果你是平凡个体,创业红利就是你的机会。在毗邻香港、遍地商机的深圳,创业是90年代的一大潮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率先打破“铁饭碗”,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


如今,在这个不再“草根”的城市,个人努力很多时候不过是化为时代的一粒沙,被裹挟着前进。这也正是当代来深者焦虑的地方, 当社会分工有了云泥之隔,人们失去向上流动的动力,更容易剑走偏锋。

但也正因为在这个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 “能力至上”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是深圳市场的共识,也是这座城市之所以还在强大的原因。因为“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同样是深圳的内在基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