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P.A
【G.P.A】每天精选深度而有趣的文章与资讯,适合求职阶段的你。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评:沪指涨1.01%重回3300点,全 ... ·  昨天  
第一财经  ·  “还要等20年”!黄仁勋泼冷水 ·  昨天  
节点财经  ·  2025春节档用103亿票房宣告:中国电影杀 ... ·  2 天前  
财经杂志  ·  十年间A股市值增长倍数十强公司 ·  2 天前  
数据宝  ·  历史罕见,超11亿股封涨停,DeepSee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G.P.A

两件事定义你:当你一无所有时你的耐心,和当你有了一些成就后你的态度

G.P.A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2-07 13:11

正文



Two things define you. Your patience when you have nothing, and your attitude when you have everything.


这句话是我在朋友的Linkedin上看到的,感触颇深。结合过去几个月在工作中以及在求职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更加让我慢慢意识到, 一个人对待各种人和事的态度是决定他的人格的最佳评判标准。


当你一无所有时


大多数事情,都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无论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试图踏入社会找第一份工作,甚至是想重新开始一段感情,这一过程可能都是挣扎且看不到头的。


几个月前,我决定放弃自己曾经堆积起来的光环,尝试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从零开始一定是艰辛的,只是我没想过会如此地步履蹒跚。几乎没有感受过国内职场环境的我显然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


今年的国内应届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65万。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5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再加上很多没有归入数据的海归留学生,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个中国人里,就至少有1个应届生没有工作。




而更加让人震惊的是,只有我自己亲身经历了校招才慢慢发现,很多所谓名企校招季平均每个企业只招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而报名的人数却往往是以万人来计算。朋友和我说,一个某国内银行的管培生招聘中,前三页面试名单都是美国常青藤大学毕业的学生,到第四页出现了牛津大学,而他们当中可能只有几个人能顺利拿到offer。


和大多数应届生一样,我也经历了无比焦躁的几个月。不停地投简历,刷网站,等面试,准备面试。这一过程是冗长又不断失望的一个过程。 每天充满期待,又不停失落,不断地自我否定甚至怀疑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有朋友和我说,她仿佛觉得自己得了神经衰弱,每天能刷邮件刷上一百遍,又怀疑自己花了多么多钱和精力出国读名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对于我自身来说,尽管我在读大学期间有七八个实习经验,学校也是各大企业喜欢的名校,找工作的时候依然遇到了我之前完全没想象到的竞争和压力。


所以,我们都站在同一个战壕,面对同样的困境。


求职就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也是对耐心的最佳考验。 一纸据信很多时候并不能说明任何事情,也没人能从一张A4纸的简历上读出你的人生。求职甚至很多时候只能说明两个字,那就是“运气”。但是 最怕的,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丢失了对人生的期望与耐心。


当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时


与一无所有相对立的,便是拥有成就了,或者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中性词义的优越感,即你在社会地位,层次等比另一集体的人高一些。在一无所有时,重要的是耐心和继续前进的勇气,那么 当你拥有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时,能够定义你的就是你对不同人和事的态度。


这个社会就算没有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总是会因为收入,声望等各种因素被默默地划分成三六九等。以前我总会抨击很多人拥有过多的优越感,但我现在却觉得,比起拥有优越感,更可怕的是你拥有优越感后对事物态度的改变。


我两年前也曾在一家PR咨询里做过一段时间。在服务行业里,对待客户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毕竟对方才是付工资的真正老板。我在公司里的老板对我做的任何事情,骂起来毫不留情,对待客户却是点头哈腰笑脸相迎。那时候,我的同事曾一度开玩笑说她就差没叫客户娘了。


而真正让我开始对我的上司流露出不屑的,是有一次,她需要找某一行业业内专家时对对方的态度。因为专家是需要付钱请的,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成了客户。而我在和专家沟通时,一直保持着非常礼貌的态度,因为我觉得礼貌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上司听罢,挂了电话,冷笑了一声说:你对他们那么礼貌做什么?好不容易当一回甲方(客户),苛刻点,风水轮流转。


她的话几乎是让我感到震惊的。为什么你要在自己遭遇这一切艰辛和不公的时候,转身毫不犹豫地施加给别人?而慢慢地我发现,这不是个别现象。刁难别人成了很多人的习惯,而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恶性循环。




当你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你对待他人的态度,就等同给你贴上了标签。这种目空一切,苛求于人的态度,比物质上的贫穷可怕得多。


在求职的这段时间,我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上司与老板。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这两个人。


我在参加某外企面试的时候,对方让我讲英语。可是也许是她自身的英语程度不够,导致她并听不懂我对一些事情的阐述和解释。于是我放慢了语速又解释了一遍,对方气急败坏地说:哈?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如果她没有理解我说的话,可以委婉地问一句:不好意思,刚才你说的我没有听懂,能再讲一遍吗?但她使用的那个充满不屑的“哈”字让我对眼前的面试官以及这家公司彻底失去了信心,也没有再参加下一轮。面试官对于我,自然是拥有某种优越感的,这也可以理解。只是滥用优越感,甚至表现在对人的态度上,这就是我说的“不可取”。


而这样的人,就算日后侥幸能有小成就,也会遇到一个节点无法动弹。因为他们缺少对大众最基本的尊重,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也遇到了一些人,即使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依然谦逊真诚,试图站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与你对话。这也就是态度的难能可贵。


记得我去参加某一家公司的面试时,经理的友好让我甚至忘记了自己还在面试。面试到中间,我喘了口气,他微笑说:很累了吧,喝一口水,深吸一口气。结束之后,他还对我鞠躬表示我来参加面试的感谢。


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态度,才是定义他的最佳标准。 无论是对待上级,还是对待一无所有的其他人群,都理应表现出最多的理解与真诚。


我常想,优越感这个东西,使用得当可以帮助很多人,不得当就只会让别人觉得咄咄逼人。说白了,任何一个人能得到今天的成就,光靠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背后总有平台,人脉,运气等各种因素。 当你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时,能够尽可能换位思考,抱着谦逊礼貌的态度对待他人,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养。


所以,我仍讲求态度定义人生。


所以, 两件事定义你:当你一无所有时你的耐心,和当你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后你的态度。


希望它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箴言。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 抹茶与晴天的生活意见(ID:LifeBook2),作者晴天,曾留学中东美国英国,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抹茶与晴天的生活意见/旅学小简,微博 @蒋清嘉。


合作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G.P.A 保留所有权利

后台回复关键词获取干货

懒癌晚期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