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永利
经济金融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王永利

王永利 |人民币的锚真的变了吗?

王永利  · 公众号  ·  · 2024-04-28 14:05

正文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不再需要任何具体的锚定物。央行为实施货币政策而购买货币储备物,无论是黄金、外汇还是国债等,都只是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和调控的渠道,根本不是要锚定这些储备物,央行也从未承诺人民币与这些储备物等值挂钩和可向央行兑换。

4月23日,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央行)分别发声,表示将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逐步增加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国债购买,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加流动性和利率管理方式。这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人民币的锚将发生重大变化”(即从原来锚定美元,转成锚定国债)、“央妈放水(印钞)方式将彻底改变”、“中国版QE(量化宽松)即将推出”、“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就要来了”,“货币大贬值,所有人都会受影响”等说法和短视频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些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人民币的锚真的变了吗?


这里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信用货币还需要“锚”吗?


货币在人类社会已经存续数千年,从“自然实物货币”(无需特别加工的特殊贝壳、骨头、羽毛等)发展到“规制化金属铸币”,再发展到“金属本位制纸币”,进一步发展成为不再与任何具体实物锚定的“国家信用货币”,其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不断改进,破解其实物载体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因供应量有限而难以满足可交易财富价值无限增长带来的货币短缺问题,推动货币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严密风险控制,在保证货币能够跟随财富价值增长充分供应的基础上,努力维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推动货币不断向无形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凸显本质,使 货币成为流动性最强的价值通证或价值权证,其本质属性是价值尺度,核心功能是交换媒介,根本保障是最高信用保护(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信用保护是货币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这其中,自然实物货币和规制化金属铸币都不存在锚定物问题, 只有金属本位制纸币才需要锚定物,纸币投放机构承诺,纸币持有人可以按照既定的比率随时向投放机构兑换金属本位 。由此, 纸币实际上只是其金属本位日常流通的代币,纸币投放量受到金属本位价值量的严格约束(只能适当放大),成为投放机构的负债和信用


信用货币最根本的变化就是 ,货币不再与任何一种或几种具体实物锚定,转而按照“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可交易财富价值总额整体对应,货币总量可以随同财富价值总额的变化而变化,使其具有可调性,努力维持货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原则对货币投放和总量进行调控, 使货币彻底转化成为财富价值的影像物或对应物,并得到国家主权或法律保护,成为国家信用货币或国家主权货币、法定货币


信用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成熟状态。任何再为货币寻猫的想法,都是违反货币发展逻辑和方向的倒退思维。


由此,信用货币就需要创新投放渠道或方式,货币不再主要依靠投放机构购买或收押 储备物(如黄金、外汇、国债等) 进行投放,而是更多地通过 信贷方式(包括发放贷款、购买债券、票据贴现、账户透支等) 按照约定条件借出货币(借款人需要按照约定条件还本付息)。


货币信贷投放的原理是: 社会主体以其已经拥有或在约定期限内将会拥有的资产可变现价值作为支撑,向货币投放机构申请借款,经货币投放机构评审并与借款人达成一致意见后,按照协议借出货币,这样,就将社会主体引入,与货币投放机构共同对财富可变现价值进行评估,并据以对社会主体投放货币,就可以满足全社会具有真实财富价值支撑的货币需求,使货币总量与财富价值总额相互对应。由此, 信贷投放成为信用货币越来越主要的投放渠道或方式,没有信贷投放,也就难有真正的信用货币


在信贷投放下,货币投放不再只是现金投放,而是更多地直接记入收款人存款账户即可。货币支付也不再只是现金直接的支付,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存款账户转账支付/记账清算。这可以大大减少现金的需求,使现金在货币总量以及现金支付在支付总额中的占比越来越低,也 使货币表现形态更多地从现金转化为存款 (包括电子钱包或数字钱包)。 现金完全可能像贝壳、铸币一样,最终彻底退出货币舞台。所以,现在仍将货币等同于现金,是脱离实际存在重大错误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