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街道是一座城市的线条,那建筑就是这座城市的墨彩。
但无论哪座城市,总有沉淀百年的建筑历久弥新,像画师浓墨重彩的那一笔点睛。
成都的这一笔,就点在了当时的城南,如今的中心城区——
华西坝
。
城墙还在时,华西坝就已是这座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的代表之一。
在南城门外,允外族建楼,助外地同胞,纳省外学子,华西坝亲内而不排外,包罗万象,融会贯通。
所以,当硝烟弥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张安静课桌,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先后迁来成都,毫无疑问地都选择了华西坝。
华西坝留下的建筑,没有一座是“无关紧要”的,它们的美,美在对成都历史和文化的承载。
比如曾经的洋教士为了避免人民杯葛,选择青砖黑瓦、斗拱飞檐造型来修筑一座座洋楼。
中与外的自然结合,让这些建筑可以穿越时空,得以留存,好似华西坝上一朵朵久开不谢的芙蓉花,让人一看,便能回想起当年芳华。
青砖黑瓦、斗拱飞檐的中式建筑固然是好的,而历史古刹不可复制,现代审美也不断在升级,随着成都的摩天大楼层出不穷,人们渐渐倾向于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城市天际线与美丽幕墙。
细心者会发现,越来越多高层建筑接下了古刹衣钵,成为新一代区域地标。
“锦绣天府塔”、“新世纪环球中心”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与光鲜的外形,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建筑所属区域更加热爱。
但“厚重”如华西坝,却至今没有一座现代建筑成为新地标。
也许因为华西坝既中又洋,融贯中西,且厚重,人们对落地于此的建筑要求于是异常苛刻,在之后近百年间,再没有一座新修建筑,能再现地标风采。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雷发达”“烫样”建模,还是现代国际的3D绘图。
设计,永远是动工之前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小编参加过的建筑师活动中,很多设计师的分享都提到,
“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具象表现”
,真正能够承载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一定是将“古与今”、“中与外”通过独特建筑语汇结合与表达的集大成之作。
而当谈及这类“集大成之作”,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设计师们口中经常提到一个名字——
“KPF建筑事务所”
,对非业内人士,这可能仅仅只是几个字母,但业内人士却说,
“国际上真正能将这一理念践行的建筑设计团队实际并不太多,而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KPF建筑事务所。”
“KPF”
全称
“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成立于1976年,是由三位在建筑设计领域有极大影响力的大师,建立的一家国际性建筑事务所。
(KPR创始人兼董事长尤金·科恩所著《设计世界》)
《世界建筑导报》对“KPF”的评价则是
“
善于使用现代工艺重新诠释传统做法”
。
更具体的理解是,“KPF”善于利用包括陶土、石材、玻璃、金属和木材等现代材料,结合当地人文、历史、地理维度、光照特性等传统元素,寻找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切入点,用建筑来诱发人们对区域的热爱。
从“KPF”诸多过往作品,可以一窥这家建筑事务所获得世界级赞誉的原因。
在设计理念上,“KPF”看准东方元素中的“水,气之脉络”,释放
“
雨后春笋,自由生长
”
的意境,再加上设计团队定量和高效地比较分区、视图、太阳路径、行人流量或公共空间等参数,使设计更合理,更自然,更流畅,也更明智。
正是这种将建筑与其他领域融会贯通的设计思维,高超的设计理念以及不断的自我挑战,让“KPF”在全世界范围中,创造出如此多令人过目难忘的作品,才会有
“KPF打造,必定是地标”
的说法。
所以,当我听说华西坝上即将亮相一座
集商业、住宅、酒店、写字楼于一体的大型地标建筑群
,并且是
由“KPF”牵头组建的设计团队负责
时,内心才会如此澎湃。
天府汇中心意境图
领导设计天府汇的KPF设计总监FORTH BAGLEY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人们常说他们可以一眼就看出这是KPF设计的大楼,这一点很有意思。
我觉得,他们的意思是,KPF的建筑通常都是精心设计及建造的,因为我们将每栋建筑都看作是一次独特的设计挑战。
”
这番发言打下了天府汇中心独一无二的基础,而从天府汇中心的外形,同样能够看到“
KPF
”是如何做到“简单、优雅、不摆弄,使用简单的材料并使其变得复杂,这就是建筑设计的艺术。
”
从建筑完成度看,天府汇中心完整、忠实地再现了“KPF”一贯的风格——
将在地文化融入建筑本体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建筑外立面的漆器元素和从空中俯瞰的“
双
币”造型上。
在穷尽成都本土极具代表性元素后,“KPF”舍弃了熊猫或川剧这类更大众化、却也更具象的元素,选择钱币和漆器作为设计理念的题眼,一是
基于天府汇中心优异的地理位置
,一是
展示了其对成都和中国文化的独到理解
。
中国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诞生于成都东大街,“交子”的出现是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变的重要演变,这座城市对财富和机遇的嗅觉可见一斑,延续至今。
沿天府广场往东,春盐商圈和东大街汇聚了全成都最旺盛的人气和商气,天府广场以南则延伸出2000年成都未来的蓝图,天府汇中心正落子于此。
“KPF”敏锐地捕捉到成都蓬勃昂扬的发展趋势,结合天府汇中心优异的选址,选择以中国传统古钱币为设计灵感,找到每一栋建筑间独特的空间关系,将整个建筑群组有机结合,打造
“双币”造型
,从空中俯瞰整个天府汇中心,宛若两枚做工精致的“钱币”。
如果说钱币及其背后隐含的财富想象符合成都和天府汇中心“机遇之地”的现实意义,那么,漆器这一元素和建筑的结合,则展示了“KPF”对中国和成都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
中国漆器历史悠久,多地均有产出,但仅有成都被誉为“中国漆器之都”,原因或许在于成都漆器历史悠久,工艺精巧复杂。
——
“KPF”的设计师们从成都漆器精美外形和独特技艺中汲取灵感,利用实体构造和数字化设施相互融合,打造可提供多维度体验的外立面,将长短不同的单元组成垂直立面,将漆器雕花的理念融汇其中,构成无缝衔接的图案,让天府汇中心外立面幕墙跳出传统一成不变的平面设计,每一个角度皆为立体视觉,阳光下错落有致,熠熠生辉。
浅金色的外立面,灵感来源于成都最为擅长的“
以金银花片镶嵌漆器
”的独特技艺。
镂空外立面,在不同光照角度作用下,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与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墙洞“漏明”的原理和意趣如出一辙。
精神性上,俯视角度的双币造型抽象为
“∞”
(无限循环)
这一符号,将华西坝、成都、现代建筑、古与今、中与外这些元素统统消解在这一无限符号之下,和成都的包容精神交相呼应,其背后也蕴含设计方对华西坝地理位置的抽象理解。
天府汇中心地处人民南路,天府中轴,从古至今都是财富和机遇的汇聚点,而“∞”这一抽象符号,恰如其分地彰显了这一地段的无限机遇、无限潜能,符合观者的无限遐想。
在建筑本身上,天府汇中心已具备成为华西坝全新地标的基础,“软件”上表现如何?
天府汇中心位置处于人民南路三段,伴四川大学,近华西口腔医院,是整个华西坝区域更具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