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财政部”蓝色小字,可订阅本微信。
为支持和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抓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大数据”系统基础建设,探索开展新区财政质量评价机制,河北专员办积极作为,主动担责,牵头编制完成《雄安新区财政运行数据(2010-2017)》,收集梳理了产业、收支、财力和债务等历史数据,并从历史比较、地区差异和结构变化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该项工作填补了雄安新区财政历史数据的空白,初步搭建起监控评价体系,将为各级政府提高财政支持政策的匹配性和有效性提供重要支撑。
一、聚沙成塔,紧盯新区需要挖掘数据。
充分发挥就近就地优势,以与河北省财政厅的联合监管机制、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的预算管理协作机制为平台,畅通数据收集渠道。想新区所想,干新区所急,梳理汇总了新区所辖三县“十二五”以来经济社会及财政运行数据,对新区经济财政状况精准“画像”。一是通过新区分级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分产业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数据,反映经济产业发展情况。二是从财政决算数据提取全部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分项目财政支出等财政收支指标,反映财政运行状况。三是分类整理新区财力及构成、上级补助、政务债务余额限额、转贷债券、财政供养人员等各类指标,反映财政能力水平。四是汇总整理了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河北省委、省政府,财政部关于雄安新区的政策。
二、庖丁解牛,结合新区特点分析指标。
按照财政部地方财政管理绩效指标,结合日常监管发现的新区实际困难和需求,坚持历史思维、趋势把握、阶段特点的要求,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确定分析指标体系。总量看增幅,通过对财政收支、财力等多项数据历年增幅变化的图表化处理,直观反映地方财政规模变化状况;比重看关联,选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等关联性指标,客观分析地方经济产业对财政支撑能力变化;类比看差异,将新区三县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横向比较,关注其全省排名变化,客观反映新区三县在全国大局和河北区域的发展水平;趋势看规律,通过对“十二五”期间及“十三五”以来数据变化情况的梳理分析,探索对新区管控期、建设期和发展期财政数据变动趋势开展研判,提高数据的实用性。
三、有的放矢,立足质量要求开展评价。
紧紧围绕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全国样板”的要求,推动“高质量”财政监管评价机制创新,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的任务目标为导向,创新分析办法,建立财政运行质量评估机制。一是与经济基本面相关联。遵循“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一般规律,认真分析财政收入与GDP弹性系数变化、财政能力系数等指标,积极探索新区经济与财政的内在联系。二是与先进地区相关联。通过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起步阶段和现阶段经济财政指标的比较,定位新区发展阶段,寻求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科学路径。三是与标准财政收支相关联。标准财政收支作为地区财政与经济的参考性联系指标,对衡量评价地区财政运行质量具有重要参考。通过选取税基测算标准财政收支,与雄安新区实际收支相比较,力求发现财政运行存在的不足,努力拓展财政能力空间。
四、力求长效,抓实监管重点持续推进。
长期坚持并提高财政统计分析质量,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专员办开展绩效目标和绩效自评结果审核的重要手段。针对新区起步阶段特点,河北专员办立足建立利当下、管长效、保重点的监管服务机制,将工作重心聚焦“四个重点”。一是固基础,提高税收汲取能力。加强收入质量监控,有效规范税收秩序,不断提高单位GDP税收贡献率和税收收入占比,做大做优财政经济蛋糕。二是守底线,提高“三保”保障能力。以落实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抓手,督促雄安新区有序合理开展“三保”提标扩面,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推改革,激活内生动力。积极支持雄安新区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有序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等重点改革,提升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四是防风险,确保财政可持续。密切关注雄安新区隐性债务新动向,新形势,新特点,督促新区财政部门严格控制中长期支出责任规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