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发表了一个言论:
“《抓娃娃》是低质强碱性搞笑片,雄霸中国电影市场,是文化的悲哀。”
上了热搜后就立即发文说被盗号,但被网友发帖说“发文和删文的手机设备型号一致”,同时微博平台否认“存在盗号”,后台日志现实是用户自行删除。
这就尴尬了。
陆川无论怎么解释,其实大家应该都心知肚明了,看破不说破而已。
其实不知从何时起,现在各种圈子都“一团和气”,相互抬轿,合伙“割韭菜”。
电影电视娱乐圈如此,其实新能源汽车圈也是如此,你看看理想、蔚来、小鹏、小米不仅有相互参股,更是相互吹捧,仿佛一夜之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真的全球遥遥领先了一样。
你看《歌手》中,我国歌手和国外歌手的”差距“,你可能会吃惊和震撼,但其实在很多方面很多行业,我们的“差距”可能更大,只是我们没有机会“看到”而已。
我们无法看到很多信息,我们是局域互联网,我们只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一家之言”,很多软件都用不了,但在院墙内,有些人无论如何说自己“遥遥领先”,都会有人相信,且大部分人会相信,因为这就是信息茧房。
说回《抓娃娃》。
其实我对这部电影也是爱恨交加。
爱的是这男女主角,演得真好,也很搞笑。
恨的是,这传递的价值观其实很恐怖,可能主创是为了提醒不让大家去过多的干扰、干涉孩子的成长。
但“没苦硬吃”的做法和徐峥最新一部电影扮演一个失业的中年人去送外卖一样,让很多真正送快递的人特别反感。
徐峥在某次采访中说自己对自己人设定位是“落魄的中年人”,想想他原来演的电影确实大都是这个角色,因为只有落魄的中年人才能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但此时不同往日。
原来大家没那么落魄的时候,看你"落魄”他会开怀大笑。
但现在很多人已经很多落魄了,其实就笑不出来了,我问身边的一些真正的落魄的哥们,要不要去看一下徐峥的新片,他说看个锤子,自己的苦,已经让自己在现实中苦了很多次了,难道还去电影院再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