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大家谈  ·  威廉王子癌症检查,白金汉宫沉默不语 ·  2 天前  
英国报姐  ·  不到百元入Jennie同款牛仔裤,也太显腿直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预售 | 新书广场2019年10月第二周订制新书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10-13 17:25

正文


△ 点击购买
张炜签名+4册钤印
《读解古典文学专著系列》


读《诗经》+《楚辞》笔记+《陶渊明的遗产》+《也说李白与杜甫》

随书附赠中华书局特制帆布袋一个
(此书书角多有轻微磕碰,详见后图,介意请勿拍)


经典常读常新。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读解的古典文学专著就带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个人的全部能力对古典的一次次深情拥抱,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古典文学世界。自1999年以来,张炜在读解古典文学的方向上深耕细作,渐成规模,于今已成四卷,分别是《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增订本)《读〈诗经〉》。


▶▷《也说李白与杜甫》
张炜先生在通过“对话辩难”的方式,讲述“不一样的李白和杜甫”。书中不断抛出许多惊人之语:李白,形只影单的文化猛人;杜甫,隐伏了血性的好男儿;没有什么所谓的“现实主义”,一切诗歌都是 “浪漫主义”的。……这是一本关于李白和杜甫的文学沉思录,同时也是一本网络化时代李杜诗歌命运的大讨论。


▶▷《陶渊明的遗产》
以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对现代和物质主义的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核心问题,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持续关注。在他看来,陶渊明不仅是中国文化上的独特精神符号,在此之下更隐藏着可以医治“现代病”的巨大能量。


▶▷《〈楚辞〉笔记》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二十一个专题,从“独立于世的吟唱”“在铁与绸之间”,到“绿色繁华的簇拥”“厌世无颜色”,处处洋溢着诗与思。下篇回到原典细部,还原了众人熟知并不真知的屈原形象。其意义不同于一般的古籍今译或导读,是一次向伟大心灵深处漫溯的共情之旅。

▶▷《读〈诗经〉》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五讲五十五题,标题指引读者思索“文明的不得已”“直与简的繁华”,品咂“隐晦之美”“简约之美”,触摸“孔子的诗心”,领略“成康盛世的激情”……下篇,回到具体的诗文,精选了八十四篇:简注,方便读者理解诗的基本意;解读,引领读者游走于《诗经》的深处与细部。


(请注意,此套书中书角多有如图所示的轻微磕碰,此乃软精装图书运输过程中极难防止的轻度损坏,详见最后一图,基本不影响美观、购藏,介意者请勿拍)


点击购买  张炜签名+4册钤印《读解古典文学专著系列》(随书附赠中华书局特制帆布袋一个)

△ 点击购买
蔡志忠签名《漫画随园食单》



蔡志忠据袁枚《随园食单》编绘

为读者解读美食经典
普及国学精华


蔡志忠,1948年出生于台湾彰化,15岁时成为职业漫画家,50多年来笔耕不辍。他致力于研读中国文化古籍,其作品开启了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的先河。其间创作出诸多经典漫画,以多本中国典籍漫画征服书市。2011年,蔡志忠获得“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也是一位美食家。随园是他的宅院,故他自号“随园主人”。《随园食单》是袁枚倾力撰写的美食宝典,详尽介绍了他四十年来搜集的三百多种出色的烹饪方法,是清代一部系统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饮食名著。当代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以活泼灵动的线条、简洁明快的文字,根据袁枚的《随园食单》而编绘了此书《漫画随园食单》,为读者大众解读美食经典,普及国学精华。


点击购买蔡志忠签名《漫画随园食单》




△点击购买
卫东青签名套装
《飞头獠》、《唐长安城》



古典线装+全彩印刷

李震、高建群、叶广芩推荐,王家春、二冬等72位作家、画家、设计师唱作人127幅全彩插画
长安舆图彩铅手绘地图盛唐风貌一图尽览



点击购买卫东青签名套装《飞头獠》、《唐长安城》

△ 点击购买
李劼签名章+钤印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精装增订版)



奇书!天书!

重新发现“红楼”,重新发现“中国”!

(签名为签名章,非作者手签)


(1) 红学“圈外人”,红楼“有缘人”——关于《红楼梦》,白先勇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看过《红楼梦》的、沒有看过的。”张爱玲说:“平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骨,三恨《红楼梦》未完。”民国以来,红学家无数,殚精竭虑探索红楼之秘。有人说李劼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异数,有人说是洪荒之音,甚至你无须认同他的具体观点,但又无法回避他的出现而造成的刺激。


余秋雨说:“李劼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缘分,有较高的哲学美学素养,熟知现代文化,而他恰恰又是红学‘圈外人’,这就使他有可能对《红楼梦》研究做点有趣的事情。”


(2) 红学“偏见”,红楼“洞见”——汉语史上有两本天书,《易经》和《红楼梦》。李劼不是红学家,1980年代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探索,以史铁生、余华、苏童、陈染等引领潮头,而以惊人才华澎湃推动的理论重镇之一,就是李劼。


他以这种身份论《红楼梦》乃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被指有批评家的“artistic excuse”。同样例子,木心讲述《文学回忆录》(暨“世界文学史讲座”),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谈论文学经典……谁会以所谓文学史家的专业标准,苛求之?


(3) 红学“奇书”,红楼“天书”——本书是增订版,首版1990年代问世,是高校课堂讲稿,获赞至今已超过二十年,仅在中国大陆就有过好几轮版本,总有读者以高价追淘之。豆瓣书友说,这是一本差点儿让我“走火入魔”的书籍,需要二十年之后再来阅读。另一豆瓣书友说,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对我的思想造成“*大影响”的作家。


读李劼的文章,邵燕祥说:“可称得上是‘集束手榴弹’,对于我这样无论什么书都只愿随便翻翻的读者,因他不矫揉造作,故我乐于倾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