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机器之能
两天前,华为正式吹响全面自研芯片的号角,推出两款采用自研架构的芯片,包括面向数据中心的昇腾 910、主打终端低功耗的昇腾 310。终端系列已经量产,云端系列明年二季度量产。
激情昂意的发布会之后,业界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常被和华为一同提起的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去年彼时,这家公司因为华为手机芯片麒麟 970 提供 NPU IP(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吸引了无数聚光灯,「天才少年」、「当之无愧独角兽」的光环纷杳而至。
今年 6 月完成 B 轮融资后,寒武纪的估值高涨至 25 亿美元。
然而一年之后,寒武纪与华为的「甜蜜期」似乎已所剩不多。
华为宣布自研芯片后气势高涨,尤其强调「全面采用自研架构」,外界一度解读为「华为已经放弃与寒武纪在芯片 IP 层面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华为此次推出的两款芯片直指寒武纪同类产品,此前寒武纪也曾推出三款终端智能芯片,一款云端智能芯片。在宣传层面上,华为所瞄准的目标市场与寒武纪也几乎完全吻合。
「这次华为对寒武纪的确是个打击,产品完全对标」,有AI芯片创业同行分析。昔日的「客户」转身一变成了强劲的「竞争对手」。一时间,业界看衰寒武纪的声音此起彼伏。有媒体写道「寒武纪同时迎来可能失去客户,并确定增加最大对手的双重打击。」
寒武纪两位创始人陈天石、陈云霁兄弟(分别为右一、左一
一前一后,业界对于寒武纪一扬一抑的态度反转之大让人意外,也颇为玩味。
作为一家明星创业公司,寒武纪有着当下 AI 芯片创业公司的普遍共性,业界态度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芯片创业从追捧过热到批判式降温的滑落,共性的问题十分值得进一步追问和探讨。依靠授权 IP 的盈利模式是否可靠?当客户技术能力越发强势,合作关系变得脆弱,芯片创业公司该如何应对?
华为滚滚而来的「全覆盖」芯片攻势所威胁的绝不仅仅只有寒武纪一家。
与此同时,作为背靠中科院计算所的「国资」芯片公司,寒武纪所承载的国家使命和市场战略具备一定特殊性,创业公司和「评论家」在认清这个事实以后,也将更为客观地看待其产品路线和市场关系。
过度崇拜,抑或是无端贬低,总归是偏颇的。
华为对于寒武纪意味着什么?
当被问起如何看待华为自研芯片对于寒武纪后续的合作影响时,几乎所有业界人士都表示「并不意外」,「寒武纪也应该早有察觉」。早在几个月前,外媒就已经曝出华为的「达芬奇」自研芯片架构计划。
透过接近华为的内部人士,机器之心了解到,华为在采用寒武纪 NPU IP 的同时,已经在同步设计自己的 NPU IP,并且研发工作已经长达数年时间。就现阶段来看,在国内已经发布的麒麟 980 将继续采用寒武纪的人工智能模块 IP——1M。
但同时也有行业人士指出,「如果华为自己的 IP 足够成熟之后,自然是不会不用自家技术的,弃用寒武纪 NPU IP 只是时间问题。」
需要指出的一个被部分媒体误导的错误观点:事实上,华为提到的「自研架构」和「外购功能 IP」并不矛盾。
在全面采用自研架构之后,华为仍然有可能外购 IP。「买 IP 很正常,基本都会买。所有的 SOC 芯片公司都是这么干的,概莫能外。」不愿具名的华为芯片工程师向机器之心表示。
「自研」并不意味着「所有模块都需要亲自做」。芯片强调的是装机后整体性能表现,核心影响因素在于各个模块之间的融合与协同,以及软硬件的系统化能力。
据机器之心了解,在华为内部,研发「达芬奇架构」和「NPU IP」属于两个项目,被分属在不同的部门推进。「两个部门的研发工作可以理解为两件『独立的事』」,接近华为的内部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一个尴尬细节是,尽管外界已经默认「寒武纪为麒麟芯片提供 AI IP」,同时该段话也出现在寒武纪的官方宣传资料中。但是,华为却未在公开场合承认过此事,而是强调「其 AI 能力主要来自于自家研发 10 年的积累。」
「IP 厂商作为服务方,通常是非常低调的,并且会尊重客户的。一般情况不会公开合作关系。」台湾一家芯片 IP 提供商向机器之心表示,「这样高调地公开客户关系,同时作为公司宣传,这的确是少见的。」在与华为芯片工程师交流时,言语间也感受到对于寒武纪该行为的的不满。
既然华为在芯片技术领域将「自产自用」的信号越发强烈,那么如果失掉华为这个客户究竟对于寒武纪意味着什么?行业看衰的观点是否合理?
「这将会是一大利空消息。」半导体行业资深分析师王树一谈道,「遍观全国终端市场,几乎很难再找到第二家像华为这么大出货量的客户。」
据业内人士透露,光是麒麟 970 芯片的出货量就已经超过 3000 万片。据机器之心了解,这几乎是目前安防智能芯片市场总量的两倍。可以预见的是,华为如果逐步采用自研芯片模式,将绝大部分地截断寒武纪通过 IP 进入终端市场的路。
相信寒武纪自身不会没有意识到这项合作关系的双面性,终端之外,寒武纪的云端市场早已布局。今年年中,寒武纪推出面向数据中心市场云端智能芯片 MLU100。
相比终端市场的碎片化和自由开放性,数据中心市场似乎更适合自带资源的「国资」企业开拓。
据机器之心了解,寒武纪目前已经获得杭州一家智慧城市项目公司超过千万元的云端芯片订单。此外,寒武纪的技术服务项目也已经深入到软件层面。
至于部分报道中提到的,「寒武纪服务器端尚未量产」,则是可以推翻的莫须有猜测。寒武纪 CEO 陈天石首次对外回应时也提到,「浪潮、联想、曙光都将对外发售搭载寒武纪 MLU100 芯片的 AI 服务器产品。」
「从这个层面来看,就算失掉华为订单,对于寒武纪整体的影响并不大。他们不缺资源和客户。」产业人士分析。
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的部分订单来自于「被指定」。在中美贸易战越演越烈的背景下,资源倾斜给具备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公司不难理解。
「(寒武纪的)东西自然是不如英伟达。但他们在软件层面下了很大功夫。软件层面的问题,他们的反馈和响应速度都很快。这一点我们是认可的。」一家不愿具名的寒武纪数据中心客户向机器之心表示,「实际上,在国内除去寒武纪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否则只有英伟达。」
谈到寒武纪,对于大众而言,仍然是一家十分遥远的公司,网络上对其大部分的报道一直止于「据说」。在这次业界热议之前,寒武纪对于媒体的态度一向都是「高冷」,甚至有些讳莫如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外界对于其各种「无端猜测」。
根据机器之心向数位半导体领域资深产业与学术人士采访,还原一个对于寒武纪较为公允的评价。
延伸阅读:
>
华为推升腾系列AI芯片剑指硅谷!间谍芯片门恐吹逆风
>
华为重磅发布两款AI芯片:昇腾910和310 远超谷歌及英伟达,同时曝光最新AI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