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晓得从啥时候开始,抑郁这个词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被领导sang了一顿,就吼自己抑郁了,
下班想打个车,一看前面还有68个人,就等得抑郁了!
回家辅导娃儿做作业,耐心讲解和火冒三丈都解决不到问题时,自己en是抑郁到怀疑人生!
哼,我还不晓得你们,
抑郁的确跟情绪有关系,但并不能简单地把抑郁的情绪等同于抑郁症,
随时都在吐槽,随时吼着抑郁、吼着天都塌了的人,可能不一定是抑郁症,
反而有些性格外向,在大家前表现得开开心心的人,却可能是真资格的抑郁症。
今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医生,与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樊稼轩、陈科良、孙尚伟同学
一起,来给大家谈一谈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发生率比较高,比较普遍,但隐藏很深的精神疾病,会影响人的感觉、思维和行为,并可能导致各种情绪和身体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总数为3.22亿例,患病率约为4.4%。我国抑郁症患病率为4.2%。在男女分布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在年龄分布上,55~74岁的老年人为抑郁症的易感人群。
不要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得抑郁症,青少年、甚至儿童也会有。在15~19岁的青少年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约为3.1% ,女性患病率约为4.6%。而在我们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最小的抑郁症患者才6岁。
其实,在专业上,抑郁症是一大家族,它包括了季节性抑郁、产前/产后抑郁、月经前抑郁、神经衰弱一样的抑郁、多愁善感的抑郁、持久痛苦的抑郁、悲痛欲绝的抑郁、“神经兮兮”的抑郁、“疯疯癫癫”的抑郁等好多类型。
下面这些是抑郁症的表现,不仅自己可以感受到,周围的人也可能发现这些变化:
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自己觉得感到悲伤、空虚、无望。
没有故意减肥或增重,体重却明显减轻或增加
(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
,或持续的食欲都减退或增加。
容易激惹、毛躁、烦躁,或者反应迟钝、发呆、发愣,自己和旁人都能觉察到明显的坐立不安或迟钝。
感觉自己没价值,或过分的、不适当的感到内疚,甚至有点“无中生有”。
每天都在负面思考、或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减退、或犹豫不决。
反复不自觉地出现想死的念头,出现没有特定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下面两种症状中的其中一种,就应该考虑抑郁症的可能,尤其这种症状持续超过2周还不能缓解,就一定要重视。
症状1
持续情绪低落,开心不起来,觉得悲伤、或闷闷不乐。
症状2
持续兴趣普遍的下降或缺失、或者愉悦感丧失。
“医生,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三,又咋个区别正常的不开心和抑郁症的不开心呢?
”
答:正常的
『抑郁情绪』
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在遇到具体生活事件后,一种不愉快、烦闷、压抑的内心体验,是人们正常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比如,丢了手机会郁闷,被理麻了会不开心,失恋了会难过,工作、学业遇到艰巨挑战完不成时会觉得焦人。这种情绪是短暂的,通过倾诉、运动甚至吃一顿火锅、睡一觉就可以调节,一般在2周之内就可以缓解甚至消除。
而
『抑郁症』
就没有那么松活了。抑郁患者的情绪低落跟某件具体的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或者是因为一般人认为无足轻重的小事而爆发,或者时间久远的“错事”又复出脑海难以下沉,或者说物是人非、时过境迁,而悲伤/内疚/羞愧/后悔/抱怨情绪却仍然无法解除,常常呈现出让人难以理解的不开心、入睡困难、早醒、自责、甚至有自杀念头,与其处境不相称,给人以“小题大做”的感觉。
同时,抑郁症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以周、月、甚至以“年”来计算的。
至于某个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要搞清楚原因实在太困难了,涉及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生物学上来看,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
遗传学研究发现,家族中如果有抑郁症的亲人,后代中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要比家族中无抑郁症亲人的可能性要大,发生率高大约 2~10 倍。
抑郁症患者的脑内单胺类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神经肽类
(生长激素抑制素、神经肽Y)
等神经递质出现异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力不足等表现。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目前抑郁症药物治疗的基础。
情绪障碍或重大的生活事件可以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的异常也能够成为出现情绪障碍的原因。
抑郁症患者体内各种细胞因子水平比正常人高,反过来细胞因子水平增高的人也会出现行为情绪的异常。
激素的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人体激素平衡的打破可能会导致或触发抑郁症。
比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具有明显的精神影响作用。激素调节可能会因怀孕、分娩后的几周或几个月
(产后)
以及甲状腺问题、更年期或其他一些情况而导致紊乱。
抑郁症越严重,大脑前额叶和扣带回血流和代谢活动就越异常。左右大脑不同脑区功能非对称激活,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和缓解都有紧密的联系。
社会上很多人对抑郁症都有误解,包括抑郁症患者的亲朋,甚至抑郁症患者本人。
很多人以为平时性格开朗的人,经常面带微笑、待人友善,肯定不得遭抑郁症,得抑郁症的都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喜欢开腔的人、心眼小的人,
但这是对抑郁症最大的误解。
面带笑容、待人友善、性格开朗只是人的个性特征或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与抑郁症没有本质联系,但也可能有一丝丝正面或负面的关联。正面相关,意味着这是他们下意识的保护因素。负面相关,意味着他们要保持着心身分离状态,一方面内心的痛苦难以表达和释放,一方面还要维持笑容,真嘞很艰难。
正因为他们爱笑、友善和开朗,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更容易被忽略,不容易被发现,所以一旦他们主动求助,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
这年头,哪个不抑郁嘛?不要发牢骚了,打起精神来哦……”
“坚强点嘛,又没好大的事,那个XX还得了癌症,人家也没有像你……
”
这怕是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听过的“劝解”,其实真的离理解他们还很远。
他们中很多人都清楚自己得了病,但周围可能没有人觉得是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想太多、矫情、脆弱、不堪一击……
为了让自己的抑郁、负面、笨拙不被发现,不加重,不影响他人,许多抑郁症患者努力把自己包裹起来、躲起来、不说话、不去想、不哭泣,内心深处一直在让自己坚强、坚强、再坚强,忍了又忍。患抑郁症的人就像被卷入了抑郁黑洞的附近,其实他们一直在努力、勇敢地不放弃自己。如果真的放弃,那也是不由自己的。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一种失去活力,失去了正确感知快乐、高兴、兴奋、悲伤和痛苦这些能力的疾病,
跟坚不坚强、脆不脆弱没有关系。
前面提到“抑郁症”
有一大家族,“焦虑症”也有一大家族。同属两个家族的病人也不少,比如某抑郁症的患者可能之前患有高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急性焦虑发作,也可能患过广泛性焦虑障碍。如果把焦虑症看得比抑郁症轻,用焦虑担心过多来解释抑郁症的原因,都是误解。
有极少数抑郁症患者,严重到了恍恍惚惚、言不达意、言语内容逻辑混乱,但这种该情况下,
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因为他们的抑郁情绪经过治疗,几乎都可以在几周几月之后完全恢复正常。
根据量表中的问题,对过去2周的自己情绪进行评估。
0、1、2、3
代表的意义分别为:
0=完全没有
1=好几天
2=有一半的天数
3=几乎每天
量表总分 0~27分,
其中0~4分为没有抑郁,
5~9 分为轻度抑郁,
10~14 分为中度抑郁,
15~19 分为中重度抑郁,
20~27 分为重度抑郁。
PS:量表仅是参考,最终还要去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判断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应该在有资质的医院和医生中进行,已经明确诊断了抑郁症的患者、或存在可疑抑郁症的人,可以在有资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咨询师那里接受心理咨询。
如果仅希望抑郁症单纯靠心理治疗取得好的效果,要求的条件是比较高的: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只有很少很少的抑郁症病人能够得到系统的心理治疗。
可以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很多,一定要在精神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抗抑郁治疗。
就目前治疗的效果来看,即使非常严重和持久的抑郁症,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大多数都会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在医院抑郁症还有物理治疗的选择。近年来,国内外权威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治疗,对抑郁症也具有明确的效果。
有些人一辈子可能只有一次抑郁症,但有的人可能会遇到多次,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即使是通过正规治疗已恢复的抑郁症患者,也可能会复发。
对于复发这个事也要放平心态,既然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就有复发的可能性,毕竟你今年感冒了,明年还可能会感冒啊,如果再复发了来医院治疗就OK!
当察觉自己有负性情绪
的时候,可以向身边重要的人或者朋友去表达。
现代社会的成年人,压力都很大,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家好像都不太敢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牢骚多了人家说你没得正能量,辣么大个人了又不好意思轻易哭,唾弃自己的放纵软弱,连发个朋友圈好像都只能展现莺歌燕舞……
其实学会表达负面情绪是一种很好的释放自己的方式,大家不用担心会打扰到别人,你也没有那么重要表达了一下负面情绪就影响了人家的生活,恰恰大家都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后可能更有助于控制情绪,彼此更和谐。
毕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不发脾气的人容易记仇,老吼着减肥的人容易长胖,眼泪不流出来容易烧心烂肝。
比如运动健身,和朋友交流、聚会、阅读、听音乐、
看
华西辟谣小分队的科普
,用正面的活动激活正面的情绪。
对于那
些容易刺激我们产生并不断卷入负性情绪的事件,一定要说不!
以网络负面信息为例,现在很多人都从网上获取信息,但网上的负面信息刺激会比现实世界里来得更直接和强烈,也更加不可控制,对于正好有抑郁情绪和倾向的人来说,这些负面信息就容易进入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