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田俊国讲坛
教育学的本质是促进人有效改变的学问。一切不以学员改变为目的的培训都是耍流氓,都是花拳绣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财税通  ·  25年2月21号上海《智慧税务下出口退税智能 ... ·  20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田俊国:当你不害怕失去时,你才真正拥有 ·  昨天  
进出口财税通  ·  正月出口退税系列专题课大优惠!3690元仅需 ... ·  3 天前  
进出口财税通  ·  正月出口退税系列专题课大优惠!3690元仅需 ... ·  3 天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田俊国讲坛

春节爆火!!想学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普通人得突破这三大心智牢笼...

田俊国讲坛  · 公众号  · 培训  · 2025-02-05 08:02

正文

2025春节档《哪吒2》爆火了。

小哪吒不惧世俗评价、不畏仙界权威,冲破各种阻碍做自己的精神,给当下处于困境的很多普通人带来了力量。当年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升级到了“我活不活不要紧,最重要是你要死”,命运要自我主宰的豪情,真的是神魔都挡不住。

影片导演饺子本人的故事也同样励志。原本学医的他,到了大三,才开始接触动画制作,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毅然决定弃医从艺。进入行业后,又发现动画行业烂透了,到处是抄袭,或者是廉价的代工。于是在工作1年后又选择放弃,闭关3年,做出了一部反战题材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从编剧、人设、动画制作、配音、特效......所有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最后拿了一大圈专业奖,轰动圈内。随后拉团队做出了口碑大爆的《哪吒1》,又精益求精地忍了五年时间,拿出了制作更加精良的《哪吒2》。

如果看到这里,作为普通人的你已经热血沸腾地觉得自己也可以像哪吒和饺子导演一样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你就错了!

你以为哪吒和饺子的敌人是世俗、是权威?不,其实,他们真正的敌人从来都是他们心中的“自己”。

他们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在不断地打破囚禁自己的“心智牢笼”。只有翻过了自己心中的那些座“大山”,才有资格说出“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的豪言。

其实,囚禁普通人心智的“牢笼”并不多,从凡人到英雄的“大山”也就那么几座...


心智牢笼1:情感模式

先给你出道题目:

一天早上,你刚到公司,就收到了老板的信息:“有点事,我们必须谈一谈,一会儿你到我办公室找我。” 请问: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你的同事张亮、王红、李青三个人也都收到了同样的信息,但他们三个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张亮收到信息后非常焦虑,显得手足无措;王红收到信息后却满怀信心,内心觉得这可能会是一次机会;李青的脸上则隐隐地显出一些愤怒,但他又刻意地隐藏这种情绪。

你的第一反应和他们一样吗?

请你再思考一下:为什么同样的外部刺激,却引发了他们的不同的情感反应?

我想告诉你的是:每一个人的过往,造就了每个人应对世界的不同的“情感模式”。情感历史不仅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影响了我们对自己情绪的了解和表达。

比如说张亮。他的父亲极其严厉,小时候的他从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称赞,更多的是父亲对他的不满和惩罚,他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的心理状态之下。收到老板的信息后,第一时间他被自己的情绪拉回到了和父亲相处时的感受里,第一反应就像小时候犯了错甚至没有犯错也要面对父亲严厉惩罚的自己,是恐惧和自我保护。

再比如说王红。她是家里五姐妹的老大,作为大姐她一直主动担负着照顾四个妹妹的重任,而且还因为她做的好而不断受到父母和亲戚朋友们的赞赏。每一次妹妹们发生的突发事件,往往都变成了她证明自己的机会。这次老板突然来的信息,可能也不例外,她认为老板一定是需要她的帮忙。

再比如说李青。他有一个情绪极其不稳定的妈妈,时而满面春风,时而怒气冲冲,身边的人没人能够理解她为什么高兴或为什么生气,更别说小时候的李青。所以他小时候,永远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满意。在青春期时他更是经常性地和妈妈陷入剧烈的冲突。面对不确定性,他学会的首先是愤怒。虽然在社会的磨砺中,他逐渐学会了隐藏这种愤怒,但他心里永远觉得别人不会理解自己。

积极或消极,开放或封闭,愉快或痛苦,带着不同的情绪反应去见领导,就一定会得到不同的反馈和结果。

我们没法评价他们三个人谁的反应模式好或谁的反应模式坏,毕竟情境不同,反应带来的结果也会不同。但我想说的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也像他们三个一样,每一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情感模式”里。

只要外界有一个刺激,我们的大脑就会马上模糊匹配出我们儿时针对类似刺激的情感反应。一有这样的刺激,我们就会有同样的情感反应,一次一次出现,一次一次强化。结果,我们的情感被自己固死在原地,还不知道为什么......尤其是那些低效能的“情感模式”,正在使劲拖着我们向英雄前进的“后腿”。

有没有打破那些低效能的“情感模式”的办法?

当然有。《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人类有终极选择的自由。”这个“终极选择的自由”就是解决方案。作为人,你完全可以运用动物所没有的高级认知,在情绪反应出现的当下做出更好的选择。

具体的操作方法很多,但所有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你能有意识地去发现那些“情感模式”。只有你看到它们的存在,你才有改变它们的机会。你只有看到这个心智“牢笼”,才有机会打破这个心智“牢笼”。


心智牢笼2:格局层次

先请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大公司的高管,找自己的高管教练咨询,他最近正在努力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他说,针对这个问题,他向公司提出了一个琢磨了很久、自己感觉相对全面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在的难点是,另一位高管也拿出了一个针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位高管恰恰就是与他竞争下一任CEO的唯一候选人。

他向教练详细介绍了两个方案,但看起来,显然他竞争对手的方案更简单、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可是他并不服气,一直对着教练为自己的方案辩解,无非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更好,反而更加凸显了他对自己的方案大概率被否决的巨大担忧。

教练听完了他所有的辩解,待他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后,缓缓问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是说假如,你现在拥有你们公司百分之百的股份,而且一百年都不能卖掉,让你做决策的话,你更想选择哪个方案?”他沉默了很久,然后说:“我知道怎么做了。”

过了三个月,高管教练突然接到了他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他刚刚被公司任命为CEO,特别感谢教练那天问他的那个问题。

原来,他回到公司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方案,并在董事会上转而支持他竞争对手的方案,因为他真的认为竞争对手的方案确实比他自己的更简单、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从公司的大局来看,选择另一个方案才是明智之举。他这一举动让全体董事会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当他放下了小我,反而成就了大我。

请问:故事中教练问的那个问题,改变了这位高管内在的什么,让他做出了不同的决策?

是的,就是他的格局层次。站在小我的格局上,坚持自己的方案、证明自己的方案绝对是不二选择。但是突破小我,站到公司的大局上,决策的标准转而变成哪个方案对公司的发展更好。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我身份,还有一个是系统身份。

每个人都生存在不同的系统里,比如家庭系统、工作系统、班级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宇宙系统等等。我们的生命属于自己,其实是一个错觉,我们的生命还属于各个系统。用不同的身份去思考问题,就是你的“格局”。

普通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格局层次”困住,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学会用“系统身份”去思考。

心智研究领域里有一个研究,大概百分之三四十的成人都仍然处于“唯我性心智”之下,也就是“巨婴”心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把一切损害自己利益的都视为自己的敌人,报世界以对抗。另外还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成人则处于“反应性心智”之下,被各种规矩所限制,一切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丝毫活不出自我。更有甚者,还会充当规矩的“打手”,转而去伤害那些试图突破规则的人,比如那些被重男轻女观念伤害了一生的女人们老了后反而更加重男轻女。有这两种心智的人,一辈子都难以有所成就。

如何突破?只有学会用“系统身份”去思考,让自己的格局层次高一点、再高一点。在关键决策上,一定要站到“系统”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而不是仅仅想着自己的私利。

《道德经》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只有那些能够站到国家立场上、愿意为国付出的人,才能担当管理天下的重任。北宋思想家张载说“大其心,而能体天下之物”,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稻盛和夫的一段话更形象:“站在一楼有人骂我,我听见了很生气;站在十楼有人骂我,我听不太清楚,还以为是他在和我打招呼;站在一百楼,有人骂我,我根本看不见,也听不见。”站位低,所有的批评都显得尖锐;站位高,所有的批评都变得微不足道。与其跟他人对抗,不如自己先爬到一百楼。

格局决定结局,想成为更高处的英雄,这个心智“牢笼”你必须得学会破。


心智牢笼3:动力水平

请对比以下三个人的学习动力——

第一个:他学习很努力,因为如果自己不努力,如果自己的成绩下滑,父母就会极度失望,就会认为他的未来一片灰暗,就会认为他一无是处。

第二个:他学习也很努力,因为他想当“人上人”,未来能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能有更多的财富收入,甚至出国留学,成为大家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第三个:他学习也很努力,因为他发现自己极度热爱物理,他的梦想是成为新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物理领域为人类做出有益的探索。

请问:这三个人分别因为什么而努力学习?

第一个人,是为恐惧而学。他的学习不是为自己的快乐而学,而是为了爸爸妈妈的快乐而学。他时刻处在失败的恐惧之下,小学的时候担心上不了好初中,初中担心上不了好高中,高中担心上不了好大学,大学担心找不到好工作......

第二个人,是为利己而学。他精于算计,深知当下的刻苦努力就能换来未来的一劳永逸。学到的这些知识不重要,考的那个结果才重要,获得的那个文凭才重要,超过周围的人才重要。等自己用这些努力换来权、换来钱,到时候别人都得臣服于我......

第三个人,是为梦想而学。他焦点在内而不在外,他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探索,知道自己的热爱在哪里,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里。结合自己的热爱和特长,他有机会把自己奉献给人类的某项伟大事业中去,未来有机会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