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勿食我黍
应对时代变迁,保持持久的常识阅读。 坚守自由,激发问题意识,获取思考实感,发掘独特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日报  ·  2025年2月14日|成都海报 ·  19 小时前  
西部财经融媒  ·  《哪吒2》票房破100亿!出品方光线传媒市值 ... ·  昨天  
西部财经融媒  ·  《哪吒2》票房破100亿!出品方光线传媒市值 ... ·  昨天  
银幕穿越者  ·  《美国队长4》有望打破北美冷清票房局面 ·  2 天前  
燕梳楼  ·  哪吒2的复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勿食我黍

限时|看懂中国: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勿食我黍  · 公众号  ·  · 2024-11-11 13:31

正文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


面对海外汉学家的经典之问,中国学者如何应答?


江苏人民出版社携手三联中读,推出重磅线上课程《看懂中国: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刘东、刘宗迪、李伯重、江晓原、陈少明、雷颐......


这是一场海外汉学家和中国学者跨越时空的互动,带领大家用全局视野看清楚“何谓中国”。


1937年8月,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Joseph遇到了来自中国南京的女学生鲁桂珍。
时年37岁的Joseph在化学胚胎学方向卓有建树,博士论文答辩后便获得了院士的资格,在生化学界前途无量。

李约瑟其人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因为鲁桂珍,Joseph燃起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他的研究方向乃至人生之路自此发生了改变。
他有了中文名字:李约瑟。

李约瑟让西方看到了 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的重要作用,在西方汉学界引发了轰动。

他曾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就是著名的 “李约瑟之问” ,引得后来的几代学者研究、追问、探讨。

他们能从“屋外”看中国
像李约瑟一样对中国充满好奇,甚至随着对中国的了解加深而对这个国家产生同情、喜爱之情的海外汉学家,为数不少。
他们也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 这是“韦伯之问”。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 这是“孔飞力之问”。

马克斯·韦伯
这些问题或许放在今天来看,不够严谨,也可能或多或少带有“西方中心主义”之嫌。但它们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的另一个视角。
“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
这是著名史学家朱维铮教授,在面对海外汉学家卜正民的疑惑时的回答。
卜正民的问题是:“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到底怎样才能像理解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站在“房间”外面来观察中国 ,这就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所在。
母语者置身于自己的文化,往往对于其特性不自知。只有在碰撞、冲突中,文化的独特性才得以显现。
站在“屋外”的人,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出来的问题,能从不一样的角度启发人们去思考“为什么”,帮助“屋内”的人 摒除想 当然和习以为常所带来的不自知
在今天回应汉学经典之问,我们所关注的已经远超出问题本身。真正要做的,是 用他者的目光反观自身、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为此,三联中读联合江苏人民出版社,请来权威学者,推出重磅课程 《看懂中国: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全两季)
带领大家走到“屋外”,用全局视野看清楚“何谓中国”。

▼长按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订阅后可以永久收听,提供图片和文稿方便阅读

课程将带你从 5个维度 看中国: 理、经 济、科学、儒学、思想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
  • 一个民族的心理和地理环境有关吗?

  • 中国有自己的“大航海时代”吗?
  • 古代中国技术的创新能够帮助治理国家吗?
  • 科技、生物为什么会给儒学带来挑战?
  • 华夏中心的“天下观”导致了哪些危机?
……
音频分为6个章节,长达360分钟,每一章节都将提供延伸阅读书单。
现在订阅,即刻跟随权威学者,用全球视野看懂中国。
▼长按图片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订阅后可以永久收听,提供图片和文稿方便阅读


课程亮点
权威学者,数十年磨一剑,专业解读
我们特别请到了史学名家——刘东教授,来为我们做总序部分的精讲,他会带领我们认识海外汉学,树立海外眼光看中国的宏大视角,让我们看见内与外、中与西的冲突与融合。

刘东教授
刘东 ,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前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刘东教授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其研究跨越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艺术社会学等不同领域。
他主编的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自1988年起开始出版发行,迄今已出版学术名著200余部。
丛书囊括了 费正清、杜赞奇、宇文所安 等海外著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持续的贡献。
在序言中,刘东教授提到: 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这也是他做许多研究时的出发点。
接下来每一章的课程内容,都由对应的老师来主讲,每位老师都是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权威学者。

比如第一讲,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的 刘宗迪 教授把控,他在民俗学、神话学、口头诗学领域卓有建树,将为我们带来 地理学与中国传统世界观的建构
第二讲由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 李伯重 负责,他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著作曾获21世纪报道年度十大好书。李伯重教授将带我们观察 物质全球化的端倪
每一节课,我们都力求找到合适的主讲人,让大家侧耳倾听的每一分钟都不白费。

打破认知局限
在全球视野下看中华文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置身中国的我们,在这片土地的养育下形成了独有的思维。每个民族都是如此,身处其中便很难跳出其外。
借助汉学家的疑问,打开我们的视野。既看海外汉学家如何问,也听当代中国学者如何回应,在双向交锋中获取全局观。

第二季👇

▼长按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跳出“编年史”框架
抽丝剥茧讲给你听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12年,清帝退位……
朝代更迭、编年体例 ,是否是你熟悉的历史?我们在中学时代接受的教育都是如此。
然而, 这样的历史是点、是线,是时间维度下的平面 。即使记住了具体的年代,也很难把不同事件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
想要把“知识”变为“观念”,需要把历史置于更多的联系中,形成紧密的网状脉络,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这样,回忆一个事件时,你才能够串联起一系列的背景,真正达到“理解”。
《看懂中国: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