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
面对海外汉学家的经典之问,中国学者如何应答?
江苏人民出版社携手三联中读,推出重磅线上课程《看懂中国: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刘东、刘宗迪、李伯重、江晓原、陈少明、雷颐......
这是一场海外汉学家和中国学者跨越时空的互动,带领大家用全局视野看清楚“何谓中国”。
1937年8月,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Joseph遇到了来自中国南京的女学生鲁桂珍。
时年37岁的Joseph在化学胚胎学方向卓有建树,博士论文答辩后便获得了院士的资格,在生化学界前途无量。
李约瑟其人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因为鲁桂珍,Joseph燃起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他的研究方向乃至人生之路自此发生了改变。
李约瑟让西方看到了
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的重要作用,在西方汉学界引发了轰动。
这就是著名的
“李约瑟之问”
,引得后来的几代学者研究、追问、探讨。
像李约瑟一样对中国充满好奇,甚至随着对中国的了解加深而对这个国家产生同情、喜爱之情的海外汉学家,为数不少。
“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
这是“韦伯之问”。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
这是“孔飞力之问”。
这些问题或许放在今天来看,不够严谨,也可能或多或少带有“西方中心主义”之嫌。但它们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中国的另一个视角。
“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
这是著名史学家朱维铮教授,在面对海外汉学家卜正民的疑惑时的回答。
卜正民的问题是:“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到底怎样才能像理解母文化那般,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呢?”
站在“房间”外面来观察中国
,这就是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所在。
母语者置身于自己的文化,往往对于其特性不自知。只有在碰撞、冲突中,文化的独特性才得以显现。
站在“屋外”的人,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出来的问题,能从不一样的角度启发人们去思考“为什么”,帮助“屋内”的人
摒除想
当然和习以为常所带来的不自知
。
在今天回应汉学经典之问,我们所关注的已经远超出问题本身。真正要做的,是
用他者的目光反观自身、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
为此,三联中读联合江苏人民出版社,请来权威学者,推出重磅课程
《看懂中国: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全两季)
。
带领大家走到“屋外”,用全局视野看清楚“何谓中国”。
▼长按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订阅后可以永久收听,提供图片和文稿方便阅读
课程将带你从
5个维度
看中国:
地
理、经
济、科学、儒学、思想
。
音频分为6个章节,长达360分钟,每一章节都将提供延伸阅读书单。
订阅后可以永久收听,提供图片和文稿方便阅读
我们特别请到了史学名家——刘东教授,来为我们做总序部分的精讲,他会带领我们认识海外汉学,树立海外眼光看中国的宏大视角,让我们看见内与外、中与西的冲突与融合。
刘东
,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主编,前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刘东教授早岁师从思想家李泽厚,其研究跨越美学、比较文学、国际汉学、政治哲学、教育学、艺术社会学等不同领域。
他主编的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自1988年起开始出版发行,迄今已出版学术名著200余部。
丛书囊括了
费正清、杜赞奇、宇文所安
等海外著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持续的贡献。
在序言中,刘东教授提到:
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这也是他做许多研究时的出发点。
接下来每一章的课程内容,都由对应的老师来主讲,每位老师都是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权威学者。
比如第一讲,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的
刘宗迪
教授把控,他在民俗学、神话学、口头诗学领域卓有建树,将为我们带来
地理学与中国传统世界观的建构
。
第二讲由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
李伯重
负责,他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方面的研究,著作曾获21世纪报道年度十大好书。李伯重教授将带我们观察
物质全球化的端倪
。
每一节课,我们都力求找到合适的主讲人,让大家侧耳倾听的每一分钟都不白费。
置身中国的我们,在这片土地的养育下形成了独有的思维。每个民族都是如此,身处其中便很难跳出其外。
借助汉学家的疑问,打开我们的视野。既看海外汉学家如何问,也听当代中国学者如何回应,在双向交锋中获取全局观。
第二季👇
▼长按二维码,了解课程详情▼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912年,清帝退位……
朝代更迭、编年体例
,是否是你熟悉的历史?我们在中学时代接受的教育都是如此。
然而,
这样的历史是点、是线,是时间维度下的平面
。即使记住了具体的年代,也很难把不同事件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理解。
想要把“知识”变为“观念”,需要把历史置于更多的联系中,形成紧密的网状脉络,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这样,回忆一个事件时,你才能够串联起一系列的背景,真正达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