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能不能放过我们这群笑点低的... ·  21 小时前  
一条漫画  ·  把男朋友藏蛋糕里的求婚戒指咬断了... ·  昨天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38丨从科学的角度解读神典与壁画!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这档栏目,改变一座城市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6-24 16:10

正文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这两年,浙江湖州的很多群众养成了两个习惯:一是晚上8点看《看见》,二是有事找《看见》。


《看见》是什么?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打造的这档栏目,因为主打舆论监督,一度让当地 干部 “谈之色变” ,现在却成为基层治理中的 重要一环

01
融媒融成“全新媒体”


6月24日, “《看见》栏目开播两周年座谈会” 在湖州市行 政会议中心召开。


湖州市委书记 陈浩在座谈会上提到,“看得见的变化最有感染力。 在《看见》栏目的推动下,我们看见了干部作风之变、城乡环境之变、经济发展之变,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有了 真切而具象的感受。”


最新数据显示,两年 475期节目 ,累计曝光问题 235个 ,全网总阅读量超 3.4亿 人次,超 9000万 人次参与互动, 问题解决率达 90% 以上


《看见》栏目背后的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作为浙江省第二家融合的地市级媒体单位,从2019 年12月广电与 报社两大集团整合,到2023年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改革迈向3.0方向推进,实现了多次迭代升级。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把报社和广电合并在一起,而是要打通媒体平台界限,打破原有组织架构和利益格局, 建立全新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 3.0版探索之路 ,加快了数智传媒中台建设,打造了全媒传播体系,深化了“新闻+”应用场景,打造了全效治理体系,同时强化机制保障,创新考核制度,打造人才支撑体系,建立融媒矩阵,打造内容生产体系。


身负“舆论监督之剑”,这个太湖之滨的城市,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

02
舆论监督 新媒体化


舆论监督方式的转变 是《看见》给湖州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


依托南太湖号新闻客户端,《看见》全媒体监督的数字化应用,实现了舆论监督的 新媒体化。


从传统问政节目向客户端问政平台转型,全网浏览量高,社会影响力大,是媒介化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为全媒体时代融媒问政栏目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开创了新模式。


迭代应用场景。 随栏目一起上线南太湖号客户端的“看见”全媒体监督应用平台,设置了提问曝光、即时办理、民声大数据、专题报道、百姓评议等模块,构建群众反映、媒体转交、部门办理、通报亮晒,到重点选题全媒体监督报道、整改追踪、结果反馈、百姓评价,最后大数据汇总、舆情分析、内参建议的闭环运行模式。



这是一个全新的民意碰撞台,聚焦市民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截至目前,平台累计交办相关单位问题 13181个 ,有效答复率达 97% 以上。


扩大长尾效应。 完善南太湖号、日报、电视、广播和舆情报告、深度新闻、短视频、语音精编“四大核心板块+四大延伸产品”的传播矩阵,在认真做好重点报道全媒发布的基础上,重点创新短视频生产,做长传播链,并推出侧重收集社情民意、聚焦社会治理的《社情报告》和智库产品,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


创新治理模式。 致力于创新“技术+媒体+数据”话务服务新模式,通过《看见》应用场景,与市信访局联合打造融媒体栏目“12345 接诉即办在现场”,推动12345热线、110报警服务台、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三联互通,构建全网“接诉即办”闭环,实现百姓诉求和社会治理从“耳畔”到“指尖”的全方位响应。


《看见》栏目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每一次的曝光,都是一次问题的发现;每一次的报道,都是一次整改的契机,取得了“一地曝光,全域整改”的效果,实现了“新闻+政务+服务”的创新打法,更好地 以媒体监督“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


2023年2月,《看见》栏目推出“关注桥下空间”系列报道。 系列共5篇,多角度曝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桥下空间脏乱差,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关区县、部门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制定整改措施,立行立改,4月,全市面上桥下空间全部整改完毕,成了篮球场、咖啡馆、停车场等等。 “没想到都能利用起来,比以前好太多了! ”对于部门的快速行动、立行立改,市民纷纷点赞。
03
采访处境协作化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面对舆论监督的思想状态,在《看见》栏目开播两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栏目中负责调派选题的路平对开播初期的状况记忆犹新:“人们面对批评的态度往往是闪躲的,这是人之常情。记者们一开始采访政府部门,就遭遇了 不小的阻碍。


接受采访的政府人员早期在和媒体接触时会推诿,或者说“这不是我们(管)的事情”,不愿意说话。接触下来,政府人员和媒体记者之间,似乎变成了对立关系。


抵触,甚至对抗的心理,让刚开始跑监督报道的记者们吃了苦头, 不配合的采访对象也令选题更加难以推进。


为消除相关部门的顾虑,栏目组向“看见办”申请了一个政策:各部门主动报送的新闻线索被曝光,年底绩效考核 不扣分 ;如果被《看见》栏目记者率先曝光,则相关部门遵照扣罚规定严格执行。这招 “杀手锏” 果然奏效,一些原先不太配合的部门变成了报送线索的 “大户”


随着政府部门的顾虑逐渐消失,记者与政府部门之间立场的隔阂也日渐消融,一些部门 “真正有了新闻发言人的样子” 。这时候,距离《看见》栏目开播已过去了两三个月。


“他们(政府人员)渐渐熟悉了采访程序,放下了顾虑,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报道有助于他们改进工作。”路平回忆道,“政府人员的工作作风发生转变, 从不太配合到愿意讲 ,和媒体的关系 从对立转变成协作。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臧晶晶是《看见》栏目的编辑,她工作中的明显感受是,随着节目影响力的扩大,《看见》记者的 采访处境也有了变化


“现在,很多部门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臧晶晶说,如今他们在湖州采访,已经比较少遇到会回避采访的部门了。


从最初的 “回避监督” 到现在的 “直面监督” ,乃至 “欢迎监督” ,一种“闻风而动”“闻过则喜”“闻鸡起舞”“事不过夜”的可喜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04
“老大难”事项“看见”化


《看见》定位“老百姓自己的栏目”,剑指“顽疾”,通过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直击百姓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老旧小区改造不文明施工、属地部门权责不清等一批“老大难”事项得以解决,市民期盼得到满意回应。


解决不了的问题找《看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


让百姓出题。 市民《看见》爆料群、市民《看见》座谈会,是百姓中的“挑刺”达人、热心人士、社区网格员等发挥的大好空间。通过广泛开展调查排摸、定期组织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看见》的 百姓视角 ,始终与时俱进。


邀百姓参与。 《看见》应用上推出的栏目专题板块,根据栏目舆论监督主题,实时推出热聊话题,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看见》市民观察团,网上报名超千人,遴选260多名市民代表参与28次 “看见行” 活动,不定期考察曝光问题整改现场,提出有关意见建议。收到曝光问题5000多条、提问1.8万条、分享超7万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