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管之家
经管之家官微,每个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的学习和从业者,都应该有的帐号。经管之家(论坛),是国内成立十年的大型经济、金融、管理、计量统计社区,十年磨一剑,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提供“经管爱问”答疑微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及金融培训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资报告  ·  两类公司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思考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稳住!今日情绪指数来了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涨回来了! ·  5 天前  
郭磊宏观茶座  ·  【广发宏观陈礼清】10月以来的宏观交易主线: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管之家

监狱中自学十年,成为最接近诺奖的华人经济学家,他却死在一生最好的时刻

经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21 11:02

正文

来源:一日一度


10年的牢狱之灾,他居然在监狱里自学成才,再通过一步步的努力,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学者。杨小凯的一生太有戏剧性,而让他的人生充满这种戏剧感的,说到底是因为他独立思考的精神。世界上发表议论呼喊口号的人很多,真正思考的到底有几个呢?

——度公子

1969年10月,

因为一篇文章,

杨曦光被判10年徒刑。

可当时他自己都没想到,

这长达10年的牢狱之灾,

竟然成了他新生的起点。

在被押至农场接受改造时,

他遇到了一群特殊的人。



杨曦光的父母,

都是解放前共产党中的干部。

杨曦光降生之时,东北战事小捷,

在东北工作的父母,给他乳名小凯。

父亲杨第甫官至湖南省政协主席

母亲陈素曾任周总理的机要秘书。

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家庭里长大,

杨曦光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1962年,他考上长沙一中,

正是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年纪。



然而,还没等高中毕业,

一次历史动荡席卷而来,

父母被打成“修正主义分子”。

杨曦光因此被身边人歧视,

最终导致他加入敌对的阵营,

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运动中。

彼时,青年们的热情是高涨的,

他们从小充满革命幻想,

好不容易盼来了一场运动,

都奋不顾身进入漩涡中,

一次次振臂而起,高呼口号,

杨曦光也是一份子。



但过了没多久,

杨曦光开始反思了。

看着老师被拉出去毒打,

人们的尊严被无情践踏,

他在心理上有些无法接受,

私下里他对自己妹妹说:

“这太狠了,怎么下得去手?”

这个19岁的青年人,

开始对整个中国进行深入思考,

他连续做了农民调查、知青调查,

试图探求这场运动的本质,

给施暴者寻找一个根本原因。

在走访了不同背景的农户后,

他花去一个星期的时间,

远离外界喧嚣,躲在被窝里,

写出了《中国向何处去》。



多年后,回看此文,

杨曦光自己也承认,

其中的态度非常激进,

大有否定、撇弃之意。

但在当时,他将此文刻印80份,

将自己的对整个社会的思考,

秘密派发给了身边亲近的同学。

当时的杨曦光,只是试图,

用一个年轻人理性的眼光,

来看待世界发生的一切,

而不是狂躁地发泄内心热情。

但很快,杨曦光就付出了代价,

其中最为沉重的一个,

就是导致母亲自杀。


母亲陈素


在重点批判该文后,

有人指出,这样的文章,

绝对不是中学生能写出来的,

在他的背后一定有幕后黑手。

这顶帽子最终落在他父母头上。

杨曦光回长沙后已被通缉,

不得不逃窜到朋友家暂避。

而他的母亲因为不堪忍受,

在1968年1月23日自杀。

母亲死后几天,杨曦光才得到消息,

悲痛难当的他本打算逃亡武汉,

结果被同学告密,抓捕候审。

最终,杨曦光被判10年。

一个人最有生命力的10年,

他将在监狱中度过。


杨曦光与妹妹


“我学会了江湖黑话,

知道小叶子是粮票,

大叶子指的是钞票。

我经常与人打赌,

如果能在雪地里赤身裸体,

对方就替我值日一天,

替犯人打饭、打开水。

每次打这种赌都是我赢,

因为没人知道我习惯冬泳。”

在狱中,凭着装出来的不羁,

杨曦光很快就跟牢友们混熟了。

这群犯人里,居然藏龙卧虎,

甚至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

其中不乏教授、工程师。



次年,他到农场劳动改造,

碰到了一群更厉害的“老师”。

白天,大家天没亮就下地劳动,

一直要到天黑才能回到监房,

然后开思想会议,互相批判。

他在狱友的点拨下偷偷学习,

直到大家都睡下了还挑灯夜战,

掌握了英语、高等数学和经济学,

遇到不懂的就第二天向狱友求教。

可以想见,当时的他,

正是求知欲最强烈的年纪,

以至于插秧时还在消化知识,

蚂蟥都爬满脚脖子,

他还在做笔记。



各类学科都涉及斗争,

但数学就不会。他读《资本论》,

用高等数学分析劳动价值论,

无师自通的他,居然自行推导出,

戈森第二定律、层级理论、

纳什议价模型等理论。

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成了杨曦光当时最大的快乐。

得出那些理论时,他兴奋无比,

还以为自己有了惊天的发现,

出狱才知道,别人早就提出了。

有一次,妹妹来看他,

他偷偷将一个包裹塞给妹妹,

妹妹看了,全是对局势的思考。

即便是在非人的劳动环境里,

杨曦光依旧保持着独立精神。



1978年,杨曦光出狱,

没有一个单位愿意录用他。

同时,他弃用“杨曦光”,

改用了自己的乳名杨小凯。

从此,杨曦光如同那动荡的岁月,

被滚滚向前的时间埋葬,不再提及,

杨小凯则很快迎来了新的人生。

不久后,他在印刷厂找到工作,

像他这样的人,不甘于做校对工,

决定报考社科院经济研究员职位,

但没有一次能通过资格审核。



就在杨小凯彷徨之时,

他遇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

对方是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

他被杨小凯的执着和才华打动,

眼看国家用人之际,

不愿意他就此被埋没掉,

想办法让他参加了数量经济学考试。

杨小凯果然没叫人失望,

最终被录取为社科院实习研究员。

原以为人生就此打开新篇章,

可因为高中都没有毕业,

社科院无法给他安排工作。


于光远


转折出现在1981年,

湖南省召开全省招生会议,

武汉大学校长,教育家刘道玉,

早就看中了杨小凯的才华,

希望他能到武大经济管理系教书。

开会期间,省书记毛致用回到长沙,

刘道玉见到毛书记,赶紧说:

“毛书记,我想问你要一个人。”

听了杨小凯的名字,毛书记点点头:

“我知道,他受过委屈,坐了10年牢,

如果是刘老要的人,当然同意。”

就这样,杨小凯进入了武汉大学,

开设了当时颇有争议的课程,

《数理经济学》《经济控制论》。


刘道玉


之所以引起争议,

是因为此前中国,

讲授任何经济学理论,

都是基于马克思系统的,

对西方经济学略有提及,

但全部都是当做反面教材。

杨小凯开设的这两门课程,

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冲击。

好在刘道玉坚决支持他:

“当时在武大,这两门课,

没有任何人能够开得出来,

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上,

只有杨小凯的才华能做到。”

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凭借出色的教学科研成果,

他被破格提拔为讲师。



1982年7月,

美国经济学教授邹至庄,

来到武汉大学讲学,

杨小凯顺理成章担任助手。

杨小凯以数理分析研究经济学,

这种前卫做法令邹至庄十分赞赏,

立马推荐他到普林斯顿大学读博。

就这样,这个高中都没有毕业,

在监狱里学习英语、数理的男人,

跨过远洋来到美国开始新生活。

不过,因未曾接受系统高等教育,

他读书时比别人吃力十倍,

当时他的同学,北大高材于大海,

轻松就能通过资格考试,

他一开始却连课都听不懂,

只能去抄阅同学的笔记,

一直抄到夜里三、四点。



他曾写信对父亲说:

“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

是老人和孩子的天堂,

我要拼命在战场上奋斗。”

为了适应英文教学,

他几乎每天都在苦练,

半学期后,才勉强听得懂课。

1988年,以超人的毅力不断努力后,

杨小凯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开始着手分析一个,

被现代经济学忽视的问题:

分工,与专业化。



事实证明,

无论是天分还是努力,

杨小凯都远高于一般人。

在被莫纳什大学聘为讲师后,

他开始在国际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在权威杂志《美国经济评论》上撰文,

在台湾、香港、德国四处讲学,

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

1993年,《专业化与经济组织》横空出世,

被经济学界评为“盖世杰作”,

他因此被选为澳大利亚社科院院士。

当时他与澳洲教授黄有光合著此书,

杨小凯希望按照字母顺序署名,

黄有光坚决反对:“如果贡献相等,

你要用这种方式排名我没意见,

但是我只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这本杰作是属于你的。”


黄有光


拼命工作中,

杨小凯又出版三本著作,

分别是《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新型古典与新古典框架》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

这意味着他经济学体系的日渐成熟。

特别是《经济学原理》一书,

被学界认为是自马歇尔、萨谬尔森以来,

第三代经济学教科书的代表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

曾赞赏杨小凯对分工的分析,

“这是全世界的最重要的研究,

杨小凯是这里面的佼佼者。”

2002和2003年,布坎南先后两次,

将杨小凯提名为诺奖候选人。

他因此被视为华人里面,

离诺奖最近的经济学家。


布坎南与杨小凯


虽然几经沉浮,

先成了狱中犯人,

又成了学界先锋,

但杨小凯的思想、精神,

其实还是和十几岁时一样。

在国际上获得名誉之后,

他还是把目光落在了中国。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

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等等,

全部都引起了他的关注。

许多人都在高唱“后发优势”,

他却指出了“后发劣势”。



杨小凯说:“一个落后的国家,

在起步后,利用资源和别国经验,

获得一个非常高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它会给人们一种错觉,

让人盲目乐观,拒绝有效变革,

长期这样下去,就走不远。”

几十年过去了,不管是杨曦光,

还是杨小凯,都没有放弃思考。

他从不愿听任外界的欢呼,

而是用自己的智慧调查、研究,

不配合任何一方去高唱口号,

关上门窗,用理性的灯光,

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而这,是一个学者,

最最基本的修养。



可惜造化弄人,

2001年,杨小凯被确诊肺癌晚期。

当时他在国际上名声越来越大,

极有可能捧回诺贝尔经济学奖。

可是死亡已经来到他跟前,

这一次,任有多么超人的毅力,

也没办法走出命运的阴霾了。

在历经了人生的起伏后,

杨小凯成为了一名基督徒。

在身体饱受痛苦的时刻,

他依然没有放弃思考。

因为一个人独立思考,

是上帝给的最好的礼物。



2004年7月7日,

杨小凯与世长辞,年仅56岁。

虽然只有短短20年的学术生涯,

他却为这一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感叹说:
“如果杨小凯没有坐牢十年,

很早就接受系统的教育,

以他的成就,拿个诺奖不难吧…”

但也有人说,如果没有那十年,

他也许不会在非人的劳改中,

奇迹般遇到自己的启蒙者。



从杨曦光到杨小凯,

从狱中人到学界翘楚。

杨先生之所以能一路走来,

不断地冲破层层阻碍,

在短短20年里获得巨大成就,

当然离不开他的天赋与勤奋。

而从这传奇般的人生中,

每一个人所该领悟到的,

是于浪潮中独立思考的精神,

无论人们陷入何等的狂热,

都选择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脑袋,去思。



毕竟,这世上频频缺少的,

并不是力挽狂澜的圣人,

而是个体需要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