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高考已经结束了。
考场外,考试一结束,“最全高考作文题详解”、“高考数学试题名师解析”等大片就接连上演。数学试卷难不难,作文题到底是啥……在围观群众们的关心下,高考试题频上热搜,成了刷屏利器。
对于每一届的高考生来说,高考试题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初次拿到它时的小紧张,一笔一划写下自己名字时的超认真,还有那不答满不罢休的小决心。
当交卷的一刹那,这几张可能改变人生命运的试卷就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1977年10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恢复高考。那一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吸引了570多万人参加。由于报考人数过多,造成了印刷卷纸的纸张不足,最后只能调用了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电影《高考1977》剧照
那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当然,也是仅有的一次高考印刷卷纸纸张不够。
1977年高考英语试题截图
高考试卷特殊的诞生过程也一直备受大家关注。事实上,高考试卷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艰难,而在所有过程中,最最重要的就是
保密,保密,保密!
(重要事情说三遍)。
高考试卷的出题人一般由大学教授、高中老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组成。自主命题省份都会对命题人进行严格的限制,签署保密协议。据悉,有的省份还会将命题人拉到一个山里面隔绝起来,直到高考结束命题老师才能回家。
高考命题的保密级别相当高
高考结束后,所有的命题老师也不能撰写点评高考题目的文章
高考试卷命题结束后,高考试卷的整个印刷过程也堪称一场神秘的“保卫战”。
印刷厂工人同命题老师一样,需要签订保密协议,他们的工作环境更加严格,24小时都有人把守,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更是接触不到。
印刷厂的印刷车间必须安装监控设备和屏蔽设备
高考试卷在启封之前是国家机密,属于最高级别绝密。
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国家保密部门会将印刷封装好的高考试卷交与各地区的考试机构和当地公安机关。这支由公安警车和专门运送试卷的车辆等组成的特勤车队,全程都会有视频监控和GPS定位。
“特勤”车队的原则一是尽快,二是安全
2017年,全国共有7名盲人参加了高考,他们拿到了为他们特别定制的“盲文版高考试卷”。这是继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有盲人考生在高考中使用盲文试卷。
据介绍,盲文高考试卷是由教育部和中国残联组织盲文专家翻译成盲文。全盲考生使用的盲文试卷,它的出题、印制、运输、保密系统等整个流程跟普通的卷子要求都是一样的。
从1952年全国第一次统一高考,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再到如今,高考试卷经历了全国卷和地方卷的“分分合合”。
1952年,新中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实行全国统一命题。那时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
考卷分数的计算也很特别,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或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或系采计分数的科目比例则正好相反。
这种统一招生方式一直延续到1966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中断了10年高考的现实背景,让相关部门意识到需要重新思考高考试卷的命题,必须确保对考生的公平、公正。
当时,考试科目开始进行文理分科,理科考试科目为7科(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文科为6科(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直到1985年,高考改革才将理科7门,文科6门改成了3+2五门。
曾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甘福展示1977年-2016年的高考试卷
其中的变化十分明显
1985年,上海率先尝试自主命题;2002年,北京高考的部分科目不再使用全国统一卷,开始自主命题;2004年,包括广东在内的11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标志着地方卷自主命题真正开始。
自主命题的地方卷使本就牵动亿万人心的高考更加备受关注,
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各省试卷的“地方化”。
以试卷内容为例,各省的自主命题颇有地方特色。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北京的符号》,要求考生既要关注过去的北京符号,也要畅想未来的北京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