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如椽巨笔1
今天,人事一号文为大家推荐的是新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清宪的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一起走进和了解这位以务实和创新著称的领导干部。
建议每个大家都能细细品读他的两句话:
教育的功能是伟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种族、区位、成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
王清宪是我一直在关注的“笔杆子”类型的领导干部。
对目前文稿略有研究的文友都知道,现在的领导讲话稿分为两个“流派”,
一是靠文采取胜,另一个是靠思想取胜,
当然,还有另一个就是能够将两者巧妙融为一体——这类人一般被称为“大手笔”,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并不多。
现在省级以下讲话文章,一般都以文采取胜,这种方式往往更容易得到受众直观和感官上的接受和认可。
但有一些领导干部,却不走寻常路,还是兵行险着,
将文稿的侧重点放在提炼思想,表达观点上,
王清宪就是这一类型领导干部的典型代表。
这类讲话稿往往最难写,
因为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底蕴和精准独到的观点见解作支撑,
完全靠思想和观点夺人眼球,险中取胜。
对战略思想和逻辑思维比较看重的文友,建议学一学王清宪的文章。
1
.超级学霸。
他出生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父亲外出打坯烧窑,母亲在家纺线织布,穷困的生活使其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更深的体悟。
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四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
师从名牌理论权威专家艾丰
;硕士毕业十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
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桂世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他从哲学学到新闻学,又学到经济学,用学习铺就了成功之路,获得了哲学学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三个“学历头衔”。因此,
有人曾评论:他从山西到山东,唯一的靠山,就是书山
。
2
.文章高手。
他有过21年的媒体从业经历,黑龙江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经济部编辑、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等职务,
曾发表《秀木临风》《问彩虹》《阳光下的罪恶》等重磅通讯报道,
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1998年,34岁的他荣获中国中青年记者最高成就奖,并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2004 年,他离开媒体步入仕途,从事文字综合及管理工作7年,
先后担任山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省政府秘书长等职务,实现了由高级记者向资深“笔杆”转变。
他的讲话文章有着记者的特质和学者的印记——
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实用导向,不喜于穿靴戴帽、对仗排比、精雕字词。
此外,他的讲话文章常常直奔主题,直抒胸臆,直截了当,使人惺惺相惜,容易认同和接受他的思想和观点。
他的博士论文后记,也因感情真挚不做作,而引起共鸣,催人泪下,爆红网络。
3
.超能战士。
在山西官场流传一句话:“在运城,要和人战斗;在吕梁,要和钱战斗。”他曾经在运城市当过3年的市长,在吕梁市当过6个月的书记,成为了超能战士——
其一是思想,
他曾将自己的导师艾丰先生的话奉为座右铭:“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成功的关键、第一位的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才是他的才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二是能力,
他不是“贴金”的经济学博士,曾著有《中国房改忧思录》和《资本运营论》两部专著。
其三是思维,
他有大智慧,在主政运城时,主持制定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三个方案”,理清了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被“哈佛中国论坛”邀请,在哈弗大学作了题为"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他还成功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构想,使运城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6%,充分展示出高超的战斗力。
有人还专门研究过他的领导艺术,形成文章《创新型领导研究:从王清宪的领导实践看领导力本质》。正如组织对其评价:“有较高理论功底和素养,又有多岗位锻炼的经历,思路敏捷、精力充沛、为人坦荡。”
2019年,他被任命为青岛市委书记。在2年任职期间,组织党政领导干部集体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开拓思维和眼界,并开展了多次具有影响力的大规模招商引资活动,
形成了“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的强大社会辐射效应。
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
1至7月
青岛
投资增长仍然得到了4.8%,非常难得!
如今,这位曾自述过“我一生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我的婚姻!”的热血知恩好男儿,已升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如何使安徽真正融入“长三角”,这位“超能战士”还有好多的“书
”
需要读,还有好长的路需要大步前行……
王清宪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共121篇66万字,目录附后,请体制内网友根据目录,通过网络单篇查询学习。
博士论文后记:感谢生活
(2003年)
博士论文就要付印了,三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真的就要结束了。
此文作为博士论文的后记,写下了我艰难的求学之路和永远印在心里的往事。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的
第一批学生,
入学时大家第一次见面的那份生分、兴奋以及大家自我介绍时的几分羞怯似乎刚刚发生在昨天,可转眼间,我们却又该各奔东西了。
20岁大学毕业,四年后读硕士,硕士毕业十年后读博士。
从哲学到新闻学又到经济学,不知不觉中步入中年。古人说,40不惑。
这话我正在品味着:
奋斗过,空虚过;得到过,也失去过;岁月滤去了热情的浮躁,增添了理性的沉着;弄懂了过去不懂的世界,而最重大的是弄懂了自己。人生苦短,时空永恒;智者所能有限,钝者所悟无极。百川归海,都是由动到静;万物齐一,皆有苦辣酸甜。
16岁考学使我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走出。
之后,
不断地考啊考,考试这条路引领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教育的功能是伟大的,
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种族、区位、成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对教育总是抱着一种神圣的情怀。对学校、老师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当40岁,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的时候,这种感受愈发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