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北冰洋地处地球最北端,常年被海冰所覆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极成为全球气温上升最显著的区域,海冰体量逐年显著减少。研究发现,西风在前进过程中被冷空气阻挡而形成阻塞高压。阻塞高压的形成会加剧北极海冰消融,也会使入侵中国大陆地区的冷空气增强(如图7)。
(1)请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极增温比全球其他地区都快的原因。(6分)
(2)分析西风受阻后促进北极海冰消融的地理过程。(4分)
(3)请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推演阻塞高压的形成增强了我国冬季寒潮的过程。(6分)
本题以北极为背景材料,以北极增温比全球其他地区都快的原因,西风受阻后促进北极海冰消融的地理过程,阻塞高压的形成增强了我国冬季寒潮的过程为切入点,考查了大气受热过程、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1)请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极增温比全球其他地区都快的原因。(6分)
答案:
全球气温升高,北极海冰融化,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2分)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2分);北极云量和水汽的增加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就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也会向外辐射,其中大部的辐射向下射向地面,即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继续滑动查看】
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极增温使得海冰消融,冰雪反射率下降(即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升温,加剧增温。此外,气候变暖,冰雪消融,附带的蒸发水汽增多,北极云量和水汽的增加——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近地面保温效果显著,增温明显。
(2)分析西风受阻后促进北极海冰消融的地理过程。(4分)
答案:
西风受阻塞高压阻挡无法东进转而北上;(2分)暖湿西风北上导致极地地区温度、湿度增加,加速海冰消融。(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西风受阻,形成阻塞高压(暖空气高压,常呈准静止状态,因阻滞西风运动和附近气旋、反气旋的移动而得名)。在阻塞高压的阻挡下,西风改变方向(这一点可以从图7中得出,故要注意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从东进变成北上,给北极一带带来暖湿气流,导致附近的温度、湿度增加,加速海冰消融。
【继续滑动查看】
注意,阻塞高压是发生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大尺度持续性环流异常系统。在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的长波槽脊发展演变过程中,脊后出现暖平流北上,脊不断北伸,当到达一定的纬度,其暖空气供应会被冷空气切断,使得这团暖空气被冷空气包围而形成阻塞高压。阻塞高压影响大范围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它的长时期持续可以给大范围地区带来干旱或连阴雨,造成气候异常。在冬季,阻塞高压的破坏与寒潮的爆发密切相关。
(3)请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推演阻塞高压的形成增强了我国冬季寒潮的过程。(6分)
答案:
阻塞高压分隔了西风和极地东风;(2分)阻塞高压利于极地东风(干冷气流)南下;(2分)阻塞高压加强了亚洲高压,导致我国寒潮强度较强。(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根据图7所示,阻塞高压与冬季风源地(亚洲高压)处于并列平行的态势。这种情况下,会把南方的暖空气输送到北方,同时把北方的冷空气输送到南方(即北极圈内部出现炎热,而北极圈外的一些地区出现低温)。其中阻塞高压阻挡了西风东进影响(或破坏)亚洲高压的稳定,更利于极地东风的南下。也就是说,稳定且少受暖湿气流影响的亚洲高压更加强大,其接受的干冷气流(极地东风)的能量更大,或者说对极地东风南下的干扰减少(干冷气流势力强大),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冬季寒潮强度增大。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欧洲全称是“欧罗巴洲”,由于其位于亚洲西面,被人们看做是日落之处,故称为“欧罗巴”。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拉丁文“阿非利加”是“炽热的阳光”的意思。北美洲,指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地区,其命名是为纪念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南美洲,指巴拿马运河以南的美洲地区,与北美洲合称为“亚美利加洲”。大洋洲意思是“大洋中的陆地”,而南极洲指位于地球南端的南极大陆及周围岛屿。
太平洋,是由航海家麦哲伦命名的,他在环球航行时,从进入太平洋直至到达菲律宾群岛这一过程中,一直风平浪静,于是他就把这个水域叫做“太平洋”。大西洋,古名为阿特拉斯海,得名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阿特拉斯。印度洋,是由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命名的。1497年,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所经过的洋命名为“印度洋”。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封,所以就把它叫做“北冰洋”。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白 勺
审核 | 利之王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关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动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