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还是做宽?这是个问题。
做企业服务的老板们有一个共同的痛点,那就是“卖艺”还是“卖身”。一开始你提供一种稀缺的手艺,解决了一些企业的问题,然后这些客户“啪”一下拍出几百万,饱含真情的说“你的活真好,我这里还有****好多需求你接不接”,你不接的话白花花的银子就跟你拜拜了,你接下来的话,这些千奇百怪的个性化需求,让你投身进去再难自拔。
客户要的是一劳永逸的打包服务,你想提供的却是可复制的高级服务,这个矛盾搞死了不少创业者。前些年很多做“云服务”、“大数据”、“智能运维”的创业者,做到200人左右的团队、几个亿的估值之后,就悄无声息了。人多事杂,管理难度直线上升、人员效能持续低下、产品能力裹足不前,我称之为 toB 服务的“200人之坑”。(这点值得单独说一篇了)
toC 的服务似乎没有这个烦恼,用户不会拿钱砸你让你卖身,但是我发现这两年 toC 的玩法要向 toB 的企业学习一下了。我最近看到好几个垂直行业的服务,用户量真不小,但每次总是“一波流”,用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张老板说的“用完即走”。再看小程序生态里面几个流量大户,“黑咔相机”、“步数宝”、“享物说”、“小年糕”,DAU 都是大几百万,但人来人往,赚到了吆喝却没赚到钱。
现在这个环境,“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已经过不下去了,获客成本高,用户忠诚度低,按照一个朋友的说法,我们要“一鱼两吃”,甚至“十吃”。
过来一个客户,尽量拉长他的生命周期,从进来到流失,变着法子从他们口袋里掏钱。小程序里抠不出来钱,往公众号上导,公众号里抠不到钱,往群里导。当前的服务时间窗口短,那就给他提供“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当前的服务类型不能满足接触到的人群,那就创造出新的服务来满足他。
例如我最比较熟的两个“报考”类业务,之前都只能在考试季吃一波学生用户,现在给他们提供中学在校服务、留学服务和大学就业服务。我比较熟的一个“众筹”类业务,之前筛选掉了一大批很优秀但不适合众筹的标的物,现在给他们提供会员积分服务。他们从“面向产品”变成了“面向用户”的业务。
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擅长一类技能,企业也一样,有的擅长前端有的擅长后端。有人说我要是在微信里面能搞到那么多流量,也一样能干一个拼多多出来,却没看到黄铮在做拼多多之前创办的“乐其”就是淘宝代运营的前五大公司,他在后端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上也是顶尖的。
现在的创业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不仅要做深,还要做宽,而宽呢又不能太宽。那么什么时候做深,什么时候做宽呢?我想起来阿里巴巴的一个老传统,“逢单出击,逢双练功”,意思是单数的年份做扩张,双数的年份做内功,这大概就是一个做宽和做深的节奏。而每个人的节奏只能由自己把握了。
回到个人的能力上也是一样,一个人做到某领域的前 1%,也许不如另外一个人做到某两个领域的前 10%,两者要是能结合起来,10%*10%,也是顶尖的竞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