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卓越企业家(ID:cess1999) 作者:魏杰 本文为魏杰教授在“卓越企业家学习俱乐部2017迎春恳谈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一、2017年总体经济指导思想“稳中求进”
2017年总体的经济指导思想叫稳中求进。稳中求进的提法就是告诉大家,今年会把困难看得更重一点。因为“稳”放在前边,稳中求进,先是稳,然后才是进,所以把困难看得更多一点。
原因来自于我们自身,目前的结构调整和改革似乎还没有太大的起色。从2016年底的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太大的起色。同时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特朗普上台。有人预计过两件事,第一是特朗普会不会上台?第二是特朗普上台以后对中国怎么样?我知道他会而且一定会上台。特朗普这次上台实际是一堂造反课。特朗普造什么反?造人类社会第二次全球化的反。美国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和所有的精英都被打脸。因为他是一个反常的行为,所以叫黑天鹅事件。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他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
第一次全球化是1750年到1950年,200年时间。第一次全球化是以欧洲国家为主导的,比如英国。全球化的主要遗产就是殖民地,通过殖民地的方式推动全球化。所以第一次的全球化是以殖民地为特征。从1950年开始的第二次全球化是以美国为主导的。
第二次全球化的主要遗产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成就第二次人类全球化的浪潮。在第二次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是后半场加入的。我们是1978年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入到这次浪潮中。因为我们是后半场加入,所以就有许多优势。这就像打篮球一样,我们在人家累得不行的时候上来了。中国是这次全球化中获利最大的国家。所以一旦反全球化,中国就首当其冲。
特朗普对中国动手是必然的,只是方法和时间的问题。比如他一上来就开始警告中国,而且是用很有意思的方式,只是一个不花钱的电话就搞得中国神经兮兮。他跟蔡小姐通了一个电话就走进了中国底线,而且很快又提出南海建岛是违法的。最近即将上任的国务卿又再次喊话,美国对台湾的六条承诺一定要兑现。这就走到了中国核心利益的底线,逼着我们没办法,于是他就跟我们谈了。他将怎么做?就要剪中国的羊毛。在第二次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先剪的是欧洲的羊毛;八十年代剪的是日本的羊毛。现在它们都被剪光了,就剩中国了,而中国在全球化获利后不想被美国剪羊毛。
最近美国有一位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说:现在的全世界就像赌场一样,庄家就是美国,发的筹码就是美元。中国在赌场里是打扫卫生搞服务的,提茶倒水,辛苦了30多年,攒了不少钱,但就是不参与赌博。中国只是不断提供服务,而且服务的很好,攒的钱是越来越多。庄家一直希望中国出手,但中国却一直不出手。因为中国知道,你是庄家,只要出手一定会输。
所以我们估计国际环境不会太好,而且特朗普是一个性格极其倔强的人。特朗普在他的一本自传中写到,他曾经四次破产但四次站起来。有几个企业家能够破产四次而且都能再站起来?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特别倔强而且意志特坚定的人。最近开记者发布会,记者要提问题,他不让提。他说,你们净报假新闻。他很倔强而且根本没有什么风度,但又很无所谓。这就很麻烦,因为他不按常理出牌。我估计可能先是贸易战。如果中国在贸易战中没有让步,他真的可能会挑动中国的最核心利益台湾。
我估计今年的内外情况总体都不太好。反全球化是美国挑头,全世界都对中国开始了,欧盟国家、美国、日本都宣布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2001年签订世贸协定,在15年之后就是天然的市场经济国家。结果时间还没到,它们就宣布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
如何征税?就要选一个参照国,参照这个国家来征税,结果就选了新加坡。新加坡的成本肯定比中国高得多,中国怎么可能有新加坡那么富有。接下来就是认定中国搞倾销,就要搞反垄断。15年之后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全球都在反中国。
中国现在的国际情况挺头疼,而且中国内部的调整还没做完。大家都觉得现在钱不好赚,日子很难过,没有几个说日子好过的。这是因为我们内部还没有调整完,外部反全球化又开始。中国现在讨论如何应对,能不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第三次全球化,所以习近平主席飞到瑞士去参加会议。我估计中国会不断地推动全球化。第二次自由贸易的全球化肯定是不行了,第三次全球化能不能成功还不得而知。
2017年中国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提出稳中求进。稳是第一位的,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稳中求进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稳什么?哪些能稳?另一个是进什么?哪些能进?
二、稳什么?
1、稳通货膨胀。
所以通胀压力在2017年就会显现出来。因此要稳住通胀,CPI不能超过3%,PPI不能超过5%。现在其中一个已经超过了,另一个很快就会超过,因此决策的压力就比较大。同时我们又处于调整期,还是需要货币的投放,但是又不能让通胀太高,难度就比较大。
今年怎么来协调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满足市场对货币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胀不能上的太快。这就要看操作的艺术水平怎么样。今年可能会适当收紧货币,因为通胀压力比较大。我去年10月份说:搞企业的可以提前购买原材料,因为2017年肯定会涨,资金可能会比较紧张。利率相应的要大,因为货币紧张。企业2017年的困难会更大一些,因为企业最害怕原材料涨价,PPI恰恰涨的很快,超过了5%。原来预计PPI去年12月底是4.5左右,但实际情况是5.1,涨的很大。一旦收缩货币,货币就会紧张,利息就会大,成本就涨。所以2017年企业经营的压力会更大一些。
按常规来讲,我们今年应该适当的让货币再宽松一点,因为我们在调整结构,在改革。但是通胀压力又这么大,导致的结果就是收紧货币。货币收紧会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无论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还是融资成本上涨都对企业不利。
2017年的日子估计会比2016年还难过,因为2016年还没有应对通胀的问题,货币基本上比较宽松。2017年应对通胀就不得不收紧货币,从而导致原材料价格高,融资成本也会高。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经营的困难。稳通胀就是指今年不能让通货膨胀,不能让CPI上涨到3%以上,不能让PPI继续维持5以上。今年的这个情况比较特殊,稳通胀成为第一件要做的事,一定要稳住才行。这是稳中求进中“稳”的第一件事。
2、稳外汇。
外汇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汇率;一个是外汇储备量。
去年10月份以后,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非常大。汇价不断在变,同时外汇储备也在减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到底保哪一个?不可能两个都保,是保汇率,还是保外汇储备?去年10月份以来一直摇摆不定。我当时的判断是,会保外汇储备,不保汇价,所以建议对外投资企业赶快多换外汇。
我的学术观点也是保外汇储备,不用保护汇价。汇价的波动取决于两种情况,一个是我们自身的情况,另一个是美元。我们自身情况没有变化也可能导致人民币贬值,因为美元情况的变化。这次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就是美元加息。美元加息让所有货币对美元都贬值了。我们是3.5%,日元是10.5%,欧元是7%,英镑是8%。我们是贬得最少的。既然贬值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那就不要保汇率,否则就要消耗外汇储备。
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3万亿了。如果不保外汇储备量,麻烦就更大。汇率不用保,该贬就贬,贬值反而有利于中国出口。贬到一定时候,美国就会着急,所以只要保外汇储备量就行。我们算了一下,美元的指数最高会到110,到了110以后就自动回落,而且是一直的回落状态。美国和全世界都着急了,因为所有货币对美元都贬值。最多到110,现在是103,顶不住。我们估计人民币对美金会贬到1:7.15。如果真要贬到1:7.3,美国就急了。所以保外汇储备是对的。再说人民币的贬值是美元加息引起的,管它干嘛。
如果要保汇率,那就得消耗外汇储备,需要不断买才能把汇价稳住。这反而会给特朗普口实,中国操纵汇率。既然2015年8月11日汇率改革完成,汇率由外部的供求关系决定。所以2017年在稳外汇问题上基本已经定下来,是保外汇储备量,而不保汇率。既然汇价保不住,那么外汇储备量就要保证在3万亿以上,这对中国有好处。
稳的第二件事是稳外汇,就是稳外汇储备量,方向基本已经清晰了,只是企业一时适应不了。针对人民币贬值,大家应该有思想准备。
3、稳定资产价格。
稳定资产价格也叫抑制资产泡沫,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我们的资产价格主要包括两种,一个是股价,一个是房价。CPI是消费价格,PPI是工业品价格。股价和房价是资产价格。稳定资产价格就是我们所讲的抑制资产泡沫,资产价格不能涨的太快。2017年稳定资产价格的重点不是股价。股价在2017年不会出现太大的上升,因为2015年发生股灾,被打了一巴掌,还没忘记疼。股市要上的时候,保险资金入市,刚进来就被挟制住了。全世界的保险资金都可以进入股市,而且很正常。巴菲特炒股票的关键就是因为他下面的一家保险公司。险资进入股市可以做长期投资,所以稳赚不赔。
保险资金实际上没有成本,所以保险资金进入股市是对的。但是中国的框架没制定好,是短进短出,成了炒股票,因此决策层就有点紧张。证监会之所以对这件事反应这么强烈就是因为,2015的这场股灾实际上是银行资金场外配资进场。险资一旦被弄住,股市泡沫在2017年就不会爆发。这样一来,市场泡沫就不在股市,因为股价不可能涨得太多。因此2017年稳定资产价格的重点是房市。
评价房地产泡沫有一个重要指标。大家买房子有三种目的。第一是为了住,叫刚性需求;第二是为了投资,以后收房租,叫投资性需求;第三是为了炒房价,叫投机性需求。买房子分三种需求,刚性需求、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这三种需求在购房系统的比例就反映房价的泡沫大不大。2007年以前,75%的买房是刚性需求。去年10月份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75%的买房是投资型需求和投机性需求。既然买房不是为了住,最后就可能会产生巨大泡沫。房子的泡沫大不大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即房子的供给不能超过刚性需求,一旦超过刚性需求就说明泡沫产生了。一旦泡沫被刺破,麻烦就比较大。
其中的关键就是对供求关系的判断,即房子的供给和刚性需求的关系,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子之所以有投资和投机价值就是因为它能住。如果房子一旦多到大家不愿意住的时候,泡沫就破了。现在中国一线城市投资或投机占的比例到了75%,这说明泡沫正在形成。因此必须要防止泡沫继续吹大,但是这个泡沫又不能刺破,因为一旦刺破就不得了。现在的房地产跟我们整个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人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这句话难听了一点,但是可以用紧紧连在一起来形容。
从五个方面可以说明经济和房子连在一起:
第一是经济增长。现在每年经济增长的20%多是房地产贡献的。房地产一旦出问题就真不得了。
第二是金融风险。房地产是杠杆率最高的产业。现在105家房地产上市企业的负债率是四万多亿人民币,恒大的负债率是98%。如果房地产出事就会转变为金融危机。
第三是就业。房地产背后是建筑业和建材业,而建筑建材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一旦出问题,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第四是地方财政。现在好多地方政府已经不是税收财政,而是土地财政,靠卖地而生存。房地产一旦出问题,地方财政就会出事。
第五是全体老百姓。房价跌就等于人民的财富缩水。中国老百姓一生的主要财富表现为房子,房价波动涉及到所有人。
以上五个方面说明房地产和中国经济是连在一起的。一方面是泡沫不能继续吹大,另一方面又不能刺破。在这中间要形成一个平衡点,难度比较大。
我们现在老关注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在1985年,在1990年被刺破。1988年和1987年,我在日本待了两年。1990年泡沫破了以后,我又待了半年。我亲身经历过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被刺破的场景,到现在为止还走不出来。
日本之所以短期内形成房产泡沫,第一是因为信贷宽松。从1985年开始,日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钱多了不知该往哪里投资。这个时候银行就找有钱人,你们买房子、买地、买不动产就抵押在我们银行,我们银行按抵押资产的70%放贷。于是所有人都开始不断放大自己的财富。买房买地之后抵押给银行,拿到70%贷款就再买房子。这种买房子的行为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投资、投机的需求。拉动房子需求的是信贷宽松。
第二个原因是外资。美国在1985年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广场协议就是美国剪日本的羊毛。广场协议里面的重要一条就是,日本保证日元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升值5%。因此大量外资拥入日本,每年什么事不干就有百分五的收入。这些资金进来之后只买房子买地。外资大量的买房买地又把这种投资和投机的需求拉起来。这两大力量拉动了住房需求。日本这个时候只好修改建筑法。日本的建筑法规定:不能把旧房子炸掉盖新房子,尤其是东京、大阪这些城市。当时为了满足住房需求就修改了建筑法。建筑法修改以后,大量房子供给就出来。拉动房子的两大需求不是刚性需求,但是大量房子确实被供给出来。
到1989年的时候,日本精英们就发现要出事。他们建议日本决策层应该赶快收紧信贷。日本先收紧了信贷,但没想到却把股市的泡沫刺破,大量上市公司亏损甚至破产。上市公司一亏损破产就要卖房子。就像中国最近的上市公司一样卖房子,卖不动产。紧接着外资要撤走,因为1990年的升值预期到了。外资要走了所以也卖房子,外资大量抛售不动产。这个时候不知道谁出了个馊主意,日本实行房产税,即房子多的人得交税。于是个人也开始卖房子了。上市公司、个人、外资全部都卖房子,房子的供给超过了刚性需求,所以泡沫被刺破了。
决策层对房产税一直很谨慎,因为这是个双刃剑,有可能把泡沫刺破。但是有人不知道轻重缓急不断地喊,所以政府一直在摇摆。日本就是因为房地产税把泡沫刺破的。我们会不会呢?北京现在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还有多少刚性需求?我们对北京户籍人口做过调查,每家平均有四套房。如果一起卖房子会是什么格局?房产税为什么迟迟不出台?因为有日本的前车之鉴,而且我们现在不知道房子超出刚需多少。一旦出台房产税,大家就要卖房子。企业、个人都卖房子,很可能会远远超过刚性需求,泡沫就会被刺破,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现在资产泡沫的重点是房地产。房地产泡沫不能刺破,也不能继续吹大。
我最近和清华的一个学生瞎聊天。我说:你小子不好好学习,天天晃荡,出去以后怎么办?你的收入还不够买房子,怎么行?他说:老师您错了,我有房子。我爷爷奶奶死了,房子就给我,差不多有200平方米。我爸妈一死,房子还是我的。他们跟我们这代人不一样,他们可以继承财产,不用去买房子,因此他们不想这个问题。到了这个阶段,房子的供给得多大?所以我们很担心。如果供给继续拉大,到那时候供给太超过刚性需求,麻烦就挺大的。
现在挺矛盾的,一方面不能继续吹大泡沫,另一方面刺破泡沫又不行,是一个挺艰难的选择。没办法只好限购限贷,这是唯一的办法。限购限贷限的对象都是买三、四套房子的人。按规定北京户籍可以买两套房子,再买就证明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投资和投机。如果把这种需求拉起来就不得了。
开发商讲:既然大家买房子,那政府就大量批地吧。如果每家都是五套房子,泡沫破了谁负责?开发商把钱赚跑了,老百姓怎么办?所以还得想办法限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只好限购限贷。但是很难限,因为中国人已经没有底线,比如离婚买房子。婚姻多神圣,怎么可以为了买房子而随便离婚。现在为了买房子什么都不顾。
我在杭州就见过很多因为买房子而离婚的。那些人已经有两套,还想再买,只有离婚。人们在这个条件下是控制不住的,这个利益导向是必然的。就像股市已经不敢进了,但是照进不误,只有一巴掌打过来才清醒。但是房子不能打这一巴掌,一打就出事。股市打一巴掌可以,但是房市不行。泡沫不敢刺破,一旦刺破谁都受不了,没办法只好磨。让别的产业渐渐代替房地产业,淡化房地产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慢慢实现一种软着陆。
我估计,2017年的重中之重是稳定资产价格,重点将是稳定房价,不是股价。房价要稳定,既不能把泡沫撕破,也不能继续把泡沫扩大。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限购限贷,追究地方责任。
因为谁都清楚这个问题不好处理。准备用五年时间完成房地产的软着陆,即2016年到2020年,泡沫没刺破而且又平稳下来。这实际上就是给房地产五年的调整期。我跟许多地产商讲:别拿地了,能撤就撤,价格一旦好就卖。现在不是买的时候,而是卖的时候。谁都知道这个数字总有一天会显现出来,超过了刚性需求,麻烦就比较大一点。
比如北京就严厉控制户籍人口,再加上搞京津冀一体化。什么是京津冀一体化?就是去非首都功能。首都功能就是四个中心,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文化中心、科学创新中心。这四条之外都不是首都功能。
第一,首都不是经济中心。北京现在不适合创办企业,有四、五千家企业得搬走,现代、奔驰都得搬走。奔驰打官司说:当时拉我来时没说让我搬走,我刚建好就让我搬走。对不起就得搬走,因为北京不是经济中心。下一步将会对央企总部动手。三峡公司把总部放在北京干嘛?搬回三峡去。凡是重组的央企,只要有一个机构在外边就都以外面的为中心。我估计许多央企可能都要迁出北京,很快就会动手。
第二,首都不是教育中心。北京的许多大学得搬走,只留搞科学研究类的大学。北京2017年的招生数量和去年相比压缩10%,外地生源压缩10%。北京大学已经正式宣布取消了所谓继续教育的本科学历。北大、清华不会搬走,但是扩大就不行,一寸土地都不给,在外地办分校可以。北大在深圳办分校。清华大学的机械系想扩大就在天津滨海新区办机械学院。在北京就不行,因为这里不是教育中心。
第三,首都不是医疗中心。现在到北京看病的80%是外地人。北京所有的好医院在北京一律不准扩大,但可以在外地办分院。在北京不行,这里不是医疗中心。北京市政府和市委都搬出城中心,搬到通州去了。那里不叫首都服务中心,而叫北京城市服务中心,不是首都。北京和首都不是一个概念。首都在北京,但北京不是首都。
各地房地产投资的情况来自于这个城市对供求关系的判断。供求关系是房子供给和刚性需求的关系。凡是人口聚集度仍然很快的城市,房价还会继续有上涨空间,但是人口和经济停滞的城市就不可能。
我估计,黑天鹅事件会在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出现。建议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是要警惕一点。因为这次的调控和前几年的控房价不是一个概念。前几年从来不谈资产泡沫,房价太高,人们承受能力不够。现在是按照资产泡沫来控制,而且强调房子是住的而不是炒的。这说明思维模式已经调整,建议大家关注这一点。
4、稳实业。
目前实业的压力非常大,破产倒闭的压力非常大。实业压力大的原因更多的是产能过剩。既要去产能,还要能稳住才行。单纯强调去产能,稳不住也不行。除了产能过剩之外还有所谓的互联网+的影响。到商场看一下,除了吃饭那层,别的层基本没人。许多人没有工作了,现在一个手机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我的秘书最近就很紧张,老问我:什么时候不要我?过去需要他买机票、订车票,现在手机一点就行,他没事干了。北京过去的机票代售点都没有了,好多实业面临巨大冲击。产能过剩再加上这种技术的冲击,实业真有点受不了。
西方国家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上比我们早的多得多,但是为什么不做?因为要考虑就业和实业的承受力。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连饭都不做了,点一下就送来了。这样一搞之后,很多人就没事干了。想要生存就得降价,一降价就赔本,所以各种招数都出来了。因此还得想办法稳住实业才行。
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处理上,我们还得适当的想个办法。产能过剩主要是用三个办法来解决。
第一就是让一部分产能转向国际。中国与世界产能合作,因为我们国家20%左右是现代产能。福建的曹老板到美国去办公司、办企业,因为他的技术是一流的,而且美国的成本、税收都比中国便宜。这种企业家要让他走,不能控制,而且不让走也不行。一部分产能真的要走出去才行。
第二就是要去掉一部分僵尸企业。央企的僵尸比例太大,许多央企是僵尸企业。只要僵尸企业存在,产能便永远过剩,效率又很低。还有一部分企业需要推动升级换代,产品不升级不行。这次去泰国参观正大。正大真做得很精细,而且越来越精细,是从源头上开始控制。未来有一部分好的企业会留下来,要让这部分企业升级。我们对传统制造业和实业不能一味地采取放任的办法,还得想办法稳住才行。
第三,股权投资也要尊重创业者。现在都没人做实业了,因为很累,回报率很低,风险很高。大家都去做金融了,现在中国的金融类公司越来越大。
最近一位商业地产商从地产退出来,用50个亿搞PE,就是搞股权投资。股权投资也要尊重创业者,不能老去揩油。人家辛辛苦苦办公司,你动不动就拿走了,这也不行。现在有钱就是大爷,资金紧张怎么办?只能让他进来,但是他又不会搞这个事情。因为PE这种投资公司根本就没人经营班子,是纯粹的股权投资。该如何处理这个关系?现在的PE公司要求的回报率还挺高。这怎么可能?所以必须适当保护实业才行。实业公司可以直接上市,不要让PE包装去上市。我估计,2017年会想办法稳住实业,不稳不行。
5、稳金融风险。
现在金融风险压力很大,不能让它爆发,要稳住才行。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位置上来。越强调什么的时候一定是这个事情要出大事了。中国经营风险的爆发点是债务风险,债务风险很大,会转变成金融风险。
债务有三种债务,一种是政府债务,一种是企业债务,一种是个人债务。个人债务不是太大。去年七、八月份的新增贷款基本都是个人买房子,算一下也不大。政府债务无所谓,反正不会破产。
现在主要是企业债务,企业债务不能再增加了。现在企业债务太大,如果继续放任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要进一步减少企业债务。欠债还钱,企业赚了钱才能还债,才能减少债务,不能拿嘴吹,应该让企业赚钱才行。因此防范企业债务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企业赚钱。
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两个办法赚钱,第一是减税。税减了,企业利润就增加了,利润增加就能还债了,所以必然得减税。最近为是否减税折腾了一大顿。曹老板讲税太重,我觉得很正常。
十三五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减税。2015年减5000多亿,十三五减3.6万亿。既然不高那减什么税?税就是高,得承认才行。不减税,企业利润不能增加,无法还债,债务就降不下来。只有还钱才能把债降下来,所以必须减税。我估计,讨论一段时间之后还得减税。
上次李克强总理举行企业座谈会,华为的任正非先生参加了。李总理就问他:咱们这次营改增,税到底减了没有?任总说:反正能抵扣的都减了,好多不能抵扣的不能减。比如我买了10斤豆芽,他不给开发票,我就没法抵扣。李总理说:你的例子太极端,你不能整天买豆芽。任总说:我算过账,如果华为按照减税的条件把税减掉就需要200人做这件事,但是这200人的工资比减的税还多。企业家是算成本和收益的。我可以抵扣,但是需要200人来做这个工作,结果工人工资比减的税还要多,那我就不做了。
任总的意思就是减税的程序或手续太繁琐,你们要改进才行。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梗阻现象太严重。
我们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防范经营风险的重点是企业债务。企业负债不能太高,债要降下来,只有赚钱还债才行。而赚钱的一个办法就是减税。
特朗普承诺上台以后要大幅度减税,这哥们可能真干。我们过去总说美国是资本家代言,现在根本不是代言,而是资本家当总统。特朗普开了一个重要的先例,企业家治理国家。我们要注意特朗普现象,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一个起点。如果他真能干好将会开创一个新时代。他的团队全是有钱人。特朗普不要工资,他的团队都不要工资,就是为社会服务。
我估计特朗普会大幅度减税。减税的结果就是美国政府负债,得让别人给我拿钱。日本得多给我钱,因为我保护你,我得收保护费。韩国也得交。中国要我让一点步,但是也得拿点钱。他会从这个方向去搞,会开创美国一个新的想不到的时代。减税的风口一开,我估计对中国有压力。
企业赚钱的第二个办法是降低成本。现在企业的成本太高了,劳动成本得适当降低。既然国家收这么多税,社会保障金不交都行。既要交税还要缴社会保障金,这怎么行?收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缴社会保障金。政府只要做好四件事就行,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基本社会保障。《劳动合同法》真的要赶快修改。
我估计2017年必须减税、降成本。只有降成本,企业才能赚钱,才能还债,债才能降下来。我认为决策层的思路已经清晰了,就是怎么操作的问题。
三、怎么进?
1、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
要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推动民营经济再次快速发展。现在民营经济在国进民退的压力下基本上没什么积极性,移民的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移民的原因是担心财富安全。在这种条件下,要重振他们信心的前提是要解决他们的财富安全问题。
我们在2016年12月匆匆忙忙推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在这个文件推出的第二天,高法就推出了配套的文件。文件涉及到八个方面的问题,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我们要像保护公共产权一样保护私人产权,要平等保护各种产权,平等保护私人产权。文件第一次提出不要把经济纠纷动不动就上升到刑事案件。民营企业与国企做生意,民营企业赚了,国有企业赔了,不能把这种事叫侵吞国有资产。过去定性为侵吞国有资产,实际上不是这回事,这种案件可以重审、再判。
下一步可能在这方面要不断地推出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房产70年到期怎么办?大家都很着急。温州有批房子20年期限到了,国土资源部回复“两不两正常”。“两不”是不用再申请延长期,不用再交所谓的土地出让金。“两正常”是正常登记,正常交易。所以房产在70年到期以后还是你的,连土地出让金都不用交。因为温州事件代表了全国未来的方向,要保护产权,所以在保护产权方面可能会陆续出台一些办法。虽然文件没有讲取消原罪的问题,但实际上就是既往不咎。
我觉得对产权保护文件的宣传还不够。我感觉这比1978年农村包产到户都有作用,都要有意义。因为这是第一次提出私人产权神圣不能侵犯。我建议大家认真看一看关于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文件,尤其是高法所公布的配套文件,这对保护自己有很大作用。2017年在这方面是向前推进的状态。这是“进”的第一件事。
2、推动国有企业的混改。
国企的混改在2017年要有很大的动作。混改不仅是竞争性行业,而且垄断性行业也可以搞,比如电力、电信、石油、石化都可以搞。
我们经常在混改中讲两条,第一是国有绝对控股。结果搞不成,因为有人不愿意国有绝对控股。怎么办?股东大会定就行了。第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一个企业在开会制定章程的时候,中小股东投票反对这条,所以取消了。因为董事长不是党员,不能专门派个党员来给中小股东开会,所以把这条就去掉了。章程里面有一条坚持党的领导,董事会把这条去掉了,因为是股东的意见。
我估计2017年会产生许多黑天鹅事件,中国人还是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混改将在2017年逐渐推开,能够有所“进”。这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所以在混改方向上要进一步推动。
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从北京到上海的那些路都是我的。我很震惊,公路已经被好多基金收购了。现在的中国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只是许多人不知道。美国的基础设施基本都是国家的,所以不要钱。
英国的是属于各种家族,比如天然气属于哪个家族,煤气属于哪个家族。中国未来可能是属于各种基金,而不是某个家族。所以混改是挡不住的,因为不改就没办法做。该怎么改、章程怎么定不是你说了算,而是由股东大会投票决定。
过去有一句话是,国有企业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这句话现在不讲了,改成国有企业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执政基础。这样一改意思就不同了,因为还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执政基础。最近有一系列的政策在修改,比如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现在变成了做大做强国有资本。估计下一步还会有不少的调整,逐渐在调整。混改在2017年可能还真能做一点事。
在现在的几千家上市公司中,国家绝对控股的是极少数,大量的上市公司没有绝对控股股东。这就为下一步的混改带来很大的方便。金融改革的速度也很快,比如基金类就不断产生壮大。现在一个重要的力量就是基金。个人财富是有限的,企业财富是有限的,但是基金是强大的。由此混改可能在今年会有一些突破。
3、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2016年出问题最多的是金融类,线上公司和线下公司在2016年出了许多问题。以E租宝为代表的几十家线上公司都出事,线下公司的重灾区是上海,估计涉及的资金金额应该在两三千亿以上。这并不表示我们的金融改革有问题,而是改革过程中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再加之我们的思维还没调整过来,认为中国现在和过去一样,还是一个回报率很高的国家。
人家告诉你有30%的回报,你就特高兴。现在做什么事能有30%的回报?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个是骗子,一个是毒贩。因为思维没有调整过来,所以金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包括线上线下。但是金融改革的方向是对的,金融改革还会进一步向前推进。
金融改革在2017年还会不断进步,比如非银行金融的基金、保险、证券会进一步发力。我在2016年给好多企业建议要拿一个牌照,就是保险。保险牌照是很有意义的,保险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出事的时候宁可保保险公司也不保商业银行。
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破产了,但是国家保了保险公司,因为它有社会保障的功能。险资在某种意义上是成本最低的一种资金,没有兑付之前都可以使用,成本是很低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出现,尤其是大量非国有的保险公司开始产生。所以基金、保险、信托会继续放,不会因为去年出点事就会收,还会进一步推动。
现在找我喝茶的绝大部分是基金公司,他们有钱却不知道投在哪里。他们不是讨论企业怎么经营,而是讨论钱往哪里投。民营银行现在放得很快,但是人们的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非银行金融。我估计2017年还会进一步发展。
中国社会不是某些人想怎样就怎样,整个方略要符合这个方向才行。中国社会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一种新型的经营组织开始产生。国家控制国有银行意义不大,这也促使监管部门也得变化。我们现在是分业监管,上市公司有证监会、银行有银监会、保险公司有保监会。有的人各种牌照都有,既有商业银行牌照,也有保险牌照,还有信托牌照和投行牌照。现在是金融控股公司走向混业经营。
如何监管?我们的金融监管部门在2017年也得变化,要从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因为现在都是混业经营,无法分业监管,也监管不了。中国的金融改革已经停不下来了,会继续向前推进。
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谁也控制不住,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前景。建议大家在未来的方向选择上,一定要仔细琢磨一下在金融方面怎么介入的问题。现在单纯搞实业不行,未来好多企业都会走向投资公司类型。你现在也许除了实业之外还有一些金融或者别的投资,但总体上一定是产业公司而不是投资公司。中国产业公司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比如华为未来的运作,一定是大的投资公司下面有各种产业公司,也有各种各样金融类的公司。
建议大家能够适当地注意一下现在的这些变动,金融改革在2017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金融改革还会向前推进,还会有机会,还会有机遇。由于现在许多政府退出具体的经营活动,好多政府控股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都卖了。这就给好多企业带来一个很好的机遇,能够逐渐进入到金融领域。
4、要迎战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是殖民地,主导方是欧洲或者英国;第二次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遗产就是自由贸易;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就是全球配置资源,是技术、市场、资金、劳动的全球配置。比如有些技术在美国没用,但是在中国就有用。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一个小小的技术可能会带来巨大收益。有的技术在中国没用,但是在别的国家有用。实现全球配置资源的过程就是第三次全球化的浪潮。中国要迎战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走向所谓的全球配置资源。
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不再是自由贸易和进出口问题,而是全球配置资源。
我前几天见到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复星集团已经基本走向全球配置资源,在海外用4000多亿美金收购了西班牙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资金很充足,有钱。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有钱就投资,于是把保险公司的资金拿到中国来投资。海外的资金很便宜,成本非常低,尤其险资的成本基本为零,而中国有巨大的商业投资机会。在全球配置资源在未来将有很大的意义。
比如中国的粮食不能继续保护价收购,否则中国粮食就没办法走向世界,未来一定是要走向全球化才行。全球粮食类的加工制造企业已经开始琢磨要进入中国。我们吉林省的玉米太多了,有人来帮助解决问题,大的全球性公司都可以进来。
全球配置资源是一个新的全球化浪潮,中国要迎接这次浪潮。马云和特朗普会谈,马云要给美国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马云主要针对的是美国的小企业,这些美国小企业的产品可以在阿里巴巴网上卖给中国人。当马云敲钟的时候,美国小的农产品企业特高兴,因为可以通过这个网站进入中国市场,等于是全球配置资源。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进入别的国家的市场,也是全球化。
最近我去老挝,居然有150万中国人在那里,基本都是湖南人,我很震惊。我发现我们的村镇都是一窝一窝的,中国人很勤奋,能干事。只要走向全球配置资源,打开国门就是新的机遇。建议大家关注全球配置资源。这是一个新的全球化浪潮,未来将有很大的意义。
5、寻找新的增长点。
因为过去的一些增长点基本饱和了,所以得找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十三五规划已经讲清楚了,中国未来10年内的新增长点主要在三个方向上。第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未来的新增长点。
战略性产业有八个要点:
第一是新能源。新能源属于战略产业范畴,水能、生物能、地能、非风能、太阳能、核能都属于新能源范畴。我最近发现地能技术进步挺快。虽然现在地能发电的技术还没突破,但是地能代替空调的功能实现了。我上次去全国工商联总部开会,那栋大楼就是采用地能。夏天的空调和冬天的暖气来自于地能,不是天然气。现在北京许多农户都开始走向地能,因为房子最容易实现地能,成本低多了。当然也有一些反抗力量,比如煤炭这种传统能源就不愿意。我最近和一个领导同志去鄂尔多斯,鄂尔多斯的同志告诉我们:你们别搞新能源。鄂尔多斯的煤很多而且很便宜,地下的煤按照现在的办法挖可以挖700年,不用急着搞新能源。这位领导说:你们应该学一点人类发展史。石器时代结束不是因为没有石头,而是人们发现了铁器技术。技术不能因为还有煤就不进步。煤炭可以搞煤转油和煤转气,还可以继续发展。煤转气和煤转油的技术在西方国家70年代就发现了,技术早就成熟了。人家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搞?因为对环境的破坏太大,得不偿失。时代变化很快,千万不要用老眼光看待问题,新能源很快就成为现实。德国已经正式提出到2030年将放弃化石燃料。只剩14年时间了,能这么快吗?可是德国已经提出来了。
第二是新材料。习总书记之所以在曼彻斯特大学看了新材料实验室的原因就是,新材料在未来会很厉害。剑桥大学已经用石墨烯生产电池,充一次电可以跑440公里,可以连续充电2000次。我这次去深圳华为看了一下,华为的石墨烯电池也取得重大进步。这些新材料都发展很快,新材料是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
第三是生命生物工程。生命生物工程未来的市场是巨大的。我前天在郑州才知道,咱们有一个人把加拿大的生物技术引进来,就是一年四季都不会落叶的植物。中国北方一到冬天就光秃秃的,需要景观植物,所以他引进了不落叶的冬青。冬青很有意思,上面是红的,中间是绿的。我最近才知道,现在肝脏可以打印出来。当然还没有给人安装,只是用来做物理实验,也就是药物试验。新药出来可以用它来做临床试验,因为直接给人使用会不安全。未来的人类器官打印并不是遥遥无期。
第四是信息技术。腾讯公司的微信就是移动互联网的突破,现在市值已经超过了马云。这种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所以移动互联网成为重点。
第五是节能环保。中国每年的废水处理差不多有近万亿的市场价值,但是我们搞不出来。化工废水和医疗废水都处理不了,就排到地下,土地都重度污染。如果能够完成得有多大的市场价值?
第六是新能源汽车。董小姐最近要收购珠海一家搞电池的企业。珠海这家公司的技术来自于美国。这个技术在二十年前就出现了,人家为什么不搞?我认真听了北大几位教授的发言才明白,这种电池技术只能搞公交车或者大轿车,因为电池的体积比较大。要从深圳跑到广州,估计车屁股后面基本都是电池。搞小车不行,最多搞大轿车。能不能成功?他们的判断是比较危险。提请大家注意一点,你们现在除了学一点经济学之外,还要注意一下世界科技变动方面的动向。新能源汽车是必然的。
第七是智能机器人。智能化已经是一个新方向。参加乌镇的互联网会议时,问那几个搞互联网的同志,你们是不是该退休了?你们这一代已经结束了,该轮到我们这一代了。智能化和机器人在未来都有很大的空间。
第八是高端装备。我们国家在高端装备领域很短缺,有很大的机会可以进去。新增长的第一个增长点就是所谓的战略新兴产业。建议大家要关注这些新增长点,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市场价值非常大。我们算了一下,战略新兴产业搞起来会给我们每年带来的GDP总量应该在36万亿以上。36万亿是什么概念?我们2016年的GDP总量可能是71万亿,一个产业就带来36万亿。新增长点会有很大的前景。
一个重要的新增长点是服务业,服务业将成为新增长点并且有很大的空间。消费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服务、精神服务都很有空间。消费服务有六个组成部分。餐饮与商贸、医疗与健康、养老消费服务、儿童消费服务、家政消费服务、交通信息消费服务都很有前景。
最近国务院明确放开了养老消费服务。养老消费保障和养老消费服务不是一个概念。养老消费保障是讨论政府养老的地位和作用。养老消费服务是一种服务业,可以全面由社会资本投资。
最近商务服务有两个方面是我没想到的,一个是家族财富管理,属于商务服务业范畴。现在家庭财务管理有很大的空间。许多人有点钱专门找人打理,因此出现家族财富管理的业务。
还有一个商务服务最近发展很快,就是所谓的园区管理服务。未来政府不再建园区,都是企业化,由企业专门建园区,可以“拎包入住”。大量的中小企业需要园区服务,园区管理服务成为很重要的内容。生产服务业中的外包服务发展也非常快。现在服务业是一个新增长点,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推动,非常有意义。
你们未来是不是可以投资教育?最近在教育投资上松动了。一个是鼓励企业办大学,另一个就是要建立一大批民办的大学。不是简单的民办大学,而是要冲击世界一流的大学。
首先办的就是西湖大学。西湖大学是民办大学,浙江省政府给了2000多亩地。我们清华大学的一位副校长现在是西湖高级研究院的院长,也就是西湖大学的前身。西湖大学先创办研究所招博士,最后再面向社会召本科生。西湖大学有四位院士、两位企业家、一位经济学家给习总书记写信,建议创办这种大学。其实哈佛就是这种大学。这种大学现在已经开始运作,你们也可以参加。再一个就是海外的名牌大学在中国办分校。比如以色列工学院在广州已经奠基,斯坦福准备在深圳办分院,纽约大学在上海已经办了分校。
教育投资在未来是个大的方向。各种基金可以投资教育,因为这种服务业的需求非常大。中国是人口大国,这种服务有很大的前景。建议大家关注这些新增长点。
中国的经济一方面困难很大,但是增长点也很多。许多新增长点在未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找新增长点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2017年仍然会出现许多黑天鹅事件,比如腾讯的市值就因为一个微信就超过了马云。不知道今年还会出现哪些东西,因为一出现就是非常庞大的市场。鼓励寻找新增长点的政策一直是放开的,对推动这方面的投资有很大的意义。
2017年的新增长点在哪里?我跑了七个省市,有许多事我也没想到。许多民营企业还是在艰难中寻找自己的出路,所以企业家阶层值得赞扬。原来的路子走不通,再找新路子,极其顽强得在找新路子。中国的新增长点在哪里?是在企业家的群体里边。
现在有好多事都是你们想不到的,比如营销外包,把营销外包给别人,自己不管。农业也蛮有意思的,已经不是产品的营销,而是从种植就开始营销。这50亩地是你们的,按照你们的方法种植,种植出来的东西就是你们的。
我估计新增长点发展的空间将会巨大,而且中国的市场非常巨大。建议大家不要放弃新增长点的寻找,还是要适当地探索这些新增长点。这种动力来自于企业界,而不是政府。政府在上一次的粗放式发展中间有强大的作用。一旦进入新的时代,重点将在企业中寻找,由企业界来寻找新增长点。
目前出现了许多技术和资本的结合,各种资源和资本结合的新现象都产生了。一旦走向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力量都会非常强大地推动中国的发展。2017年新增长点的寻找还是一个“进”的过程,建议大家关注这个方面。
总体来讲,稳中求进的“进”就是这五件事。在2017年还有看点,可能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
四、总结
2017年的总体判断叫稳中求进。我同意这个提法,但是“稳”什么,“进”什么要搞清楚。“稳”是5件事,“进”是5件事。给大家做一点介绍,供各位参考。谢谢大家。
来源:卓越企业家(ID:cess1999) 作者:魏杰 本文为魏杰教授在“卓越企业家学习俱乐部2017迎春恳谈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和赏赞支持财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