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命季刊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强调 ... ·  13 小时前  
微观三农  ·  如何避免节日盛宴变“剩宴”? ·  昨天  
微观三农  ·  四位驻村干部的新年打算 ·  昨天  
CFC农产品研究  ·  【建投黑色】锰硅:成本支撑VS供给过剩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生命季刊

信心生活的秘诀——看不见的“看见”

生命季刊  · 公众号  ·  · 2017-10-04 11:00

正文

(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 生命季刊 ,选择 关注 ,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希伯来书的信心观


/ 潘世莺

生命季刊 总第83期


新约希伯来书的写作对象,显然是针对当时信主的犹太基督徒。书中所陈明的重要主题,例如,从传递启示的媒介,到献祭制度的区别,比较新旧两约的功用;列举旧约时代属神百姓之历史事迹等,都需要熟悉旧约之历史背景,才能了解。特别其中对持守信心之强调,和当时犹太基督徒所面临的特殊困难,有绝对的关系。

他们因信基督,脱离了犹太教。不仅被异教徒所排斥,也成为本国同胞的逼迫对象。他们是一群不被任何族群所接纳的异类,既不属犹太人,也不属外邦人,这就是从世界被分别出来的属灵意义。为了追求真道,他们付上失去属世之产业的代价 (10 32-34) 。在世上的逼迫及苦难,是如此真实;相对的,在基督里的属天应许似乎又遥遥无期。他们信心疲惫软弱,似乎不想再坚持下去,甚至想走回头路,重回犹太教之怀抱,至少在犹太教里还有一些看得见的好处,因为犹太教是罗马帝国境内被保护的合法宗教。这就是当日的他们,外面及里面所遭遇到的危机。为了劝阻这些有可能随流失去的信徒,希伯来书积极强调 “在基督里的应许和盼望”的确定性,以及坚定持守的重要性。但今世和来世之间的阻隔,苦难和应许的互相冲突,横亘在有限的历史时空,和永恒之间的深渊,如何跨越?信心就是将两下连结在一起的关键。这是希伯来书论信心所持的角度。


信心和神的 应许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 底,是未 之事的确据。 ( 11 1) 此处论到 “信”和“所望之事及未见之事”的关系。基督教的信仰,从人方面来讲,首要注重的就是“信”。但“信心”一词,是一个极容易引起人误解的观念。许多人错误的以为它是“理性”的反义字,凡事不合乎理性逻辑、常理常情者,皆属“信心”的范畴。或者我们无法确定或看不见的事,就说“凭信心”。虽说信心不凭眼见,但它却是一种最确实有把握的“看见”。身体的眼目,只能看见感官世界的事物;理性逻辑的思考能力,是另一种“看见”,它认知的对象是存在现象界背后的思想层面,或心智世界的“理”或“律”。惟有信心,得以超越感官及理性的限制,看见属灵世界的真相。它是人里面的眼睛,对属灵事实的一种“看见”和认知能力。无论现象界或心智世界,常充满许多的虚谎和假象,使我们的看见不一定真,但信心所看见的是神启示的真理,是最确定、最有把握的看见,即使它看起来不合乎常情常理 ( 20:25-28)


和信心的眼目相对的,是属血气的眼目,这种眼目只能观察、看见今世人生、历史情境中的事,神的事对他们而言,都是 “未 之事 ”。属灵世界的价值观和运作系统,常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有所冲突,属乎血气的眼目所能看到的,都不是以信心为“ “所望之事”。但什么是信徒的“所望之事和未见之事”?就是神在基督里要赐给我们的一切属天福气和应许 ( 1 3-14) 。从神方面而言,这是祂已经作成的工,已经赐给信徒的应许。虽然是 “属天的”福气,不表示它完全是“将来式的”,因为信徒在今世已开始“预尝”天恩的滋味,信心之眼已预见将来荣耀的远景,只是这样的体验终究只是极有限的一瞥,只能算是处在“已得和未得”之间。应许的终极意义则是“将来式的”,是“人心未曾想到,眼睛未曾看 ,耳朵未曾听 的好 ( 林前 2 9) 。信徒尚处在今世历史时空的限制下,暂时尚未完全得到或承受将来的应许,这是 “所望”和“未 ”之义。但因为圣灵的光照,信心的眼目被开启,超越今世历史时空之限制,看到永恒中的事实,所以从信心方面而言,将来天上的应许是“已得”的事实,此为“ ”和“确据”之义。基督徒的“信心”对“神的应许”的把握,就是这样活在“已得和未得”的张力 (tension) 之中。它们是 “未得”,也是“已得”。已经开始在经历,只是经历很有限,还不完全,和将来的完全比起来,现在的只能算是尚未得到。


以色列先祖的信心


以色列的先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虽然得蒙神的应许,以迦南地为他们及他们后裔承受为业之地,却仍在应许之地漂流寄居,一生在世, “未得”应许之地,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活出“已得”的信心生活。不但从远处望见、欢喜、迎接应许的事实 ( 11 13) ,并且实际的活出信心的行动。既然 “看见”他的后裔必得应许之地,亚伯拉罕付代价,为自己及家族后裔,购买墓地,因为知道这样的举动必不落空,这是他的信心。约瑟留下遗命,当以色列的子孙日后回迦南时,要把他的骸骨一起从埃及运回去 ( 50 25) 。这些都是看见并相信 “实底和确据”的榜样。神的信实,不仅没有让他们的信心落空,并且神给他们的,是更美的应许,就是存在天上,永不衰残的永恒家乡。今世地上的预尝,只是影子,将来天上的应许才是实体。


旧约时 神子民的信心


旧约时代之以色列历史,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双重面貌。他们是与神立约的子民,却拜偶像比异邦邻国更甚,残害的是神所差遣的先知仆人。对神不忠不信悖逆背道,使他们的历史越走越下坡,全国笼罩在灵性昏暗惨淡的黑夜中。但历史的黑夜,遮掩不住敬虔的心灵所发出的光辉,它们是隐藏在诗篇里的心声、先知信息中的呼吁、智慧书背后的训诲。它们是黑夜中的明灯,虽微弱,却是从永恒发出的光,照亮直到基督降世的日子。神的国悄悄的、不为人知的,在这些真正属神的人生命里进行。他们是神在每个黑暗的世代,为自己留下 “七千名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百姓。是旧约时代隐藏的神国,也是希伯来书 11 章所列举的,对神有信心,对神的国有盼望的见证人。这批蒙了圣灵光照的人, “看见”他们同世代之人所看不见的,就是神更美的应许,是在将来,在天上。虽然一生经历各种试炼、逼迫、穷乏、患难、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在“眼见的”和“所望的”有冲突时,反而定睛仰望那看不见的应许,存心忍耐到底,至终得着他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神为他们所预备存留的,在基督里永不震动的国。


信徒所 争战环


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作成的救赎事工,神国的权柄已进入人类生命及历史的领域中。信徒因信进入神的国,成为属天的公民。无论这批犹太基督徒或今日的我们,都确实的经历十字架所带来的救赎恩典,即 “已 蒙了光照, 尝过 天恩的滋味,又于 圣灵 有分, 世的 ( 6:4-5) 。虽在今生,却开始预尝来世神国权能的真实性。亲尝福音在赦罪,对抗罪、肉体、世界、邪灵等权势的拯救大能。虽然这种预尝和来世的完全比起来,仍是有限的,但仍不失为真实神国之权能,在信徒生命中的发动,对抗今世权势的辖制和诱惑。


另一方面,福音在这世上,不可避免的必遭遇世界权势的抵挡,信徒在世上必有苦难。这是撒旦的权势敌对神的旨意造成的结果。苦难的形式不尽相同,但神与仇敌,光明与黑暗,在信徒生命中互相争战的本质是一样的。圣灵与情欲相争,继续活在肉体 (sinful nature) 中或顺从圣灵而活,是今世生活永无休止的争战,只要信徒仍活在今世,两个国度,两个世代,两种权势在我们生命中的彼此相争,就永不会停止。这是今世我们所处的 “已得和未得”之光景。


信心和委身的行


已得和未得,在今世的确存在着无法化解的紧张和冲突。而借 “信心”支取神恩典的行动,是惟一从“未得”朝向“已得”迈进的道路。神已定规,一切在基督里的应许,只能借着“信”才能得着,人一切的“作工” (works) 皆无效。这应许,圣经用许多不同的概念来表达,只是为了使我们有限的头脑,可以稍微领悟一点原本属于超越人心所能理解的属天事物。例如,旧约先知宣扬的弥赛亚掌权之新天新地,耶稣的永生和神的国 ( 四福音书 ) ,使徒所传的天上的基业 ( 彼前 ) ,将来荣耀的得赎和奖赏,儿子的名份 ( 罗马书 ) ,身体的复活 ( 林前 ) ,各样天上属灵的福气,宇宙性的荣耀教会 ( 以弗所书 ) ,在基督里的安息,不能震动的国 ( 希伯来书 ) ,新耶路撒冷,基督的新妇 ( 启示录 ) 等等,都指向同一个属天的,荣耀的应许,但用不同的角度和概念来表达。


希伯来书讲到这批倒毙旷野,无法进入应许之地的失败例子,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 4 2) 。意思说,他们没有用 “信”把自己和神的应许连结在一起,也就是“不信”,所以神的应许和他们无关。正因为“信”乃是跨越神人之间无法越过的深渊,将我们和神的应许连结在一起的关键。所以信,乃是一种“接受”,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接受成为己有。既然如此,人得应许根本无可夸口。调和还有另一种意思,“接受”本身也包含有“行动委身”的意义。如果我得了一种绝症,有个医生知道如何治疗,如果我相信他,那么他要求的疗法,我一定会配合。这种信,不只是理智上的承认,一定也有“委身的行动”,否则我的“知道或相信”,对我仍是无益,这就是没有调和,也叫“不信”。


同理用在神与人的关系上,相信神,就要听从祂的吩咐,遵行祂的诫命。神吩咐亚伯拉罕离开父家,他就离开,叫往哪里迁移就往哪里迁移。吩咐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他们就离开。在旷野,吩咐他们在哪里安营就在哪里安营,起行就起行,争战就去争战。人惟有如此遵从神的指示,才能一步一步的至终进入应许之地。这就是信心的调和,使神的应许和接受者连结起来的关键。因为神的应许都是客观的事实,需要人有听命顺从的委身行动去配合,才能兑现成为个人主观经历的事实。虽然委身的行动,是人方面的责任,但它不是我们可以夸口的 “人的工” (works by man) ,因为重点在于支取 “神的应许”,源头乃是神在基督里已作成的救赎之工。


那些倒毙旷野的以色列百姓,只活在 “未得”的眼光中,看自己是迦南人的食物,并且不愿顺从神的命令,采取行动去争战,得地为业,正是表明他们的“不信”。但是有信心的迦勒及约书亚不一样,他们看到的是神应许的“已得”,也听从神的吩咐去和仇敌争战,至终进入应许之地。最重要的是,这一切旧约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都另有所指,它们是一幅图画语言 (figurative speech) ,是影儿,或预表 (prototype) ,要指向新约所成就的事实。新约之信徒,如同奔行今世人生旷野之天路客;要得的应许,是天上的产业,在基督里的安息;面对的争战是,今世生活中一切拦阻我们继续在天路上奔跑的势力。今日我们所领受的应许,比当日之人所领受的更好,但属灵的原则仍是一样的:用信心与所听见的道或福音调和。而信,不只是理智上的认识和承认,更是心志及行动上的顺服,接受神的呼召和挑战,起来跟随祂,遵守祂的诫命,听从祂的吩咐,顺服祂的旨意。这种争战,委身,奉献的生活,就是希伯来书所谓的,与 “所听见的道调和”的信。


以进入安息为例。既然 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 (4 10) ,为何我们还是得 必竭力 入安息 (4 11) ?好像有点矛盾冲突。这个例子和另一处经文很类似。耶稣呼吁,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祂那里得安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