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书单"查看往期书单汇总。
总有些问题未曾得到解答,总有些好奇心需要被满足。
那些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仿佛沉淀在时间之水下的鹅卵石,捞起来再度把玩,也别有兴味。
还有些问题其实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某种机缘,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去思考和想象,也不会发觉原来还有那么一些睿智的头脑在上下求索。
海纳百川,只有不断补充源头活水,整个生命才会更蓬勃丰盈。
1
这个世界99%都是假设!
上面这张图是什么?
答: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的世界地图。
可是大家第一眼看到这幅图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对劲?如果是,那就说明你的头脑已经变得硬邦邦的啦。
谁说地图就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了?
地震是微生物引起的?!
飞机为什么会飞目前还没人能解释清楚。
负离子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
听到这些,你是不是以为在开玩笑,NO!科普作竹内熏在《假设的世界》一书中说道:这是科学!
本书作者、日本科普作家竹内熏将要呈献给大家的,就是科学的真正本质。“假设”就是本书的主题。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正确,人们当作真理的“科学知识”,都不过是“假设”而已。
全书回溯了当代科学理念的发展历程,提出如今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不管是父母教的,课本记载的,或是被理所当然认定的常识,全部都始于假设。不论是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还是电脑或网络的出现,都是因为破除了古老假设的樊篱,并且构思出新的假设。
当你感叹“总觉得最近脑子越来越不灵活了”,不妨来读读这本科学哲学读物。
2
生命是拆不开的折纸
世界上没有两棵完全一样的榉树。每个分杈都是选择的结果。一旦分杈,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更没有回头路可走。榉树内部的细胞分裂与蛋白质网络的扩张,即它的动态平衡沿着时间轴稳步进行。每一次变化都是唯一的。
我们总觉得每棵榉树看上去都大同小异,将树枝分杈的唯一性误认为这个品种普遍具有的特征。然而,每棵树在时间中的演变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此一回。
现在很多大楼都引进了智能管理系统,连电梯都在电脑的掌控之下。这样电梯运行时的振幅很小,电梯里的人只能感觉到微弱的加速度。别说电梯是在上升还是下降了,有时我们甚至不知道它动没动。时间就是一部绝对公平的电梯,世间万物都乘坐这部电梯,静静地前往终点。正因为这部电梯太稳定了,所以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它的运行方向是不可逆的。
哈佛大学学者、现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福冈伸一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一书中如是说。
沙滩上散落着石头和贝壳,哪一个是生物,哪一个又是非生物,想必一眼就能看出,但你可曾想过那一瞬间做出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人类能绘制出基因图谱,就能像操控机械一样掌控生物吗?薛定谔对生命的诠释是完全正确的吗?
在福冈伸一的笔下,我们将与众多鲜为人知的天才科学家同步而行,踏上寻找生命真相的精彩历程,以机智而诗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揭开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的伟大谜团。
看完本书后,如有有人问你“生命是什么”,也许你可以机智地回答——生命就是拆不开的折纸。
3
人类是一种特别的动物么?
如果到200万年前的东非逛一逛,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说:
你很可能会看到一群很像人类的生物:有些妈妈一边哄着小婴儿,一边还得把玩疯的小孩抓回来,忙得团团转;有些年轻人对社会上种种规范气愤不满,也有些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只想图个清静;有肌肉猛男捶着自己的胸膛,只希望旁边的美女能够垂青;也有年长的充满智慧的大家长,对这一切早就习以为常。这些远古时期的人类已懂得爱和玩乐,能够产生亲密的友谊,也会争地位、夺权力,不过,这些人和黑猩猩、狒狒、大象也没什么不同。这些远古人类,和一般动物比起来就是没什么特别。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后代某一天竟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码,还能写写历史书。说到史前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在当时根本无足挂齿,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见得比大猩猩、萤火虫或是水母来得多。
他在《人类简史》一书中讲到,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CognitiveRevolution)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AgriculturalRevolution)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科学革命”(ScientificRevolution)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
这本书的内容,讲述的就是这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人类早在有历史记录之前就已存在。早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非常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然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与一同共享栖地的其他生物相比,并没什么特别突出之处。
4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时间和宇宙
霍金,《时间简史》。人与书兼负盛名,相得益彰。
黑洞、基本粒子、虫洞、时间箭头、膨胀的宇宙……然而听到这些词语,不明觉厉。
每个领域都有些难读的经典之作,文学里的《追忆逝水年华》,哲学里的《康德三大批判》,史学里的《史记》……无疑,《时间简史》就是科普读物里的值得啃的那块骨头。不信先读一段试试:
如果在一个清澈的、无月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的最亮的星体最可能是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这几颗行星,还有巨大数目的类似太阳但离开我们远得多的恒星。事实上,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某些固定的恒星相互之间的位置确实起了非常微小的变化——它们不是完全固定不动的!这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相对近一些。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相对于更远处的恒星的背景,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测它们(图3.1)。这是幸运的,因为它使我们能直接测量这些恒星离开我们的距离,它们离我们越近,就显得移动得越多。最近的恒星叫做普罗希马半人马座,它离我们大约4光年那么远(从它发出的光大约花4年才能到达地球),也就是大约23万亿英里的距离。大部分其他可用肉眼看到的恒星离开我们的距离均在几百光年之内。与之相比,太阳仅仅在8光分那么远!可见的恒星散布在整个夜空,但是特别集中在一条称为银河的带上。远在公元1750年,就有些天文学家建议,如果大部分可见的恒星处在一个单独的碟状的结构中,则银河的外观可以得到解释。碟状结构的一个例子,便是今天我们叫做螺旋星系的东西。只有在几十年之后,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爵士才非常精心地对大量的恒星的位置和距离进行编目分类,从而证实了自己的观念。即便如此,这个思想在本世纪初才完全被人们接受。
阅读建议:《时间简史》有多个版本,插图本、普及版、图解版。如果这些都让你抓狂的话,也许可以试试《极简宇宙史》,霍金亲传弟子写给看不懂《时间简史》的你。
5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世界上硬的东西多还是软的东西多?且看美国科普大神兰德尔•门罗5岁时和她母亲朱莉的一段对话:
兰道尔:我们家里硬的东西多还是软的东西多?
朱莉:我不知道。
兰道尔:那全世界哪种东西多呢?
朱莉:我不知道。
兰道尔:嗯,每家每户都有三四个枕头,对吧?
朱莉:是的。
兰道尔:然后每家每户都有大约15块磁铁,对吧?
朱莉:我猜是吧。
兰道尔:所有15加上3或者4,不妨加上4吧,就是19,对吧?
朱莉:是的。
兰道尔:所以全世界一共有大约30亿个……软的东西,还有……50亿个硬的……东西。那么,谁赢了?
朱莉:我猜是硬的东西吧。
硬的东西多还是软的东西多,这也许是一个愚蠢的问题。然而作者后来发现,想要完整地回答一个愚蠢的问题有时会带来许多十分有趣的东西,在回答的过程中会学到许多其他的知识。
兰德尔•门罗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本书内容来自他的“What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轻松幽默地将各学科知识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
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机智幽默的科学答案。
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进来;当感觉需要换换脑子的时候,就来读读这些书吧!
后台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文章合集
舒适区 | 清单 | 自律 | Excel | 情商
影单 | 书单 | 读书 | TED
持续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