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棺材与床的本质一样吗?都一样,它们的原型都是木头,都是给人“睡觉”的。
只不过因做成之后的功能不同而叫成“床”与“棺材”。假如古人一开始就将棺材视为活人睡觉的地方,那可想而知我们今天睡觉的时候肯定是先打开棺材盖!因此,棺材只是一个形态学的概念,其本身并没有好坏。
据说有两个书生进京赶考路上遇见一队出殡的人马,甲见状后大为失望,认为一出门就碰到如此倒霉的事,此行一定不吉利;乙见状后大喜过望,认为“棺材”寓意“升官发财”,此行必状元及第。两人进入考场后,甲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棺材棺材、死人死人、完蛋完蛋”,越考越没劲;乙则不断地在想“棺材棺材、状元及第、升官发财”,越考越顺手。结果,甲只好作罢,乙果真考中状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样的事物,不同的理解,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明明是一样的棺材,但不同的人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就产生了不同的行为,并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命。因此,我们的命在哪里呢?人的不同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心里,命就在我们心里,就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因此,“修其身”,就要先修其“心”,“修心”就是修“潜意识”。
很多人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只停留在脑子显意识的记忆层面,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潜意识。这在通常情况下还能应付,但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或者环境突变,他的显意识就根本不起作用,就跟没学知识一模一样。潜意识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根本。
据说同样有一位书生带着书童进京赶考,半路留宿一家客栈,晚上做了三个梦:一者梦见墙上种白菜;二者梦见自己下雨天戴着斗笠又撑着伞;三者梦见自己和表妹脱光了睡但又背靠背。书生醒来大惑不解,这三个梦究竟是什么兆头呢?就悄悄地出门,去找了据说非常灵验的当地的一位圆梦先生解梦。圆梦先生听后大呼:此行凶多吉少!书生求解。圆梦先生说:墙上怎可种白菜?白菜都是种地上的,跑到墙上去干吗?——暗示不可能考中,白种;戴着斗笠又撑伞——下雨天的,要么戴斗笠,要么撑伞,两个搞在一起什么意思?这叫多此一举,白去;和表妹一起脱光了睡,但又背靠背——表明睡了也白睡,没戏。书生听后垂头丧气,白种、白去、白睡,哪有一个好事。于是,回到客栈,打点行装,准备打道回府,待来年再考。书童听明原因后惊呼:啊呀!先生,此行明明大吉,何来大凶?墙上种白菜,表明只有你上去了——高“种”;戴着斗笠又撑伞,意味着双保险,有备无患——万无一“湿”;和表妹背靠背脱光睡,预示着喜事就在眼前——翻身之刻啊!书生听后破涕为笑,从容赴考,果真状元及第。
我们如何给危机定义?可能是好事,这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它。我们认为这是好事,我们就有可能从中寻找到机遇;我们认为这是坏事,很可能就被危机牵着鼻子走。人们面对灾难如地震、海啸等各不相同,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人需要不断地清除错误的先念。
当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非常容易“自以为是”。就连孔子在这方面也有他的内疚。据《吕氏春秋》记载,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与蔡国之间,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下一粒米饭。一天,弟子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下锅煮饭,饭快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很生气,但他当时装作没看见,也没去责问。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吧!”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此时的孔子,按照今天的说法,那就是人证、物证俱在,完全可以断案。当时的孔子也是拍案而起,
严厉责问:“为什么要先吃?”颜回涨红脸,嗫嚅道:“刚才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烟灰在锅里,有些白饭被染灰了,丢了太可惜,所以就只好挑出来自己先吃了,我不是故意先吃的。”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感到十分内疚。圣贤也会错,孰能无过?我们大量的矛盾是不是像故事中的孔子一样“自以为是”产生的?天天在妄想,天天带着“有色眼镜”,其实都是自己妄想产生的。我们应该时时告诫自己:让自己努力地做到“自以为非”。
0
对
8
说:胖就胖吧,还扎什么腰带;
7
对
2
说:
别跪了,再跪二十年,我也不会嫁给你的;
6
对
9
说:酷就酷呗,还玩什么倒立;
8
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