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从业者看来,“大多情况下,作者稿费和译者稿费都是在书出版后三个月到六个月支付,这是由出版业态决定。比如,书印完后,出版社在三到六个月内给印刷厂支付印刷费,书发行到书店后,书店在六个月到一年付书款给出版社。这不单是因为付款延后有利现金流运转的需要,还因为书从选题到翻译到出版到发行到读者手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其中很多环节会出现变化,比如书店退货会造成付款时要抵消这部分退货款,如造成太多退货则又会影响支付作者的稿费。出版社出版一本书,很多时候是不赚钱的,有的能有些微薄利润,收益可能还没有译者一个人的翻译稿费多。”
因此,如果译者真的急需译稿费用,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单独向出版方提出预支稿费的要求,出版方在综合评估译稿质量、译者的信用度、资金流转的可行性之后,是有可能向译者预支全部或部分稿费的。但据了解,这种情况在目前国内的出版界并不常见。
事实上,出版行业是个挣扎于手工业逻辑和资本逻辑之间的产业。不仅是作者、译者希望出版业能快速兑现自己作品的价值,设计师、编辑也同样如此。但是出版业本身却想把这些骄傲的个人纳入资本运作的逻辑——版权交易、物质生产流通的链条。
作者或译者希望出版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稿的时候就付账,但是这并不符合当代市场运作的逻辑。根据后者的逻辑,创作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本身,不产生于交稿的那一刻。稿子被加工成书,投入市场,产生收益,才有价值可言。
所以译者提出“交稿时就预支翻译费”,其本质是在和资本提要求。客观来讲,和支配着版权交易、工业印刷、物流渠道的巨大资本相比,译者所付出的艰辛都还是太渺小、太无力了。
当然,资本是资本,人是人。出版业和译界中成熟的参与者总会一方面学着负起责任,一方面避免过于急功近利。文化产业虽然已经被纳入资本链条之中,值得欣慰的是,身在其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为了钱,既不是为了钱选择入行,也不会因为没钱而舍身离去。有人因缘际会选择了翻译,有人因为热爱和兴趣,有人享受翻译的快乐,有人视之为事业或生命。
采访的最后一问:“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进入翻译领域?”
所有接受采访的译者,无一例外都回答了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