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不允许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
-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韦天推荐导读
:
中国要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绝不允许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
6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教育,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民族前途,一头连着每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但是,目前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群众“急难愁盼”的短板和堵点,入园难入园贵、择校热、中小学生减负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仍需破除。近年来,一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打着教育的旗号宣扬反教育的观点,“退费难”“卷钱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既侵害群众利益,又破坏教育生态,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祸甚巨。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人民殷殷期盼,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最薄弱的短板补起。弊端根深蒂固,就更要迎难而上,打硬仗、打持久战。
对于“一切向钱看”,丢掉了教育初心的情况,必须严督严查、紧盯不放,从严惩处、绝不手软。
韦天推荐导读:
这个话题挺好,文化认同很重要。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爱我中华》,响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唱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56个民族民心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外国学者把这“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密码何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血脉。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我们灿烂的文化,正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正是因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才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也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56个民族牢固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