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当曲江新区还留有段先念的“余温”,他已经南下来到了深圳,出任华侨城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15年9月28日,段先念正式履新华侨城A董事长。
那几年,华侨城也在经历着激烈震荡。2013年8月,老掌门任克雷卸任华侨城A董事长,华侨城正式结束了“任克雷时代”。时任公司总裁的刘平春出任公司董事长,接掌了华侨城的帅印。然而仅仅两年多,刘平春就被宣布离任,理由是已达法定退休年龄。
以段先念的心气和历练,他注定不会也不愿充当华侨城历史上的过渡性掌门人,他要开创的是“段先念时代”。
当时, 段先念接掌的华侨城,已经不得不面对若隐若现的颓势。2015年公司半年报显示,华侨城A实现营业收入101.61亿元,同比减少25.27%;其中,旅游综合收入42.81亿元,同比减少27.04%,房地产结算收入54.93亿元,同比减少25.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14亿元,同比减少28.56%。这些核心数据的下跌幅度均超过20个百分点。华侨城多年来深耕的“旅游+地产”模式更多地是一种挑战,市场空间明显不足,竞争趋于红海,转型犹如箭在弦上。
“能人”段先念是不能容忍在自己掌舵下还无法扭转颓势的,深入摸排加上入职以来的铺垫,华侨城进入了快速转型节奏,以战略方向定位的两大模式被广为提及:“文化+旅游+城镇化”、“旅游+互联网+金融”。
如果深入考察华侨城的话语体系,他们是离析出了三大模式:“旅游+地产”是创业模式,“旅游+互联网+金融”是补偿模式,“文化+旅游+城镇化”是发展模式。接下来他们的三板斧就是:继续推进创业模式、创新补偿模式、深耕发展模式。显然,重点是后两者。
2016年,华侨城A终于有了大起色:实现营业收入354.81亿元,实现净利润68.8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07%和48.44%,两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年末总资产达到1463.45亿元,同比增长26.96%。
2017年更进一步,华侨城A营收突破400亿大关,在A股旅游上市公司中牢牢坐稳头把交椅,遥遥领先第二名。其营收数字为423.19亿,同比上涨19.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29亿,同比上涨22.36%;基本每股收益1.03元,同比增加22.36%。
目前,“文旅造城”操作手法被华侨城寄予厚望。华侨城希望借助政府、村镇、企业、民间资本等多方力量的PPP模式,打造新型城镇化开发建设的综合性平台,也顺应了全域旅游大发展的趋势。从2016年开始,这一新模式迅速在广东、四川、海南、山西、河北等地落地。
但这样的组合极有“曲江模式”的影子,不仅如此,段先念在西安时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在华侨城的经营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华侨城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深圳甘坑新镇项目华侨城投入300亿元,与成都市政府签下的三大名镇投资总额近1200亿元。
2016年6月,华侨城更是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逾千亿元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重大资产重组的方式参与云南省国企改革。直至去年4月实现了对云南世博和云南文投的重组计划,此前也完成了入股云南旅游,华侨城的新模式推进在西南市场水到渠成。云南项目也是华侨城试水全域旅游的首次尝试。
几乎是延续了云南打法,2017年6月,华侨城将2380亿元的巨额资金撒向西安——段先念的故地。华侨城西部投资在当年7月还提出欲控股曲江文旅和西安饮食。段市长终究还是回来了,有点荣归故里,也有点挥斥方遒。
段先念的名字又和曲江联系在了一起,或许也是吸取了之前在曲江新区的经验教训,这位曾经地产市长在战法上,天平已不再偏向地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