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心声》第二卷第一期上,冯友兰发表了两首新诗——《留别同社诸君》与《中秋别内子将往美洲》。二者分别是他与同人和亲人的道别之作。因为在该期杂志出版的此前一月,即1919年12月,他已经抵达纽约,等候入读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而在此前后出国深造的,还有在五四运动中大显身手的他的北大学弟傅斯年与罗家伦等人。
赴美之后的冯友兰依旧关注河南各界的动向。1920年3月,他在日记中写道:“见开封第二中学学生所出《青年》半月刊,有问候《心声》之言,《心声》大概关门矣。”冯友兰提到的《青年》,是由青年学会于1920年1月创办的一份学生杂志。青年学会成立于1919年底,主要成员是开封第二中学的部分进步学生,包括曹靖华、汪涤源、蒋侠生、宋若瑜、潘保安、王沛然、王锡赞、叶禹勤、蒋鉴章、汪昆源、关畏滑与张励等十二人。曹靖华日后成为著名作家与翻译家,蒋侠生即蒋光慈,也是著名作家,两人都以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卓越成就而著称。《青年》共计出版七期,1920年5月以后由于经济原因停刊。而青年学会同人也在同年暑假之后陆续毕业离校,不少选择了直接投身革命浪潮。他们的人生轨迹,象征了“后五四”时期更为年轻的一代河南知识分子的道路。此后,《心声》再也没有出现在冯友兰的日记中。但他心仪的志业,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中悄然开启。
1912年,当时正在康奈尔大学留学的胡适写作了《非留学篇》一文,提出根据他的观察,中国“晚近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其主动力,多出于东洋留学生,而西洋留学生寂然无闻焉”。的确,自晚清兴起留学风尚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东洋留学生”在整个留学生群体中都蔚为大观,而且就变革中国的贡献而言,也远超“西洋留学生”。直到1915年由于中日之间“二十一条”事件的发生,留东风气才逐渐降温。“恰于此时发生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五四后的十年,思想界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留英美学生的优势日显,逐渐取代过去留日学生的地位;而在高等教育领域,留美学生更渐成主流。”(参见罗志田的《学无常师: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一文)胡适1917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国,执教北大,自然也就把美国学术思想的动态带到了课堂与校园,从而影响了一批学生。而冯友兰正是受其感召的一位。
在1918年毕业之际,冯友兰即计划赴美留学,但由于河南当年选派的留美学生限定为理工科专业,所以他只好与机会失之交臂。倒是当时在北大工科地质门就读的其弟冯景兰一举高中,并且于同年赴美。次年,河南留美学生出现缺额,候补专业被确定为哲学。冯友兰顺利通过了初试与复试,取得资格。他到北京参加复试时,曾经就择校问题前去征求胡适的意见。根据他在《四十年的回顾》中的说法,“我找胡适,问美国哲学界的情况,学哲学上哪个大学比较好。他说,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是有名的,但是哈佛的哲学是旧的,哥伦比亚的哲学是新的,他本人就是在哥伦比亚学的新哲学”。于是,冯友兰听从胡适的建议,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他还访问了傅斯年与罗家伦等人。傅斯年邀请冯友兰与他一道前往英国,但冯友兰没有答应。而罗家伦选择了申请普林斯顿大学,所以1920年他与冯友兰又在美国重逢。
罗家伦是当时所谓新“五大臣”中的一员(即五四过后,北大选派了五位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学生赴美留学)。因为留学期间,“罗家伦一有空就到纽约来”,与冯友兰过从甚密,所以冯友兰也就有机会对于新“五大臣”多有了解。再结合自身的观察与感受,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