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皖茶山古道。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安徽的一些乡村,充分践行这一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踏上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最近,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厦山村村民项佳元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7月11日,记者一行来到他经营的农家乐“家园农庄”。他笑着说:“昨天180多人在这里吃饭,都快忙不过来了。”距离“家园农庄”几百米远,是占地120余亩、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家园农庄”于2010年开始营业,是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顾客主要是往返于附近徽开茶山古道上的“驴友”以及到周边茶山会议旧址景区的游客;2016年纪念馆落成后,来这里就餐和住宿的游客更多了。“之前一年毛收入有个一二十万元,现在每年纯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项佳元说。看到他的生意好,很多在杭州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开农家乐了。“现在村里有4家,明年就有16家了。”
“在一个乡村能够投入这么多资金建这么大规模的红色主题纪念馆,很值得称赞。”上海牛奶集团练江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陆忠明看过展览后感觉大开眼界,他所在公司的4个党支部34名党员此次集体来这里进行党课学习。这也是让淳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朱华民颇为自豪的一件事。
正是在朱华民的推动下,纪念馆得以建立,并成为一座集红色教育、廉政教育、国防教育和党史研究、干部培训、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全县共22处红色资源。我们重点建设中洲茶山、枫树岭下姜和淳安县委旧址红色基地,并把这些红色资源与新农村建设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红色旅游资源,带动村民致富。”朱华民说。
乡村旅游在国内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程,但一直都是由农民经营的农家乐居多。浙江省德清县则不同,他们的乡村旅游由外籍人士破冰。
2007年,南非人高天成在德清创办首家“洋家乐”,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韩国等国家的投资者随之而来。“现在我们‘洋家乐’的涵义已经进一步拓展,不仅仅指外国人在德清经营的项目,还涵盖了上海、杭州甚至本地人在我们西部山区经营的有创意和特色的民宿项目。目前,全县有不同主题的‘洋家乐’项目650个,其中精品民宿项目150余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达660万元。”德清县旅游委员会主任杨力平说。
数据印证了德清县现已形成生态旅游发展与百姓增收致富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今年上半年,德清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3.7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10.98亿元。
德清县民宿产业的发展为富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每年上涨的房租,做管家、做经理、做员工……民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渠道。由于游客量大,村民们自家种的瓜果、茶叶和酿的土酒都成为客人争抢的绿色好礼。“目前,全县‘洋家乐’吸收县内直接从业人员4800余人,为乡村旅游配套的商店、交通等行业吸收县内从业人员2万多人,平均年人均收入4.5万元左右。”杨力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