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知道
我们是北京知道,生活在北京,这些事儿值得你知道!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知道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为何每年都要换?

北京知道  · 公众号  ·  · 2017-10-01 11:43

正文

据人民网报道,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8周年,9月27日晚,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像换新。

 



施工人员动用了两辆吊车和一辆货车,取下旧画像,将最新绘制的毛主席画像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整个换像过程从9月27日的晚11时,到9月28日的0点05分,持续了1个多小时。

 




知道君(xjb-jingshier)注意到,每年国庆节前夕,天安门城楼都要更换新的毛主席画像,这个“惯例”已经持续了51年。


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天安门广场备忘录》记载: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这是在全国、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要更换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后开始画,到国庆时换上新的。

 

曾担任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贾英廷,著有《百年天安门》一书,他撰文回忆:以1966年8月为分界点,之前,每逢重大节假日,天安门城楼上会悬挂毛泽东画像;之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天天悬挂,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被第一次悬挂的”,贾英廷称:天安门上第一次悬挂毛泽东画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上,从1949年到现在的60多年里,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经历过“八次更迭”,即更换了八个版本的画像。

 

据贾英廷回忆:最终确定的画像版本,即第八版,依据的是毛泽东第四张标准像,是1967年10月1日挂上天安门城楼的,主笔是北京市美术公司王国栋。1977年,王国栋的徒弟葛小光接任主笔,直到现在。

 

王国栋还有一个徒弟邢秋成。他接受采访时回忆,上世纪60年代曾成立领袖肖像组,80年代撤销。“只留下我师兄葛小光一个每年画一次主席城楼像,其他人几乎都转行了”。

 

邢秋成称,当年王国栋绘制第八版画像时,遇到不少问题,“油画在强烈的阳光下照射会很容易褪色,最多坚持一年,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画像每年都要更换的原因”,他说,“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绘制毛主席画像主要使用的颜料都是天津美术颜料厂和上海美术颜料厂生产的国产颜料。为了让红色褪色慢,我师父用了一种叫做‘中国银珠’的高档颜料,当时一般的颜料也就三四角钱一支,中国银珠起码在6角以上,这在当时是很贵了”。

 

此外,“因画像过大,没有整块的画布,要用几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因接缝不平,画面上两道直贯上下的棱子十分明显,这就影响了肖像面容的美感。为解决画布问题,师父与哈尔滨亚麻厂等单位合作攻关,终于试织出宽幅的亚麻油画布”。

 

不少人问过邢秋成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都会看到毛泽东的目光注视着你?

 

“答案一点也不神秘”,邢秋成说,“比如你看着镜头自拍,拍完之后从不同角度看,也会发现照片上的你一直看着现实中的你。毛主席照片本身就具有这样一个眼神,如果绘画者的基本功到位,准确地塑造和描绘,鲜明地表达主席的神态,画出的画像就会呈现这个效果。我师父(王国栋)的绘画造型能力在行内确实很非凡。”

 

还有人问过邢秋成:有现代发达的技术为什么天安门毛主席像每年还要画家来画?

 

邢秋成认为,“我想这既是我们的国家形象,也是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延续下来的传统。这个传统正是经过多个年代、很多人、多位老艺术家的不断努力所形成的特有经验、标准和流程,更是早已形成的一门特殊的绘画技艺。再说,绘画和照片不是一回事,大型肖像与一般油画也不是一回事,因为每绘制一幅大型领袖像都需要画家依照照片进行更准确、更深入地艺术表现,每幅大型领袖像都是一个要求严谨的大型油画肖像的再创作”。

 

链接: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经历“八次更迭”


 

记者 王姝

编辑 李困困

图片来自人民网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精选

重磅 | 北京推26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这些人才可落户

微信启动画面6年首次改变,为了这颗卫星

四个多月里市委书记蔡奇都去过谁家“串门”

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河北正研究实施意见

北大率先透露“双一流”建设方案,30年后成世界顶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