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新的一年,这些民生大事与你有关! ·  昨天  
侠客岛  ·  中国表态 ·  昨天  
底线思维  ·  农村出现新“读书无用论” ·  3 天前  
政事儿  ·  占雅静,已履新 ·  5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刘江已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提醒】隔夜饭致癌?低钠盐=夺命盐?真相在这儿!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6-09 11:11

正文

近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暨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东城区食药监局出面辟谣,工作人员在现场利用科学实验将谣言个个击破。

  


谣言1

猪肉里有钩虫,煮不烂,杀不死?


真相:所有感染畜禽的寄生虫及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等)均可通过高温处理后被灭活,寄生虫虫体一般在80℃以上即可被杀死。网上所说的“钩虫”“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是因为它们本身并不是虫子,也没有生命,而是肌腱等致密结缔组织,所以一般的烹饪方法很难煮烂。


谣言2

有毒!黑心商贩竟给西瓜打针?


真相:注射器扎进西瓜之后,会令西瓜表皮受损,这样的西瓜很容易腐烂。因为西瓜含的水分和糖分很多,如果表皮被破坏了,在炎热的夏天很容易就变质,一般商家不会这样做。


谣言3

毒豆芽竟五毒俱全?


真相:2015年5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农业部、国家卫计委联合出台了《绿色食品芽苗类蔬菜》标准,为豆芽中无根剂使用划定限量,只要在使用限量范围之内的均是可正常食用的豆芽。


谣言4

青蟹被注射不明液体?


真相:有网传视频显示,一位大妈手持注射器向青蟹注射不明液体,网民纷纷猜测注射物为胡萝卜素、黄粉、蟹黄膏和尿素精等。业内多名专家证实,如此打针,青蟹很容易死。注入异物后,蟹的口感也会变得不一样,马上就会变味,商家不会这么做。



谣言5

低钠盐=夺命盐?


真相:摄入盐过多是导致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卫生部门有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食盐平均摄入量为13.4克,超过标准2倍多,农村地区更是高达16.5克。为了遏制越来越多的居民由于吃盐多而引发高血压等慢性病,北京市发起过“限盐行动”,每人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可盐量下降后,饭菜又太淡了,为了口感好,有的家庭忍不住还是咸回去了。怎样健康和美味兼得呢?在政府的推广及媒体的宣传下,民众普遍接纳了低钠盐。因此低钠盐绝不是“夺命盐”。


谣言6

你吃的紫菜和粉丝都是塑料做的?


真相:粉丝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和水,而淀粉本身就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含碳氢元素,所以易燃,一般干粉丝都是可燃烧的。光凭能否燃烧来判定,不靠谱。紫菜藻体呈膜状,而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塑料制成。紫菜和塑料薄膜差异较大,但由于工艺不同,可能有的紫菜好撕开,有的不好撕开,不能简单通过不好撕断定就不是紫菜,还是需要科学检测。



谣言7

橘子变红,竟然是用针注射甜蜜素?


真相:水果使用甜蜜素的谣言谣传多年,不仅“注射”一说不靠谱,“浸泡”之法也基本不可能。因为柑橘表皮厚实且为油性,外界物质很难附着穿透,甜蜜素浸泡起不到增甜效果,包括金橘这种连皮吃的柑橘也不会使用甜蜜素。而且,注射甜味剂,虽能让橘子局部变甜,但这种橘子极易腐烂变质,得不偿失,一般不会被商贩所采纳。


谣言8

黄鳝是避孕药催大的?


真相:黄鳝变得又粗又大是因为采用了科学的饲养方法,解决了影响黄鳝生长的水温和饵料等问题,与避孕药无关。在饲料中添加避孕药喂养黄鳝的科学试验显示,一个月内,黄鳝生长速度比不用药物的黄鳝快大约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死亡率高达50%以上。黄鳝的养殖生长周期一般都较长,如在大田生产中真的使用避孕药,将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黄鳝养殖中添加避孕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得不偿失。


谣言9

隔夜饭致癌?


真相:一般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不足以致癌。与新鲜蔬菜相比,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但这个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达到致癌的量。以绿叶菜为例,如果烹调后不加翻动放入冰箱,24小时之后亚硝酸盐含量约从每公斤3毫克升到每公斤7毫克。人体摄入200毫克亚硝酸盐才可能发生中毒,这说明要达到中毒的量,至少一顿需要吃上几十公斤的隔夜蔬菜,就正常人而言,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隔夜菜对健康最大的不利实际上是营养损失大,专家依然建议大家最好少吃。比如,维生素C比较怕热,炒菜时损失一般能达到30%至40%,如果二次加热,维生素C的含量就会保存得更少了。


谣言10

化了又冻的雪糕有毒?


真相:有报道称,如果雪糕贮存时达不到所需贮存温度,会引起结构变化,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如可溶性毒蛋白及胺类等。

  

专家称,有可溶性蛋白但没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说法。蛋白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蛋白质发生变质,分解出有害的其他物质,如富含蛋白质的鸡蛋、牛奶等变质,分解出硫化物;二是蛋白质会吸引细菌大量繁殖,吃了含这些有害菌的食物,就很可能导致胃肠道疾病;三是一些人会对蛋白质过敏。雪糕溶化再冻,最可能影响健康的情况可能是冷藏环境不符合要求,引发细菌过量繁殖,这和蛋白并没有关系。因此,建议买雪糕时首先要看是否在保质期内,包装有没有破损,通常应选择外形完好的雪糕,避免给细菌繁殖造成可乘之机。


来源:新华网、北京晨报


主编:孙爱东

编辑:孔德明

觉得不错,请点赞↓↓↓

推荐文章
中国政府网  ·  新的一年,这些民生大事与你有关!
昨天
侠客岛  ·  中国表态
昨天
底线思维  ·  农村出现新“读书无用论”
3 天前
政事儿  ·  占雅静,已履新
5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刘江已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
5 天前
下厨房  ·  小蘑菇和蒜蓉一起煎,会有肉味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