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册之丘的分享,与其说王博龙老师分享了原来的活动主题《葛亮与郑执——新生代作家的青春记忆写作》,不如说老师分享了自己更独特私密的阅读体验。
这天的分享结束后,朋友对我说,她对王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实在”。问为啥,朋友说:提问环节,一位书友问王博龙老师你会给自己定什么阅读计划吗?如果您是有计划的阅读,那没有完成会怎么办?
王博龙老师回答的原话是:没有!没有!我阅读都是随心的,没有读完就没读完,不可能去惩罚自己。
这里的连续两个没有,笔者印象特别深刻。毕竟,对于这个问题,正常情况下,你很难从在深圳读书会做分享的嘉宾口中,连续听到两个这么坦率的“没有“。
王老师读书的实诚,在他的其他问答中也可见一斑。
又一读者问:看书看到自己很喜欢的内容,觉得非常享受,很想记住但是看了几遍又记不下来,该怎么办呢?
答:读书为什么要记下来呢?我读书从来不以记忆为目的,读书本身就多了很多乐趣。泪流满面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超脱,相比之下,记忆有时候并没有意义。
直到此刻在笔记本前整理当天的活动文案,依然感觉有东北大汉的耿直之气迎面而来。然而老师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却让我捕捉到了一丝细腻。
书友问:老师的PPT上写着默读、朗读、抄读,您如何理解这些阅读方法的区别呢?
答:什么情况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比如在地铁上就只能默读,你要是有声朗读,别人会拿你当神经病。朗读是我的爱好,抄读是最能让人静下心来的。我喜欢抄写,喜欢阅读纸质书。现在的短视频、碎片化阅读非常泛滥,纯文字其实是比较枯燥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很容易让人觉得疲劳。但你如果去看剧、去刷短视频,就很难感受到疲劳了。那些刺激,会让你根本就觉知不了自己当下的状态。
纸质书的阅读和视频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也不同。一个短视频十几秒,就只能让人笑10多秒,但是阅读的快乐是更加深沉持久的,你读一本书,可以看很久,可以反复咀嚼品尝其中的味道。这是一种更持久更有意义的幸福。
听了王老师的分享,公子想到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互联网时代的抢占用户心智、获取更高的用户活跃时间和活跃度,各大短视频、种草APP、内容平台无所不用其极,不惜以引发焦虑为手段,让人疯狂地想要寻找各种刺激来满足自己。
静下来抄一页书,感受一次自己当下的呼吸,翻一翻纸质书找到那种慢慢的感觉,都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不管是默读、朗读,还是抄读,都是珍贵的生命体验。
生活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有目的地前行,都在拼命地追寻着各种意义和价值。王博龙老师的读书观,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仅仅是对一件事乐在其中,却又无所求的淡然。君子和而不同,不妨偶尔走出自己的阅读世界,领略和欣赏每个不同的阅读者的阅读方式。
也许,忘记所有得失的计较,每一种存在本身就是意义,阅读本身就是阅读的意义 。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