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华大学鞠建东教授评论:如何应对美国关税战,
实际上不是一个主战主和的问题,而是一个中国最优对策的问题。
一旦贸易战打起来,大家都很关心。但真刀真枪地贸易政策,却不仅仅是靠决心,不是靠主战主和,不是靠直觉的态度,而是靠细致的、科学的分析,去采取最优策略了。
作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鞠建东教授
最近张五常教授的建议中国零关税应对美国的贸易战,有不少讨论。我也讨论一下:
1. 贸易问题,按照萨缪尔森和克鲁格曼的说法,是一般均衡效应,而一般均衡效应,是经济学当中少数的几乎不可能靠直觉分析的。不要说没有经过经济学训练的,即使经济学家中不是贸易领域的,也很难搞对贸易中的一般均衡效应。张教授的这段说法,不幸的是,只是依靠直觉,没有搞对一般均衡效应,因此是不对的。
2. 贸易的一般均衡效应为什么难理解?因为涉及到资源在进出口部门的最优配置,涉及到进出口的相对价格、相对成本。所谓比较优势,必须考虑间接效应。进口部门扩张了,出口部门就相应的收缩了。必须考虑相对的效应,所以常常和经济直觉是反的,所以常常会搞错。但是,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
3. 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讲国际贸易引起利益冲突的基本定理,斯托普勒-萨缪尔森定理,讲自由贸易会使得资本丰裕国家,像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上升,引起资本回报上升,但低技术劳动的工资下降,这个实际上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发对自由贸易的主要原因。我在10多年前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试图和金融系的教授解释托-萨定理,但是就是说不通。金融系的教授坚持,工资怎么会下降呢,一定会上升啊。我花了几个星期时间,黑板上做了数学推导,还是说不通,搞得大家各抒己见,达不成共识,我搬出教科书,也没用。
第二,2001年前后,我很尊敬的杨小凯教授忽然对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很感兴趣,在“经济学季刊”发文章讨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几个基本定理,说全部是错的。没有办法,我和林毅夫教授、王勇童鞋,只好写一篇文章,发在“经济学季刊”2004年10月,解释为什么贸易理论的基本定理理论上是对的。
第三,萨缪尔森在1994年写了一篇文章讨论外包,讨论比较优势的技术变化,解释为什么中美贸易中,如果中国在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品上追赶技术,美国有可能受损。这篇文章最近在网上有不少讨论,把它作为美国发起贸易战的理论依据。中国提高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美国有可能受损是对的,但是得出结论美国应该提高关税却是错了。原因还是一般均衡效应:美国如果提高关税,保护的是美国的进口的低技术行业,使得美国资源错配,同时,使得中国的原来受到进口冲击的高科技行业反而更加扩张了,反而使得美国更加受损。
4. 回到美国提高关税,中国应该怎么办,这
实际上不是一个主战主和的问题,而是一个中国最优对策的问题。
中国的最优对策是张五常建议的零关税吗,不幸的是,答案是零关税是错的,因为不是最优。为什么,原因还是一般均衡效应。美国提关税,有两个效应,第一是关税收入增加,第二是因为美国对中国进口产品的需求会相应下降,造成所谓美国的贸易条件,也就是进出口比价会改善:进口价格相对于出口价格下降。中国怎么办?中国只能通过提高中国对美国的进口产品关税来对冲中国的进出口相对价格恶化。中国也提高从美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对冲美国的关税,才能一方面也提高关税收入,另一方面,更主要的,使得进出口相对价格不至于太高,太恶化。所以中国的最优对策,不幸的是,不是零关税,而是相应地提高对美国进口产品的关税。
5. 一旦贸易战打起来,大家都很关心。但真刀真枪地贸易政策,却不仅仅是靠决心,不是靠主战主和,不是靠直觉的态度,而是靠细致的、科学的分析,去采取最优策略了。这就和打仗一样,打之前决心、气势、态度很重要。打起来了,就靠正确的战略、战术、靠实力的此消彼长,靠一枪一枪的打,来取得胜利了。打战之前,敲锣打鼓很重要;打起来了,敲锣打鼓就没什么用了,靠的是有没有子弹,是不是放空枪。放空枪,仗是打不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