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菲林考研
电影考研辅导 | 中传、北师大、北电、资料馆、艺研院、北大、上大、厦大、武大、重大、暨大等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学硕戏剧与影视学/专硕MFA电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本地宝  ·  湖北春节返程省内易拥堵路段汇总! ·  3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武汉电动自行车上牌攻略 ·  4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武汉2月3日-9日消费券领取时间表! ·  3 天前  
武汉本地宝  ·  武汉高龄津贴发放指南!每月补贴多少?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菲林考研

菲林严选|还剩四周!期刊带读课帮你整理全年学术热点!

菲林考研  · 公众号  ·  · 2024-11-30 22:00

正文

菲林考研 不止电影

FILMS AND BEYOND




一起读论文吧

一起读不说人话的论文

一起读晦涩难懂的论文

一起读看了也不会写的论文

我真的很喜欢读论文

有种睁着眼睛昏过去的感觉






殊彦师哥
YANSHU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论文曾发表于《当代电影》等CSSCI刊物,多次参与学术论坛并发言。主要学术兴趣为影像哲学、媒介理论与中国电影文化史。四年考研辅导经验,好评如潮,授课细致认真、深入浅出,关于电影而不止于电影。耐心热情,言无不尽


伊文师哥
TUTU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论文曾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CSSCI期刊,多次参与学术论坛并发言。研究方向为媒介哲学、数字影像理论与新媒体文化。考研辅导经验丰富,耐心解惑,交流中进步。热爱电影、文学,对艺术同路人敞开怀抱。



众所周知,对于绝大多数电影学考研院校来说,每年的试题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新题”或“超纲题目”。 这些题目或跟当下热门的创作、产业现象有关,或介绍、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每年,这些题目都是考试中最具新意、挑战性——也是最让人头疼、拉开差距的部分。 考生中会有两种很微妙的心理,对于充分准备的同学来说,ta们摩拳擦掌:“来吧,来我看看有什么新花样!”而对于仅仅复习了基础知识的同学来说,这是最让ta们担心、甚至早就准备放弃的部分,“我就尽力拿到基础的分数吧!”

让我们直接来看几组去年的真题吧:




考试真题



看完真题大家感受如何?

这类题目不是基础题,不是可以在中影史、外影史、电影理论的教材里看到的内容,而是源于当下热门的电影创作、产业、理论话题。这些话题集中地出现在所谓的C刊中,即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幸运的是,电影研究领域仅有三份C刊,《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这三份刊物汇集了目前简中学术界电影研究的最新成果,几乎所有的“新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或明或暗的踪迹。



没有人有时间读完所有文章,事实上也不需要都读、都读了也不一定对考试有帮助,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这三份刊物呢?

提炼三份C刊中可能成为考点的知识点,总结为满足应试要求的“答案”,这是大家要做的工作,也是这门C刊带读课的目的。

“提炼三份C刊中可能成为考点的知识点”,这意味着:

1、不是所有文章都要读

以24年《北电学报》第1期“学术论坛”中的四篇文章为例,《作为“识器”的电影:唯识论与中国认知电影理论的建构》《记忆的蛇结:瓦尔堡宇宙论制图学的当代可能》《从图像地层学到行星伦理的图像之维——阿尔伯特·肯恩的计划与行星思维》《“断裂”作为一种方法:论影像历史的政治性与诗性生成》,它们所讨论的话题就不可能出现在考试中,这与文章的好坏无关。


2、需要“读”的文章

并不是要去“读全/原文”

【这就有些抽象了

仍以这期为例,有这么两篇文章,《进化与进路:作为“思想-影像”的生态电影》《视差之门:媒介考古学视域下的裸眼VR与卷轴画》。考生并不需要知道什么叫“作为‘思想-影像’的生态电影”,不需要知道裸眼VR与卷轴画的关联,但是,你需要了解的、也就是会成为考点的,是 “媒介考古学”“生态电影”和“VR”。

于是,这里出现了目标的转移:
首先,重点不是这篇文章,而是它用到的方法 “媒介考古学” ,所以 整理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是无用功 ,重点不在“读全/原文”。 其次,由于这是一篇运用媒介考古学理论的研究型文章, 如果想要系统、清晰地了解媒介考古学理论本身,那么你要读的并不是这篇, 而是《视旧如新:媒介考古学的兴起及其问题意识》(《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7期), 也就是找到一篇最佳文献,然后总结成考试需要的内容。

以上这两点,是这门课的重要方法论,对于 选择自学三份C刊的同学,不妨以此来删选文章、提炼考点、整理信息。

但我必须承认,这是有难度的。
因为, 判断 哪些文章重要或不重要、 提炼 重点文章中的知识点、 选择 解释这一知识点的最好的文献、 整理 出可以用来答题的条理清晰的“答案”——需要经验、时间与所谓的学术阅读的能力。

巧的是,读论文、拆论文、写论文就是我和伊文师哥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泪目)。所以,或许我们可以比目前的大家更有时间、精力来做这件事。

无须多言,直接来看成果。
以下列举的真题全部都在C刊带读课中原题出现过。




期刊课题目




这只是我筛选出来的可以称作“完美押中”的案例,更不用谈有大量的题目只是表述不同,但考的内容也都在期刊课中讲解过。 例如,“媒介深度融合”“赛博空间”“虚拟数字人”“简述新媒体时代影视内容的生产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北师大2024)、“数字语境下影像本体论的新呈现”(艺研院2024)、“科技发展与电影艺术的关系”(论述题30分,北电701艺术基础理论,2024)、“数字时代以来,影视艺术与新媒介融合发展,结合具体影视作品,谈一下我国开展影视艺术研究应该怎么做?”(论述题60分,上大878戏剧与影视理论,2024)、“在后电影时代下好莱坞高概念电影对中国电影工业化有什么样的启示?”(论述题30分,上大821电影史论研究),等等。

这是因为,首先,如前文所说这三份刊物几乎涵盖了当下所有的热点话题;其次, 在去年6次约18小时的课中,我们提炼并讲解了约80个知识点。 并且,每个知识点整理成可以直接用来背诵的条理清晰的文字。

以“数字时代电影观众的变化”为例

它的讲解框架为:


(一)问题背景 (作为引入)

(二)电影观众的数字化转型 (总体概述)

(三)数字时代电影观众的变化 (具体分析)

1.选择自由

2.评价自由

3.多元文化认同

(四)对电影流媒体化的反思 (现象反思)

1.电影是否会丧失文化独特性?

2.电影是否会丧失文化公共性?


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思路与框架用来回答这一题可以拿满分。这就是我们在讲解知识点时的目标: 不故弄玄虚、不卖弄知识、不复杂化问题,而是尽最大努力设计出清晰的、有逻辑的、全面的思考框架,并形成文字表述。这样的案例在这六次课中俯拾皆是。




1、预习工作:

几乎不用预习……因为文章数量太多了。当然你也可以尝试拿出一期来提炼考点、整理“答案”,和上课内容对比一下。


2、复习工作:

非常重要!由于所有的考点都被整理成易于背诵的文字,所以请大家好好理解消化、适当背诵。


3、授课形式:

六次课,每次约3小时。也就是在6次课中讲完全年期刊考点(备课压力好大!)时间不固定,拟定为7月到11月的每月下旬,中间再随机穿插一次,六次。


4、预计听课体验:

知识点串烧,嗯,应该很爽吧!


报名方式


原价199,双人拼团 99 元即可报名


课程二维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