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Sir电影
曾经,爱电影的人都关注了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影工厂  ·  今年开始流行这种裤子,真的太好看了! ·  昨天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上海南栖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  昨天  
虹膜  ·  小津和原节子,是最完美的搭配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Sir电影

前10分钟说它神经病,结局我怪自己太单纯

Sir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9-11-26 23:57

正文

奇怪。


Sir最近看到一部喜剧新片,评价非常两极。


喜欢的人吹爆,不惜冠以“年度最佳”:



不喜欢的,连骂都觉得浪费时间:



文艺片就罢了。


喜剧片,不就看好不好笑吗,哪来这么大分歧?


Sir看了一眼导演。


再看一下出品国家。


懂了。


一点都不奇怪嘛。



《鹿皮》

Le daim



法国戛纳电影节双周单元,开幕片。


放映时还在闹出一个段子:只要看影院里观众的反应,就能区分是法国当地观众,还是外国记者。


前者全程爆笑;后者,一脸懵逼……


这是啥?


在讲啥?


这帮人在乐啥?


一头雾水。


在Sir看,这正是“法式幽默”的魅力。


“幽默”一词,是法语中少见的外来词,取自英语。因为法国人的“幽默”,远不在幽默本身。


而在于另一个词:absurdité。


——荒诞


在这方面,Sir不得不说,《鹿皮》这张皮确实牛皮。


把荒诞玩出新高度。


76分钟,让你笑,让你哭。


甚至还能精准地戳中现代人的孤独病灶。


好久没见过这么神经病的电影。

荒诞


1953年,《等待戈多》在巴黎获得成功,荒诞派戏剧在法国诞生。



主题很简单:世界很荒谬,人间不值得。


《鹿皮》沿用了这个内核。


一开场就让你摸不着头脑——


一事无成的中年大叔乔治,给汽车加油时,突然放空。


他在想啥?



只见他冲进公共卫生间,脱下夹克,扔进马桶。


顺便,跺上几脚,均匀浸泡。



看不懂?


Sir发誓,描述里绝对没有漏掉任何情节。


主角就这样无来由地毁掉了自己的夹克。


不好看?


还是不喜欢?


下一场景,揭晓答案。


乔治花了7500欧元(约6万人民币哦),从一个老人手上,买下了一件二手的夹克外套。


注意,鹿皮夹克一出场,乔治仿佛开始了第二春。


兴奋到爆粗,兴奋到捂嘴。


△ 确认过眼神,是我梦中的滑板鞋皮夹克


这就是片名《鹿皮》的含义。


主人公乔治,突然,就成了一个狂热的“鹿皮爱好者”。


丢掉旧的,换上新的。



自从换上了鹿皮外套后,腰不酸了,腿不疼了,眼神放光,眉开眼笑,神气十足,吃嘛嘛香。


但他因此也患上了一种病——反光物体综合症。


只要遇到可以当镜子的物体,车窗、玻璃、屏幕……


通通要照一照。



在酒吧喝酒,听见服务生和客人聊天,乔治忍不住插话:


喂,你们是不是在聊我的鹿皮夹克?



得到白眼警告后,还愤愤不平:


你们知道嘛,一路上很多人都在羡慕我的鹿皮外套哦。



好吧……


甚至在旅店房间里,他还悄悄和自己的外套对话,商业互吹,用词专业:


有型到杀死人



这种迷恋到什么程度?


电影里有个细节。


乔治去太平间,刚进门,一眼就看上尸体攥在手上的帽子。


嗯?


上去摸材质,然后在标签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标记:100%纯鹿皮


嗯……


完全把持不住了。


△ 哥们儿,我帮你找到你失散的兄弟啦


管他是不是别人的东西,管他是不是遗物……


我的,都是我的。


一个鹿皮爱好者的本色暴露。


随着故事进展,乔治一步步地收集全套装备。


鹿皮的外套,鹿皮的帽子,鹿皮的靴子,鹿皮的裤子,甚至是鹿皮的手套……



故事,也逐渐走偏,变得疯狂。


可仔细想想,这种陷入魔怔的喜爱。


收集的,真的只是鹿皮吗?


电影的第二层,荒诞之上。
荒诞之上


如果说鹿皮,还只是乔治的变态欲望的具象。


真正把收集鹿皮的故事引向高潮的,是他在和鹿皮的对话中萌生出的新理想:


成为世界上唯一穿着夹克的人



这也牵出电影的另一条故事线——


卖给他夹克的老头,还送给乔治一个数码相机。


在酒吧里,面对服务生的询问,乔治慌不择路地说:


我是个导演,我在拍电影



谎话越说越夸张,也越娴熟:


现在就我一个,拍什么没想好。


制作团队还在西伯利亚,我一个人先过来踩点。


我们用传真联系,他们在搞个大项目,可能会死在那来不了。


……


迷恋,能让人发疯。


更可怕的是。


迷恋,能让疯人相互传染。


一套连标点符号都没法相信的胡诌,居然还真的有人信——


一个有兴趣成为剪辑师的酒吧服务生。



在服务生的资助下,乔治开启了作为导演招摇撞骗的生涯。


明面上,假装拍电影,花钱找来各种路人,骗他们把家里的夹克拿出来,念台词。


比如,我保证我余生再也不穿夹克了。



私底下,带着这些塞进车里的夹克,趁路人没反应过来,赶紧开车逃跑。



留下一个个小哥在风中凌乱。


见过有人抢钱,抢车,没见过有人抢夹克。


荒唐吗?


未必吧。


前面提到,“让世界上没有人再穿夹克”,正是主角的终极梦想啊。


当一个人的迷恋到达了某种极致,他总能在荒唐中找到说服自己的正确性。


不过。


钱总会花完,外套却无穷无尽。


服务生开始质疑他的工作,路人演员也不再上当受骗。



苦思冥想,在和鹿皮外套“对话”之后,他扯下电风扇的叶片,获得了一把新武器。



乔治2.0,进化。


故事也进入了高潮。


(注意,以下镜头可能血腥暴力,小孩子请不要观看)


想法很淳朴,既然没钱骗路人抢夹克了,那就把穿夹克的人——


全干掉。


一个字,杀。



从看不顺眼的隔壁邻居,到开车路过的无辜路人。


只要你穿了夹克。


对不起。


我鹿皮刀客乔治,人狠手黑话不多。


手持摄影,一刀砍死,脱掉夹克,管杀不管埋。


为了“没有人可以穿夹克”的理想,乔治开启一场疯狂的杀人之旅,顺道还用摄影机拍下过程,折服了服务生。



冷峻,血浆,荒诞,无厘头,黑色幽默。


走向癫狂的风格,让Sir想起了一个名字:昆汀。


但回头一看,气笑了,本片的导演,也叫昆汀。


法国导演昆汀·杜皮耶


甚至在这部电影里他还致敬了昆汀。



一个疯子为了一个疯狂想法,把世界都搞疯了。


但。


这就是那些法国人哄堂大笑的理由吗?


显然还不够。


因为在荒诞之下,藏着导演真正想表达的底色。
荒诞之下


电影中有几个镜头让Sir很惊艳。


开场,第一次见到鹿皮外套,乔治露出迷醉的神情。


下一秒。


镜头切换到一头鹿。



结尾,乔治终于穿上梦寐以求的全套鹿皮。


这时候,导演又切了一个镜头。


还是那头鹿。



寓意,再明显不过——


人穿上鹿皮,一步步从人变成兽。


回溯整个故事。


加油站里,突然喜欢鹿皮,是兽性的萌发。


变成兽的过程,充斥着谎言、血腥与杀戮。


而目的,是一个荒谬绝伦的白日梦。


越往深里想,这张《鹿皮》就越不简单。


它靠这一个荒诞的故事,在暗示人类文化中的某些基因。


疯狂,冲动,暴力,迷恋……


最明显的例子,服务生看到了乔治杀人的录像带。


她没有报警,而是大赞:


好极了。



甚至主动要求——



靠着一出荒诞剧,恰恰能解开的是:


所有人类畸形的迷恋背后,必然夹杂着嗜血好斗的兽性。


不止他和她。


细看《鹿皮》的世界,本就是一个欲望森林。


小镇上唯一主动和乔治聊天搭讪的人,是经历不幸的妓女;


看起来正常的酒店前台,居然可以在某天突然开枪自杀;


……


冷峻的色调下,隐藏着的是光怪陆离的恐怖气息。


在这里,没有爱,没有恨,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集。


导演借服务生之口讲述了真相:


你只是一个孤独的人
没错,我也是孤独的
我们都是孤独的
重点是我们两个可以一起孤独
我们可以拍一部很棒的电影



什么是荒诞?


百度词条解释:“虚伪而不可信”。


但当荒诞被推到极致,会不会是一次戏谑的负负得正:


真实而不敢信。


正如《鹿皮》深藏于荒唐之下的表达:


在孤独横行的现代背景,人的欲望随时扭曲,社会的结构随时崩塌。


疯狂迷醉的喧闹过后,一地鸡毛的荒芜,才是安放内心的最后场所。


许知远的《十三邀》曾经采访过贾樟柯,他有一句话Sir印象特别深刻:


我越来越对形成共识不感兴趣



他曾因为埋怨北京雾霾离开北京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也因为作品无法打动观众而遭到网友嘲讽。


曾是小镇青年的代表,中国最具底层人文关怀的导演。


却也遭到了他关心的人们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和批判。


很少人会去问为什么。


每个人都以“孤独”为由,得过且过。


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明明现代社会都已经发达到如此,但留给我们自我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了?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活成了曾经不敢想象的样子,但痛苦的是,我们居然还是不得不活成这个样子。


现代社会与孤独,真的是必然捆绑吗?


Sir也无法回答。


但《鹿皮》的结局,却提供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答案。


已经成为完全体的乔治,在镜头前,被一枪干掉。



服务生没有丝毫怜悯,镇定地记录下这一切。


然后,捡起乔治的外套,穿在自己身上。


乔治的故事告诉了她:


在疯狂的社会里。


想要理想,想要自由,只有你自己先疯掉。


这是电影给出的答案。


但。


这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