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门齿目,现在也叫“袋鼠目”,顾名思义,它们都会用育儿袋来哺育还没有活动能力的幼崽。它们的祖先于 5500~2600 万年前开始演化,一度也是澳洲大陆的霸主,经历过多次冰河期和干旱期后,已经十分适应此地的环境了。
双门齿兽的复原图。图片:Peter Trusler
传说中的双门齿兽(Diprotodon),是双门齿目双门齿科的动物——看看袋熊的两颗大门牙,不也是“双门齿”么。双门齿兽和袋熊的亲缘关系比较近,都是袋熊亚目的动物(不清楚是否也拉方便便?),不过前者体型要拉风得多,最大可以像犀牛、河马那么大,食草。
在 2011 年,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现了一副完整的双门齿兽骨架。科学家凭此做出了复原——看起来就像是呆萌袋熊的放大版一样。
在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博物馆(Museum of Victoria)也存放着这么一个双门齿兽的骨架标本(展出的为复制品)。图片:suggest-keywords.com
4 万年前,这种巨兽从澳洲消失了。这个时间,和第一批人类抵达澳洲的时间点吻合。或许是人类的猎杀导致了这种大型呆萌食草动物的灭绝,也或许是栖息地的丧失导致了它们食物不足、最终从地球上消失。不过,澳洲的原住民神话中,依然能看到此类巨兽的痕迹——所谓 bunyip,传说就是双门齿兽。在一万多年前的原住民壁画里,也可以看到以下景象:
虽然没有参照系……但这种呆萌的轮廓还是很有可能是双门齿兽的。图片:CFZ: Daily News - blogger
双门齿兽从澳洲人的历史中消失了,但是袋熊还在。它的名字wombat来源于已经消亡的原住民语言Darug。早期的殖民者把它叫做獾(badger),塔斯马尼亚很多地名都是这Badger那Badger的,其实说的是袋熊啦。
这么圆滚滚,怎么可能是獾,什么眼神儿。图片:Simon Grove(TMAG)/ Pinterest
原住民曾经捕猎袋熊作为食物,并不是什么值钱玩意儿。传说中袋熊是一个因为自私被惩罚成动物的人,脸被石头砸过(编故事的人跟扁脸有仇吧,白眼),尾巴也被切掉了,流放到了干旱贫瘠的地方打洞为生。
雌性也有育儿袋。图片:wikipedia
曾经它们也到处都是,不过由于人类的“肆虐”,它们的数量开始减少,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今天,三种袋熊中的一种已经是极危,其它两种虽然无危,但人们也开始注意它们栖息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