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演员高以翔在录制浙江卫视《追我吧》节目时晕倒,历经近3小时急救,却依然抢救无效去世。
随后《追我吧》节目组发布声明称,医院宣布年仅35岁的高以翔心源性猝死。
一时间,节目组因为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成为了众矢之的。
而猝死,这个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也被反复讨论。
导演徐峥在质疑节目组的同时,也呼吁年轻人“千万不要拼命”:
猝死,看起来离我们年轻人很遥远,但它其实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
猝死会突然夺走人的生命,但我们不但对它没有防备,甚至也不够了解。
临床上,猝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心源性猝死,包含脑出血等等;另一类是心源性猝死,占到猝死的70-80%。
2009年一项覆盖了国内四个代表性城市的大样本调查发现,
中国人群的年度心源性猝死率,每10万人中就有41.8例[1]。
以13亿人口来推算,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为54.4万,全球最多。这个数字虽然比西方国家要低,但却是同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的两倍以上[2]。
心源性猝死看似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死亡的威胁就在我们身边。
2016年中山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该校法医中心尸检的一千多宗心源性猝死病例中,主要的受害者是中青年男性,老人的比例反而没有那么多[3]。
猝死离世的人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人已经站猝死的预备队里却浑然不觉。作为猝死的诱因,高血压和高血脂风险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发表的研究显示,在一万多位受访的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的实际患病率将近三成,但只有一半的患病者知道自己血压有问题[4]。
《柳叶刀》也曾发布过一篇关于中国人高血压的研究报告:170多万名35岁至75岁成年人中,近一半患有高血压,可患病群体中接受治疗的不到三分之一,且仅有5%的患病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5]。
除
高血压之外,中国现在有4亿人存在血脂异常的问题[6]。
血脂异常可能造成血管狭窄,胆固醇形成的斑块可能会堵塞血管。堵塞心血管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就可能导致脑中风。
2014年11月11日,广东肇庆,一位病人得了中风,左边的身子都动不了,需要人扶着才能走
另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在持续壮大。2015年时,我们已经有3.16亿烟民,中国男性的吸烟率已经超过了一半,烟民们平均居然一天要抽15根烟还多[7]。
尽管提到了这么多因素,要预测猝死仍然是非常困难的,很多人都是毫无防备,甚至毫无征兆就去世了。
按照现在的危险分层,心源性猝死发病者之中只有三分之一是高危人群,三分之一是低危人群,甚至有三分之一是高以翔这样的健康人[8]。
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正当年的人突然离世,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猝死从发病到死亡往往不到一个小时,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你身边行色匆匆走过的那位上班族,会不会就是下一个牺牲品。
在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错过最佳抢救时期,生存率就会变得很低
想要预防猝死,只能采用最简单最笨的方法。
比如,重视常规体检,及早发现高血压升高等等问题。已经查出这些风险的人,则要避免喝酒和剧烈的情绪变化,不要老是熬夜。一旦感觉到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求医[9]。
但问题是,哪怕就是不要熬夜这样的小事,很多人也做不到。
熬夜和猝死有关系吗?确实有一定相关性[10]。
如果你只是在短时间内熬了几天夜,加了几天班,顶多加重你的黑眼圈,补补觉,你还是条好汉。
但可怕的是
长期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会增加你心脏出问题的风险[11]。
2014年5月19日,北京2号线地铁末班车上,一名年轻男子塞着耳机疲惫入睡
体验过熬夜通宵的人都知道,第二天白天不补觉,常常会心跳过快、两眼发黑。
这其实是睡眠不足诱发了你血压升高,这会给心脏带来更多的负担。心跳变快,是心脏努力想要快点射出更多的血液保证供应,而两眼发黑,说明心脏的努力没用,心脏射血量还是不够[11]。
如果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不仅大脑等重要器官会处于供血不足的缺氧状态,最严重的状况是,心脏会不堪高负荷的工作,累到猝死。
不止白领,就连考研党在最后时刻都一刻不放松的熬夜学习
一项针对45-65岁的中年女性的研究表明,在控制潜在干扰因子之后,对于个体而言,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会增加45%的冠心病风险。20%的猝死首发表现就是冠心病[11]。
熬夜还会引来猝死的另一个推手,也就是上面提到过的高血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进行的一项荟萃研究就发现,睡眠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或者5小时,都与高血压风险增高有关[12]。
不幸的是,很多人不得不熬夜
。2014年,中国人平均每年的工作时间在2000-2200小时之间,同期的德国平均水平才1371个小时。
2016年11月5日凌晨,浙江省舟山市,当天要出版的报纸正在车间印刷,为了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负责人不敢离开半步
天天加班,哪有时间睡觉呢?996再加上通勤时间,社畜在家的时间恐怕都没有8小时,更何况让人做一个干完活就睡,睡醒接着干活的机器也不现实。
日本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无论是不是病人,工作时间长,就是意味着睡眠时间更短,而且每周睡眠少于5小时的日子也会变多。
这项调查对比的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健康受试者。学者发现,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加有关。他们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的两倍[14]。
熬夜的危害就更明显了。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6-8小时睡眠的人的2.3倍[14]。
只可惜,不管你知道多少这样可怕的数据,你的老板也不会理会的。
心源性猝死之所以如此难以防范,重要的原因在于高达87.7%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以外,在最需要专业医疗救助时往往得不到专业救助[15]。
当你看到有人躺倒路边时,最可靠也最常见的反应大概是打120——只可惜,对于心脏骤停的人来说,中国的救护车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不同国家对救护车到达现场所承诺的时间均不相同,美国和日本为7分钟左右,英国指定救护车到达时间限制为8分钟,而中国某一线城市则为15分钟左右。这15分钟等来的救护车,给心脏骤停的人带来的只能是死神[16]。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研究表明,当遭遇院外的心脏骤停,在没有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的情况下,
每多延迟一分钟,存活率就下降7%~10%
——15分钟后,哪还有什么存活率可言[17]。
等不到救护车怎么办?路人来救。这才是大部分情况下,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救助方式。
日本地震演习中,市民正在学习心肺复苏技术和AED的使用
如果身边的第一目击者立即施救,存活率就可以提升两倍到三倍;如果在心脏停止跳动的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使用AED设备,抢救的成功率将高达67%。
心脏骤停的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激烈赛跑,
第一目击者是否掌握急救技能,是否愿意介入抢救,就可以说是挽救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如果高以翔在心脏骤停发生的时候,周围就有人能够立刻实施救助,或者有急救设备,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这种能救人命的技能其实并不复杂,心肺复苏无需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昂贵的医疗设备,普通人就可以很容易地操作。
但在中国,只有27%的中学生通过电视与书籍知道心肺复苏,却并没有受到过正规强制训练。经历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仅有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18]。
上文提到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起来也没那么复杂:把两块电极按图示往患者胸前一贴,AED就开始自动检测患者心律,当检测到需要除颤时,语音会提示你按下操作键进行除颤[19]。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起来没有那么复杂,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没见过,不知道,不会用 / google
从1995年起,美国就立法展开了“公众可获取的除颤仪”计划,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并鼓励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从而能随时使用AED[20]。
而在中国,截止2016年,公共场合配备的AED设备数目不超过1000台。尽管后来有所增加,但也只在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珠海、昆明、哈尔滨、成都等城市的部分重点公共场所有,且数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20]。
在日本街头,你可以随处看到应急使用的AED设备,这是我们在急救上差距很大的地方 / google
不仅AED的普及率令人心焦,即便是在有AED的地方,也不见得就有人能救得了你。
2015年8月16号,一位旅客在北京首都机场因心脏骤停死亡,而首都机场安装的救命神器AED虽然近在咫尺,却成了摆设,并没有人拿来用[21]。
首都机场早在2006年在二号航站楼内安装了11台AED急救设备,2019年已经达到69个,然而,
这些救命的AED几乎从来没有被使用过——不是不用,而是不会用、不敢用[21]。
机场医院院长刘兆琪说了这么一句话:“培训完了他们(机场工作人员)也不敢做,因为做活了好说,做死了麻烦。”[15]
[1]Hua, W.; Zhang, L. F.; Wu, Y. F.; Liu, X. Q.; Guo, D. S.; Zhou, H. L.; Gou, Z. P.; Zhao, L. C.; Niu, H. X.; Chen, K. P.; Mai, J. Z.; Chu, L. N.; Zhang, S.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 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 1110–1118,